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韩英彤
Cover Story封面文章
银行贸易融资抗压录
文/本刊记者 韩英彤
商业银行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能否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因而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反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无法回避的话题。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告别了过去多年不良“双降”的态势,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开始大幅回升。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达到2.15%,创造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数据记录。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的不景气还将延续,一些行业的风险甚至在加剧。这些因素都将加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控的难度,风控形势颇为严峻。为此,记者走访了几家银行,就外汇业务领域风险防控压力较重的贸易融资业务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就当前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控的关注点、关键点、难点逐一展开分析,以折射当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现实场景。
风险蔓延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及战略风险八大类。该新协议同时要求商业银行以适当的手段和方式识别、评估和管理上述风险。
记者通过走访得知,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贸易融资等贸易金融业务对风险更为敏感,风险暴露也更早。当前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这四类,其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防控压力最为突出。
在信用风险防控方面,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以往传统信用证项下的业务靠单证相符、单单一致就能将信用风险转化为金融机构风险,进而转化为开证行的风险,通过单据业务流程即可完成闭环的管理。但如今信用证结算方式越来越少,赊销结算已经占到了交易量的百分之九十,商业银行在赊销项下研发了众多贸易融资产品,持有的是客户的商业信用风险。而商业信用风险则与实体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明、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情况下,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关系更为紧密的贸易金融业务,信用风险之大不言自明。这在无形中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造成了巨大压力。
商业银行开展贸易金融业务还面临着一定的操作风险管控压力。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除了贸易融资业务之外,还会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些交易银行的服务,诸如支付结算、账户管理等服务。通常来讲,与企业收付密切相关的基础业务往往也集中在贸易金融条线。在当前经济下行期,非法集资等案件风险高发,个别企业希望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这使商业银行基层贸易金融领域的操作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操作风险的高发也与贸易金融产品的复杂性有着密切关系。当前,结构性贸易融资已经成为贸易金融发展的新方向,被诸多银行所推崇。但如果银行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关法律、融资知识储备,就容易导致产品的结构性风险,从而使风险暴露。这部分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业务人员存在水平欠缺、操作能力尚未达到标准等问题;同时在银行现行业绩考核的压力下,也导致了一些银行制度执行不到位,要业绩而忽视风险的问题。
记者还发现,各家银行均反映在操作风险中,合规风险的风险管控压力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目前国际上反洗钱监管要求不断趋严,国内监管部门对反洗钱的监管理念逐步由规则监管转变为行为监管或结果监管。由于国内外对一些反洗钱的监管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些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银行来说,这方面风险管控的压力更是与日俱增。在制裁合规方面,近年来制裁合规形势也较为复杂,需要银行对制裁形势进行更为准确的预判,以防范合规风险。另一个方面则是,当前监管部门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思路,注重推改革与防风险并举,因此对银行外汇业务的监管、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严格审核企业贸易背景真实性,贯彻展业三原则要求,并细化了实施细则。在走访过程中,各家商业银行均认为,今年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明显加大,往年的“只管不罚”已经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明晰的并带有惩罚措施的监管现实情况。
作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领域一直拥有市场领先优势。针对贸易金融业务的风险防控,中国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黄黎阳向记者高度概括了风险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即“一个目标、四个统一、四个突出、七个加强”。2016年是中国银行风险管控年,总行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全辖的有效管理,加大问责力度,既要管好业务和产品,也要管好客户,更要管好队伍。“一个目标”即是坚守案防底线,保持风控工作的高压态势,以不发生重大案件和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为最低目标。“四个统一”即实现统一营销、统一授信、统一审批、统一贷后,加强客户关系部门、产品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协同,多部门共同对客户履约能力和履约风险进行分析。“四个突出”即突出资产质量稳定、突出完善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突出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管理、突出跨境人民币和外汇业务合规管理。通过“四个突出”,中国银行强化了重点风险领域的管理,通过全面统筹规划化解风险和调整结构。“七个加强”即通过加强产品风险管理、加强整章建制、加强授权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加强智慧风控体系构建、加强风控队伍建设、加强系统建设七个方面,夯实风控工作基础。“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已经实现了不良双降,数据更能反映出中国银行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程度。尽管还有许多风控工作需要夯实,但目前风险尚在有效管控中。”黄黎阳补充道。
中信银行的国际业务一直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其国际业务在业务规模、产品种类、交易系统和综合服务方面多年来水平不断有所提高。中信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张栩青向记者阐述了中信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中信银行制定并下发的《贸易融资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目的就是要强化国际业务条线风险防范的责任意识,将产品管理部门与经营机构同视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传统只注重单据表面审核的基础上,从贷前、贷中、贷后多个环节介入风险防控,实行全流程管理。对于中信银行而言,防范风险是一种文化建设。目前,全行都在推进这种风险文化建设,不断强调合规意识,强化“三道防线”风险管理理念,落实风险管控责任主体。除了推进风险文化建设以外,中信银行还注重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业务风控专业化培训,邀请同业以及风险条线专家授课,并及时根据风险形势变化对经营机构警示风险;同时,在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和风险管控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新一代系统建设。“我们将不断强化业务条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意识,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在贷前环节就要在授信方案中嵌入专业性意见,在贷中环节充分发挥专业审查能力,强化对贸易融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查,在贷后环节则要提供技术性支持,及时跟踪交易情况,加强风险预警。”张栩青强调。
