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与教育刍议

2016-12-27 17:34张晶晶
科教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高校

张晶晶

摘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以及针对这一群体实施有效辅导和教育要把握的关键问题的探讨,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维护校内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日常工作实践,提出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要做好一测、二观、三约见,相应的辅导和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把握一个网络,两个平台,三个结合,以及全员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高校学子心灵成长,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 心理高危 辅导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70

高危,是高度危险的简称,而心理高危特指心理上具有某种危险性高的问题或特征。高校心理高危学生,是基于长期形成亦或是突发负性生活事件激发,具有某种危险性高的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而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群体,也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加之原生家庭带来的抚养方式的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的反馈差异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心理高危学生的比例日益突出。高校作为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智慧培养、技能锻炼的同时,学生的心理保健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危学生的心灵成长则是重中之重,如何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以及如何把握针对这一群体开展适宜的辅导与教育的关键,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维护校内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效识别心理高危学生

已有研究表明,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主要从心理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呈现,目前,国内高校在新生入校之初都会普遍开展心理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档案,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心理全貌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筛查心理高危学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普查的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心理问卷,有纸质版,有计算机平台网络版,主要采用的问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表SCL-90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能准确刻画受测者的自觉症状特性。其中因子分或者阳性因子的平均分>3,或者总分>160,判断为高危学生。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用以了解学生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其中第25题答“是”,并且总分大于25分,判断为高危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关于人格维度研究的测定方法,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心理变态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故将其与SCL-90和UPI的得分综合研究,来呈现高危学生的心理面貌,实现对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研究认为,仅靠问卷测量,难以达成对心理高危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诚然,问卷法虽然能快速高效地反映群体学生心理面貌,筛查出心理高危学生群体,但不可否认,由于固有的系统误差以及施测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有碍问卷结果客观性的因素,例如:参与者当时的情绪状态,社会赞许性倾向作答,对心理普查工作本身的不理解或抵触心理导致的问卷数据偏差等情况,故而单靠问卷的筛查并不能呈现心理高危学生的全貌,做到“一测”还只是心理高危筛查的第一步,第二步需要跟进做到“二观”。

“二观”:就是观察,需要首先是一线辅导员的观察,结合心理普查筛查出的高危人员名单,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走访,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开班级会议,谈心谈话等方式,结合军训期间对带班学生情况的了解进行汇总,总结心理与行为明显异常的学生表现特征,对高危人员的日常行为、情绪控制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进一步掌握,并做到与学校(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及时沟通,探讨帮扶心理高危学生的咨询与干预方案。此外,辅导员需要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心理行为有明显偏差的学生,即使没有出现在高危名单之列,也要做好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并逐级上报具体情况。此外,培养各基层单位人员(例如:寝室长、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健康部的捧杯咨询员)善于观察的心理专业素养,在平时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充当学生心理危机的“报警器”。第二步的“观”是被动的观察,要想切实改善高危学生的心理面貌,还需要主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即“三约见”。

三约见即: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织实施,对高危学生采取一对一地约谈形式,进行早期情况了解。名义上随机发放邀请卡,邀请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研讨和座谈活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特殊人群的一对一约谈(心理普查筛选出的、一线辅导员观察发现的、个班心理委员、寝室长上报的学生为主要约谈对象),从侧面观察了解学生行为情绪与语言表达及外观服饰等相关情况,对有意愿继续约谈的学生进行后续心理辅导,对于续约意愿不强烈的心理高危学生,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加强日常关注。此外,针对主动走进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寻求心理帮扶的高危人员,朋辈咨询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对来访者的面貌特征、行为反应、情绪状况、思维方式特点要做好细致的观察、记录,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对于适宜心理咨询的学生,积极探讨相商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方案,实施有计划、有方法的心理辅导;对于超出心理咨询范畴的来访者,及时做好情况说明及相关转介工作。

总结本研究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应该做到好“一测、二观、三结合”三个环节。

2心理高危学生的辅导与教育要把握的关键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已经筛查出的心理高危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的关键是:把握“一个网络”(从危机干预的运作机制上来看,要抓校(院)-系-班-宿舍四级心理工作网络);“两个平台”(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校(院)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三个结合”(高危学生与心理委员、高危学生与辅导员、高危学生与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以及全员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

具体来说,一个网络即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校(院)-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以校(院)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简称心理中心)为工作载体,统筹、指导各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以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平台,心理健康部为主要抓手,组织各班心理委员有效开展工作;以心理委员的业务素质提升为前提,带动各班每位寝室长的管理、协调、组织功能,对宿舍成员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系列心理团体活动,从而在运作机制上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运作,提高每位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压力、挑战、困难的心理韧性水平,促进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更高发展。

两个平台即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校(院)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系级高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而学校(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有义务有责任对各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和高危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对二级心理辅导站不能胜任处理的特殊情况进行直接干预。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功能的发挥,可以极大减轻学院心理中心高危学生处理的负担,提供一手经验资料,两个平台有层级差异,但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三个结合即高危学生与心理委员(朋辈咨询员)、高危学生与辅导员、高危学生与心理中心心理咨询教师相结合。三个结合,从实质上来讲,是心理高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三个主要途径,从向身边同辈群体的表达,到寻求熟识的辅导员老师的心灵援助,再到求助于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的心理康复,这一过程的发生本身也许就会令一个高危学生逐渐摆脱心理危机,实现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岗位的教育者,指导学生树立主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意识,以思想促行动,以行动谋健康,是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

但对于自身是心理高危学生,却不愿正视自己的问题,更不愿寻找解决自己心理危机途径,缺乏成长力量的学生,就需要全员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做保障,把这部分特殊群体巧妙地拉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形式和内容之中,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按心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高危学生顺利化解心理难关,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小结

在心理教育工作实践中,做好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与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十八大对高校提出的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保障。本研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的摸索,提出在高危学生的识别过程中,应该做好“一测(即心理问卷的测量)、二观(即辅导员教师、心理委员的日常观察)、三约见(即约见高危学生,实现一对一的面谈)”三个环节,而对于心理高危学生的教育与干预的关键,应把握“一个网络(即(院)-系-班-宿舍四级心理工作网络),两个平台(即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校(院)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三个结合(即高危学生与心理委员(朋辈咨询员)、高危学生与辅导员、高危学生与心理中心心理咨询教师相结合)”,同时坚持长期开设全员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作为心理高危学生有效干预的现实基础。对于高校心理高危学生的研究,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为呵护高校学子的心灵成长,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