盛子建
(湖南农业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南 长沙 410128)
职场规划视角下财经类院校学风建设的研究
——以Z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盛子建
(湖南农业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南长沙410128)
伴随国民经济的纵深发展与结构性改革,财经院校逐渐成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专业财经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加强财经院校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就业部门的运转、财经院校经济服务职能的达成和个体职业价值的实现四个维度上。本文以Z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量化分析了当前财经类院校的学风建设现状及问题所在,并基于职场规划层面提出完善学风建设的相应建议与途径。
财经类院校;学风建设;职场规划;就业;创新
从学校层次探讨学风问题,主要基于三个维度考虑,即学生的学风、教师的学风和教学管理者的学风。学生的学风,即学生学习中的行为及思想显露,具体表现为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坚韧的学习毅力、饱满的学习热情、踏实学习行为等。教师的学风,即教风,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执教理念、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极强的教育责任感、高深的教学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教学管理者的学风表现为管理者的行为作风和管理作风。从学校整体来看,这三个维度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从而构成整个学校的内在学风。
所谓高等院校学风,应理解为学生的学习之风、教师的教研之风、管理者的管理之风三者融合,最终的目标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追求真知、崇尚真理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精神风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大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助力就业的良性循环。这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高校提升就业的质与量,学生本人实现自身的社会职业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职场规划视角,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学风的实际状况和原因,从而实现“优良学风带动就业”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爬坡式上升,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空前剧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及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全面实行,我国高校学风建设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学风建设的不利发展态势,加剧了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清,从而导致就业难题无法解决。本文立足于当前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之风、教师的教研之风、管理者的管理之风”三层次对湖南省Z大学经济学院进行了调查研究,时间跨度为两年。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问卷992份,有效问卷为982份,有效回收率为98.20%,调查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1)学习兴趣亟待快速培养。在“对所学专业兴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很感兴趣”的同学仅占21.56%,“兴趣一般”的占33.98%,而“不感兴趣”的占11.83%,“非常讨厌”的占6.8%,“说不清楚”的占25.83%。此外,逾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由此可见,学生中多数是被动学习,以致学习效果极不理想。
(2)学习态度欠缺端正。调查发现:有45.35%的同学是“很努力地学”,有78.53%的同学出现不同程度的逃课,有45.73%的同学课余时间被网游、闲聊及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项占据,“上课主动做笔记”和“偶尔动手做笔记”的同学占67.55%,仅有6.85%的同学坚持课后及时复习,23.48%的同学坚持空闲时间阅读财经类专业书籍。另外,我们还发现有32.34%的同学曾出现过挂科现象,有45.87%的同学考试前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由此可见,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3)空余时间利用效率低,学习缺乏合理目标。空闲时间安排方面调查发现:约40%的学生会利用大部分时间进行娱乐休闲,超过28%学生在外做兼职,仅不到58%的学生能科学规划课余时间,用于提升专业课程成绩。
2、教师教学之风仍待改善
(1)治学态度缺乏严谨。在“任课教师常进行课后辅导答疑”的调查中发现:选择“非常符合”的同学仅有5.8%,选择“不太符合”和“极不符合”的同学共有68.15%。此外,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聚焦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为人师者之重心,不太重视教学方法改进和关注最新学界动态。由此可知,教师由于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导致其在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上稍显不足。
(2)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在“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中发现:仅9.01%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生动风趣”。截然相反,近半数同学认为“教师上课枯燥单调”。通过与学生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能脱离传统式教学流程,有效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多进行案例分析与模拟操作,多一些走进企业、社会的实践教学。由此可见,教师授课需要与时俱进并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学校教育教学体制亟需改革
(1)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在校内外“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作为竞赛或者活动直接参与人”的同学仅有17.52%,“作为竞赛或者活动间接参与人”的同学有33.64%,“直接和间接均参加过”的同学为18.35%,而“直接和间接均没有参加过”的同学竟高达30.49%。另外,参与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题申报和发表过专业论文的同学只有25.4%。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积极性不高。
(2)管理活动认可度欠缺。“对学校举办各类学风创建活动总体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持有“活动脱离群众调研和协调,结果致使广大同学疲于参加过多活动”意见的同学占46.92%。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各管理部门缺乏协同性,背离了“学生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主题思路,更忽视了学生对自我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对财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3)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和有效性。在“对学校教学模式的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持有学校教学模式“好”意见同学仅有8.47%,但持有“一般”意见的同学有33.65%,而持有“较差”和“很差”意见的同学高达57.88%。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同学认为学校考核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创新潜能与变相扼杀个人特性;课程设置重理论、轻职业实践,与企业用人不能有效接轨。
1、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先导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与驱动力,人才培养创新理念应成为大学的灵魂。针对目前的学风建设症结——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财经类院校亟待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来引导学风建设。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特点,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财经专业人才需要的实际,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极强科创能力、扎实财经专业知识、了解现代经济运行规律的财经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应不断总结自身的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科学构建具备创新性与多样化的财经人才培养方案,从而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另外,财经类院校还需推进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创新实验班或者创新基地班的建设,积极探索高效培养高水平财经人才的合理模式和机制。
2、强化入学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是学风建设的保证
如前所述,目前财经类院校学风建设的一大桎梏在于广大学生学习兴趣枯竭。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敲门砖,对高校将来四年校风、学风建设尤显重要。
首先,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立足于“新生普遍关心什么学习问题”的调研,通过为全体新生讲授学习计划课,让其明确大学应学及怎样学;其次,凸显大学生活中学习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再次,强调学习方法于大学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大学学习环境与高中的迥然不同,所以刚入学的学生学习方法的及时转变至关重要。最后,鼓励学生主动致力于新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突破与完善自己,为就业夯实基础。
3、建立协同创新引导机制是保障
协同创新能最大化利用可能的教育资源,是职场规划视角下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财经院校应该依托学科、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极大程度建立与其他财经院校、财经研究所、财经行业学会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地方财税机关、金融企业、商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校内各部门也应该协同,加强沟通与合作,真正立足于学生需要,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高品质学风建设活动。
4、立足于学生真正需求,丰富财经创新文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载体
丰富的财经创新文化活动应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必须以满足广大学生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其一,打造财经学院特色风采文化。根据专业特色设定文化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如理财规划比赛、点钞大赛、经济热点沙龙、模拟职场比赛、模拟操盘大赛等。其二,推进特色公寓学习文化。以创建“学习型寝室”为思路,将学生公寓作为主阵地,举办公寓文化活动,如“学习之家”挂牌、公寓学习明星推选等。其三,构建校企创新创业文化。如名企专家大讲坛、校企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校外拓展训练等。
5、不断完善反馈与修正机制,是保证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风建设过程兼具双向性、可变性。因此,学风建设的管理主体和目标主体,都应根据相应制度,及时搜集和反馈相关信息,将信息反馈综合起来,及时进行反思并认真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进行和持续发展,切实搞好学风建设。
[1]吕秋芳: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本质及误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顾国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5).
[3]张洪方、路灿云: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
(责任编辑: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