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华华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浙江嘉兴 314408)
学术论坛
读者阅读从众心理调查研究*
——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对象
俞华华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浙江嘉兴 314408)
文章采用问卷,对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300名在校读者的阅读从众心理现象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存在阅读从众心理。对影响阅读从众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出图书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避免与克服消极从众心理,利用积极从众心理现象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实证研究 阅读心理 从众心理 阅读推广
1.1 什么是从众
从众现象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在1935年利用“似动现象”错觉实验探究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有可能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时发现的[1]。与谢里夫实验所采用的模糊现实情境不同,所罗门·阿施[2](Solomen Asch)在1951年创造了一种新的从众现象研究的经典范式,即“线段判断任务”(line judgement task)范式,来探讨被试是否会在知觉判断方面表现从众行为,实验发现有37%的被试出现了从众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从众(conformity)是指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但在阿施等人的随后研究中,发现较小规模的群体可以引起较大的从众效应。3-5人比只有1人或2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人数增加到5人以上时,从众行为会逐渐减少[3]。针对传统从众定义的局限,宋官东[4](2005)提出从众是主体因客体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认为主体即从众个体,客体则可以是个体、群体、组织及代表个体、群体、组织意愿的政策、法律等,也可以是主体本身的经验或本能。宋官东按从众的心理反映性质,将其分为理性从众与非理性从众。理性从众依其主体行为目的的不同分为遵从、顺从与服从;非理性从众即为盲从。
1.2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从众的因素有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是指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受拒绝,从而得到人们的接纳,或者获得人们的赞赏。而信息性影响则是在对信息不确定的情境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权威人物或者是地位较高人物的影响。如在米尔格拉姆1974年进行的服从实验研究中,相比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更愿意服从研究者的命令。
1.3 什么是阅读从众心理
阅读活动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而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也即研究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赵崇岩[5](2000年)将图书馆读者的阅读心理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求知心理;求学心理;求实心理。阅读从众是指在阅读领域,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其他读者的阅读行为作为参照,做出与多数读者一致的阅读行为或反应倾向。读者阅读从众心理则是研究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其他读者的阅读行为作为参照,做出与多数读者一致的阅读行为或反应倾向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
1.4 影响阅读心理的因素
读者的阅读心理是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其形成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兴趣、阅读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为阅读心理的内因,任何能影响阅读心理的内部与外部的因素均能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袁睿[6]等人(2010年)将图书馆工作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概括为馆藏建设、服务工作、现代技术、功能布局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从众心理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其从众的程度将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就读者而言,其内在的自觉性越差,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越显著,即从众心理越明显。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提及阅读从众心理现象,本文主要探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存在从众现象,以及结合图书馆实际工作,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避免与克服消极从众心理,利用积极从众心理现象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1 被试
对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的读者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问卷有效率为99%。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46,标准差为1.84±3。其中,女大学生读者为200人,男大学生读者为97人。
表1 被试分布情况(n=297)
2.2 研究工具
为获取有关数据,设计编制了“读者阅读从众心理调查问卷”。问卷从两个部分来调查读者的情况:第一部分是读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第二部分是从众心理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输入excel,再做进一步统计分析。
3.1 同学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表2 同学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针对同学对现在所看的书籍存在不同意见时,有3%的人会改换别的书看,说明有极少数的学生会盲从;有21.89%的人会坚持看此书,说明有少数学生会保留自己的想法;有75.08%人会先看一部分再决定是否改换别的书看,说明大部分读者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会进行理性的判断。
3.2 同学的阅读从众影响
表3 同学的阅读从众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针对身边同学都在看同一本书时的反应,占总人数50.5%的人也会找此书看,结果说明有一半以上读者的阅读会受到从众的影响。从年级和性别上分析,如下表4所示。其中,男生与女生分别占26%和74%,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40%,34.67%,25.33%和0%,说明在易受从众影响的读者中,大一所占人数最多,其次是大二,大四最少,可能大一读者刚进校园,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表4 同学的年级与性别对阅读从众影响
3.3 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种类
表5 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种类
