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2016-12-27 14:59张岂之
党史文苑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经学汉族

张岂之

“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迸发出耀眼光芒。

就哲学思想而言,儒道两家各有侧重。孔子重视“仁”的思想。老子哲学则不然, “天道”受赞扬, “人道”遭贬损。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就政治主张而言,儒墨两家都倡导贤人政治。就自然科学而言,先秦诸子中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是墨家。正如庄子所说,诸子百家的观点都体现了“道术”即宇宙真理的某一方面。虽然各家各派立论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对世界的有益探索,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诸子百家为重要代表的中华文化显示出强劲生命力,始终以开放姿态吸取各种养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近代,中华各民族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共同的政治信念,极大地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历史上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进行统治的时期,比如鲜卑(北魏)、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和满(清)。这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前,都处于比中原汉族低的发展阶段,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原以后,不仅未能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反而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中国封建社会一般说来实行政教分离,没有形成像西欧那样的宗教黑暗时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经学,为不平等社会里的“各色人等”找到了一些平衡点。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统治以经学为工具,而民间亦以经学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

儒家的经书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是社会演进的需要, 目的是使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不致发生冲突。儒家经书既维护我国传统社会尊卑贵贱的分野,又调节个人的喜怒哀乐。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包容性、伦理性,使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适用的教科书。

责任编辑 / 冷 波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经学汉族
国清荣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