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霞/烟台市芝罘区潇翔小学
关于构建优质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张明霞/烟台市芝罘区潇翔小学
数学,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更具抽象性和逻辑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史,有着丰富的、极其珍贵的数学教育经验。当今的信息社会,新的媒介、新的手段、新的工具,又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可资运用的载体。现代数学教育,要运用好信息技术、运用好各类学具,做好整合、融合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这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性工作。
学具;信息技术整合;动手操作能力;数学课堂
传统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很多困难。新《数学课程标准》,首先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学具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技艺,具有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优势,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发展。
学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基础在深入的理解教材、理解学生,处理好教材与学生间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问题。而利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出示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数学书”,在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把三种不同的角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三个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展示空间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立体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中,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电脑出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00个)分组进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个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引发思考,留下记忆。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进行“剪、拼”,以便于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受到学具条件的限制,学生不易发现所拼成的图形可以转化为已知的哪一种图形,这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64份、128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把一个圆等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扇形交叉围成的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与此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通过尽可能大的等分、拼,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所拼成的图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所拼成的图形——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π R),通过引导,学生迅速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S=π R2),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育质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要大力开发学具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时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探究性教学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由直观的感受,归纳总结出抽象性的结论。探究性教学可以看作学具、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总体性表现。
比如,在除法教学中:64/2,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学生知道64用6捆小棒和4根小棒表示。分的过程:第一步先分6捆(先不管4根),平均分成2分,每份分得3捆(十位商3),问学生分掉了几捆(3乘2得6),整捆得分完了吗?(6-6),再分4根(为了体现分2次,写竖式时,把4落下),分完小棒后,把2次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清楚表示出来,竖式的每一步学生都清清楚楚。
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整合好学具和信息技术,应当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实效,摒弃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能局限于学具和信息技术在形式上的体现,而应该注重实效性。学具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具和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精心选择,合理利用,善假于物,补充不足。在选择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时,尽量做到简单化、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使用的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接受和理解。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没有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反而在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本身浪费了很多时间。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精心安排,并且要具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无法很好地使用学具和接受信息技术手段,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运用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合理控制,操作指导到位。
三是要把握尺度,适量运用,避免过犹不及。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并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过分依赖学具教学,滥用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过分依赖学具教学在很多时候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冲淡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过程中秩序乱、效率低;另一方面,如果滥用学具和信息技术手段,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浪费时间,同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