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玲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是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措施。我按照学校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一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导学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此谈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躬身践行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教师总是被改革的主要角色,教学的改革,其实就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改革,也是教师与新旧自我的一次较量。《圣经》上有一个雅博渡口的故事。在这个渡口,雅格与神较量,与自己的自私、软弱、孤独、痛苦、磨难较量。在那里,他抛弃了最后一个偶像,得到了一个新性情,全新的自我。雅博的意思就是渡过的地方,是一个人生的渡口,那个渡口代表着挣扎与倒空,代表着翻转人生,抛弃旧我;代表着接受挑战,战胜挫折,赢得一个荣耀的、崭新的自我。在教改的浪潮中,每一位老师都要经历雅格的命运,都需要一股倒空自己,寻找新我的蜕变勇气;每位老师要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实现化茧成蝶的梦想。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关注教学过程,赢得教学时效。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能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做一个思考着的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不是将课改的重点指向学生,从客观方面寻找不愿探索的理由,把这个理由作为抵触课改的有力盾牌,把自己装在过去的套子里。这样,教师永远不能顺应课改的浪潮,走在课改的前列。
二、巧于设计,突出重点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学习能力,所以一份导学案的形成既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同时又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每一份导学案都围绕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设计、学习反思、归纳小结、作业布置等要素设计,不仅要做到目标简洁、重点突出,兼顾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还要突出一个“巧”字。切入要巧,引人入胜,激发兴趣;问题要巧,切中要害,有的放矢;总结要巧,提玄勾要,概括简洁。我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教学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在自主学习环节中设计了写出不少于十个梁山好汉的姓名及绰号,以这样一种方式走近作者,了解名著。在合作交流中分别设计了以下问题:①阅读小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和主题;②有人说,林冲的性格是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课文哪些情节可以体现出他性格的发展变化;③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请找出本文的有关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④环境是小说的一大要素,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及推动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试分析“风雪”在文中的作用。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情节、分析性格、捕捉细节。在归纳小结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林冲性格发展变化的图表再次体会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四个问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叶知秋”,通过分析一篇小说,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掌握细节描写作用。
三、精组小组,合作共赢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按照固定的座位,面向讲台、排排就座、被动静听的田格式就座形式,而“导学案”教学却要重组就座形式,把原来的整齐划一、改变为面对面、交流互动、组内异质的小组型就座形式,以便合作学习。这期间就需要精心组建小组,以利合作共赢;慎重组长人选,发挥骨干作用。小组长一般由小组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语言表达好、学习能力优的同学担任。合理搭配组员,注重整体发展。组员构成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学科互补性、能力差异性、性别平衡性、整体发展性。小组内要选定不同学科优势的课代表。明确成员职责,侧重弱势进步。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讨论、交流合作及本组的秩序。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可以担任疑问较多的那组的组长,帮助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成员共同合作、讨论。这就促使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于在全班面前回答问题的同学,通过组内成员鼓励发言,在小组的学习中找到自信,找到归属感。即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发掘了他们的潜力,又在互补的学习中增加了学习乐趣,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比教师课堂提问,参与面广,气氛活跃。
四、成果展示,注重实效
“导学案”的设计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小组在讨论之后,互相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不同的学科,展示的方式不同。就语文课而言,主要是将小组集体讨论的结果,以文字的方式书写在指定的位置。乍看好似多此一举,实则是事半功倍。因为当下,很多学生口头上侃侃而谈,头头是道,提起笔来,语言生疏,组织无方;甚至啰啰嗦嗦,主次不分,要点不全。或是书写潦草,字迹不规范。“导学案”在成果展示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又补足口头作答的不足,既训练了书写,又训练了简答,真是一箭双雕,实效明显。经过长期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阅读与写作在语言组织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切中课改,以生为本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导学案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呈现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正好相吻合、一脉相承。
“导学案”强调“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变为“导”,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六、因课制宜,不断创新
“导学案”教学呈现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教师在选择“导学案”教学时要根据授课内容,因课制宜。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必须用这一固模展开,不是每一节课都遵循固定的流程。要根据所教内容,确定是否选用“导学案”教学,或是在某些环节做以改动。总之,“导学案”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放手,达到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方式与平台,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任何的创新与尝试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
一位专家说过:教育是一片云推动一片云,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每一位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站在课改的前沿,乘着课改的清风,努力绽放自己,用虔诚的灵魂,执着的信念,做一朵催开满园桃李的积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