在记者看来,两家受访的银行贸易金融业务颇具有代表性,其相关业务的风控措施已经细化落实,并已提升至制度化的层面来加以固化。受访银行的一系列“接地气”的风控措施,也反映出各家银行对贸易金融业务早已抛弃了“大干、快干、要业绩”的野蛮生长策略,取而代之的是“稳步前行、踏准节拍、严把风控”的稳健业务发展节奏。
对于各家商业银行而言,不良频发的时期多集中在2014年和2015年。经过过去几年的积淀,各家商业银行对如何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已经有所总结、有所规划,以往的不顾一切抢占市场的业务发展做派也已经被抛弃。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优先思考、优先部署和优先行动。但风险防控的大楼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尚需把握几个重要的风控关键节点。
中国银行作为贸易融资主导银行,从其多年的经营管理中,慢慢探索出了贸易金融的定位和产品功能边界。黄黎阳向记者介绍了中银香港开展贸易金融业务的风险防控经验。由于中国香港是自由港,既没有报关单也没有增值税发票,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是对客户进行适配性分析,根据客户的历史交易记录对其进行风险识别,以实现对风险的事前防范。黄黎阳认为,与流动资金贷款相比,贸易金融业务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与具体交易紧密结合,周期短;二是具有自偿性特征;三是操作风险易转化为信用风险。其中产生风险的来源又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交易是否能顺利达成,二是支付方能否按约定付款,三是其他一些可能对交易自偿性顺利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银行要先对客户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识别,再对其交易对手进行风险评估,最后再将交易对手项下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掌控,并对产品结构化安排有一些要求,包括在协议文本上将各方责权利体现进来,进而确保基础交易完整和顺利履约、交易对手风险可控、交易对手的钱款可以如期到账,实现融资闭环。”黄黎阳的上述表述,就是其对风险防控关键节点的认识。
要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关键是不断强化国际业务条线的风险防范责任主体意识,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张栩青正感受着中信银行国际业务部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这一巨大变化。他坦言,风险控制走这一步是比较艰难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职能、传统的观念和传统地位。“全面风险管理需要从制度上落实,即便再艰难也要走下去。这也是贸易金融风控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张栩青认为,另一个重要节点则是回归贸易融资的“自偿性”本源。“自偿性”一直以来都是贸易融资风险管控的核心所在。对此,银行一定要落实“展业三原则”的要求,在严格审核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同时,深入研究和把握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做到“三流合一”,防止“贸易融资”变为“融资贸易”。除此之外,在张栩青看来,贸易融资还要与国家“一带一路”“自贸区”“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将贸易融资资金优先投向相关的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特别是要深入研究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和特点,提前做好业务和代理行网络的布局,做好项目和客户储备,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优势,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同时,要强化低资本消耗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升轻资本业务比重,打造轻型银行。特别是在当前“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优质资产较为稀缺,轻资本业务更应成为各家银行战略转型的核心。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控制更是商业银行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对于未来银行风险防控的前景,受访银行均表示乐观。风险意识加强之后,风险防控将逐步实现落实到位。风险防控压力尽管与日俱增,但风险防控的目标还是会稳妥实现的。
对于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的前景,黄黎阳保持乐观,但也意识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风险识别和评估标准还存在简单划一的问题。如今的贸易融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深化和扩大,产品层次也在不断丰富,产品系列不断完善,但贸易融资产品的分类却缺乏非常严谨与统一的划分标准,尚需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进一步统一认识、加深理解。第二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经营机制方面难以战略协同。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贸易金融业务的营销、产品研发和管理、授信审查等分散在多个部门,责权利划分不清,难以形成战略协同和整体竞争力。第三个问题则是管理的前瞻性和精细化程度不够到位。当前总行制定的产品办法往往只是原则性方面的规定,操作是否精细和到位则需要依靠分行管理细则来加以补充。但目前来看,各家分行因能力不同暴露出的问题差异很大。最后一个问题,则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由于国内市场贸易金融长期以来是以低水平复制为主的发展,使得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供给十分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他还提出,未来除了需积极应对上述挑战外,银行还需要建立二维的客户评价体系,将客户基本面与债项项下的适配性加以综合考虑,并注重积累历史数据;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张栩青则着眼于人员、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他认为,首先,国际业务目前普遍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和相应的机构岗位设置,且从业人员全流程、全方位风险管理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风险预警及贷后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其次,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政策合规压力始终存在,再加上结构化产品的不断创新,更需要银行及时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避免制度之间的割裂,以满足监管及风险防范的要求;第三,随着企业贸易流程的逐步线上化,银行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电子化风险防控体系,与企业ERP、仓储物流等系统相衔接,进行大数据加工分析,以便于银行及时察觉企业的风险并进行全面评估。对如何在业务拓展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平衡,他认为,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国际上来看,凡是规模、盈利各方面取得长期持续发展的银行,都是风险防范工作做得出色、具备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的银行。我们始终要本着打造“百年老店”的宗旨来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正确的业绩观和发展观。特别是随着巴塞尔Ⅲ的实施,对银行的资本约束越发严格,出色的风险管控体系以及深入人心的风险防范意识是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记者看来,经过这几年的防控风险相关经验的积淀,各家银行为有效防风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范体系,从制度上、意识上、措施上全面进行了部署,并对风险事件进行了详细的事后分析,多方找根源,事后查原因;不良事件的数据也在不断积累,风险控制体系正持续得到强化与完善。风险控制不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每一位银行从业人员心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先想风险,再谈利润”成为了业务处理的现实情景。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风险。可喜的是,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下一步则需要继续重视风险总结、夯实风险防控基础、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建设风险防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