从表5可以看出,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针对看何类书籍时易受他人影响中,有50.51%的人选择学科专业书籍,说明学科专业书籍最易受从众影响,由于本次问卷的受访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可能是读者对学科专业书籍的信息不确定,因而最易受从众影响;选择影视小说选项的占总人数的44.11%,选择文学的占总人数的37.04%,说明影视小说与文学类书籍也非常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选择宗教、哲学书籍的占总人数7.74%,选择历史地理为10.77%,是占调查人数比例较少的选项,说明宗教哲学与历史地理类书籍所受从众的影响较
少。性别与年级与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种类分别见表6与表7。
表6 性别与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种类
表7 年级与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种类
表8 选书阅读的原因
3.4 选书阅读的原因
从表8可以看出,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针对什么情况下决定看一本书时,选择自我满足的占总人数的54.21%,选择作品本身选项的占总人数的52.86%,说明所调查的读者中大多数的读者的阅读以满足自我需求为前提,同时也会考虑作品的本身;选择自身求知选项的占总人数的59.26%;是占调查人数比例最多的选项,说明绝大多数的读者以满足自身求知的欲望而阅读;有28.28%人选择老师要求,有25.59%的人选择同学建议,说明读者阅读的目的较少是出自老师的要求和同学建议;选择图书馆推荐选项的占总人数的3.37%,是占调查人数比例较少的选项,说明图书馆在阅读推荐的力度上需要提高。
3.5 老师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表9 老师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从表9可以看出,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针对老师对现在所看的书有不同意见时,选择会坚持看此书选项的占总人数的11.11%;选择会改换别的书看选项的占总人数的11.11%;选择会先看一部分再决定选项的占总人数的77.78%。结果说明,大部分读者对老师的不同意见会采取理性分析。
4.1 各年级读者的阅读从众心理与对策
本次研究发现存在阅读从众心理现象,特别是大一、大二读者,而大四的读者没有发现从众心理。如在陈兴瑞与石中玉等人[7]针对当代大学生阅读心理与需求分析的研究中也提出大学生阅读中存在从众心理。大一、大二的读者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虽然对阅读态度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理性分析,但往往容易产生阅读从众;而大四的读者心理成熟度较大一、大二的读者高,且大四的读者因在校外实习、书写毕业论文等因素,在校时间较少,与同学接触的时间也相对较少,从而不易产生阅读从众心理。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工作中,除了提供丰富的藏书,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良好的服务,同时也应考虑大一、大二的读者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会、书展、好书推荐、各类讲座、征文,或是活泼性的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等,以吸引读者进行多样阅读。
4.2 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种类与对策
本次研究发现学科专业书籍最容易受从众影响,其次是影视小说和文学。学科专业书籍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占的人数比重分别为41.67%、50%、57.72%、45.16%,说明在校读者往往对学科专业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图书馆可以邀请各专业老师列出阅读书目或清单,并针对性地开展各专业主题书展,或是开展指导学生读者进行科学阅读与学习的相关讲座,让大学生读者学会自己查阅相关专业信息。大学生往往对娱乐文化比较追从,例如追看热播剧、电影等,而同学之间的很多话题也是相关的影视小说或文学,大学生也往往会选择追看剧集以迎合众多人的谈话。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工作中,须看到这一类的读者,采购相对高质量的影视文学作品,吸引不爱阅读的读者从视频阅读转向文字阅读,进而培养阅读兴趣,从而爱上阅读。图书馆依据大学生读者容易受到文学类书籍的从众影响,可以开展读书会或读书有感等活动,以引导读者对阅读进行深入的思考,协助读者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的转变。
本研究发现大一、大二的读者存在阅读从众心理现象,而大四的读者没有发现阅读从众心理现象。阅读从众心理的性别差异由于男女被试的人数相差悬殊而没有进行分析与讨论。最易受从众影响的书籍是学科专业书籍,其次是影视小说和文学。大部分在校读者的阅读会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为前提,对同伴的阅读建议和老师的阅读要求会进行理性判断而不盲从。
〔1〕 艾略特.阿伦森,提摩太.D.威尔逊,罗宾.M.埃克特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255-256
〔2〕 刘华著.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237-240
〔3〕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67
〔4〕 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28(5):1174-1178
〔5〕 赵崇岩.读者阅读心理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0(4):92-94
〔6〕 袁睿,桂凛.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高校图书馆工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4):70-73
〔7〕 陈兴瑞,石中玉.当代大学生阅读心理与需求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3):7-9
Survey on Readers’ Psychology of Reading Conformability——Taking Dongf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the Study Object
Yu Huahua
The paper carried out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y of conformability for 300 students in Dongf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psychology of conformability exists in these readers. Then, the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eaders’ psychology of reading conformability, and thu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o as to guide the readers in avoi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egative reading psychology of conformability. Positive reading psychology of conformability should be made use of to carry out reading promotion work in order to serve the general public readers in a better way.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y of reading; Psychology of conformability; Reading promotion
*本文系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6年院级课题“读者阅读从众心理调查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对象”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YKT90153021。
G252.0
A
俞华华(1982-),女,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