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兰英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国梦想,展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60年后的今天来审视党的八大,挖掘台前幕后的珍闻,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八大提出的思想原则和目标理念经岁月沉淀后折射出来的宝贵时代价值。
刘少奇负责起草政治报告
八大的准备工作,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的。根据分工,刘少奇具体负责准备八大的政治报告。
1956年初,刘少奇指定陈伯达起草八大政治报告初稿。应该说,陈伯达起草报告是用了一番心思的,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初稿。刘少奇看后不太满意,于是送给胡乔木看。胡乔木看后汇报说,这个报告的初稿不像一个政治报告,倒像一个学术报告。刘少奇认为胡乔木的评价是正确的,便说,那好啊,他写的不行,你来搞一个……
起草政治报告,是八大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政治报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刘少奇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后,刘少奇随之决定,八大政治报告的起草应以《论十大关系》为指导思想。他说:有了毛主席的这个讲话,我们的报告就有了主调。八大报告要以毛主席讲的这个十大关系为纲,这样就把八大报告和毛主席讲的十大关系融为一体。
胡乔木按照刘少奇的意见起草了政治报告初稿。刘少奇作为起草工作的负责人,同毛泽东密切配合。报告起草的每一稿几乎都送毛泽东审阅。两人在这期间信函往来十分频繁,很多问题都是经过共同商量才最后确定下来。据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回忆:刘少奇同志对政治报告的起草和修改特别认真仔细,一直到距开会时间很近了,还在逐段逐句逐字地斟酌,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
就这样,一直到1956年9月14日,即政治报告在全体大会上宣讲的前一天,毛泽东还在审阅修改刘少奇送来的“国际关系”和“党的领导”部分的清样,并在批给刘少奇的信中说:“你在其余地方有修改,请直付翻译并打清样,不要再送我看了。”
在起草政治报告“党的领导”部分时曾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天晚上11点多钟,刘少奇请起草小组的同志去谈话。他说,对“党的领导”这一部分应再加上一段,就是讲毛主席的正确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证明了。对蒋介石搞的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毛主席一开始就主张进行抵制和反抗,同国民党作斗争……第四次反“围剿”时,把毛主席从领导中排挤出去了,但执行的军事战略战术还是他的路线,所以第四次反“围剿”我们还是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就一反毛主席的路线,执行的完全是博古、李德的那一套,结果失败了。经过失败的比较,不但原来跟着毛主席一起干的人更进一步认识了毛主席的正确,连反对过毛主席的人也认识到毛主席正确了,这才开成遵义会议。由此证明有毛主席、有毛主席的正确还不够,还得要有全党的正确选择。刘少奇说在政治报告中要把这个意思加一段文字,要有全党的觉悟,特别是全党重要干部的觉悟,到了遵义会议才解决这个问题。刘少奇的上述意见,经起草小组文字上的提炼,最终写进了八大政治报告中。
刘少奇后来回忆说,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想好,想睡也睡不着,这个问题想好了,稿子写出来了,就可以睡觉了。由此足以证明,刘少奇在整个八大期间是信服毛泽东的,是衷心拥护毛泽东的。他和毛泽东在感情上、思想上不存在什么分歧。
邓小平曾婉拒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职
在八大筹备过程中,中央曾设想中央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由毛泽东担任主席,刘少奇担任副主席。在酝酿讨论时,刘少奇提出应多设几位副主席。经过慎重研究,七届七中全会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将新党章草案的有关条款改成“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总书记一人”。毛泽东在七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中对这个改动作了说明:“一个主席、一个副主席,少奇感到孤单,我也感到孤单。一个主席,又有4个副主席,还有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好几道了。”
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邓小平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一向做事谨慎,对于这个总书记,一开始提名的时候,他是不同意的。
据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回忆,八大会议期间,有一次政治局常委开碰头会。刘振德怕刘少奇找他要文件,就一直坐在会议室门口准备着。常委们在里面说话,他听得很清楚,内容是动员邓小平出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那天的声音也比较大,他一再推辞:“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难以胜任,还是让别人当吧!”邓小平的态度诚恳而坚决。这时,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们是医生,书记处是护士,你是护士长,还是我们的助手嘛!”周恩来接着说:“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泽东又补充说:“其实,还是你那个秘书长的差事!”其他几位常委也帮着动员邓小平。这时,刘少奇说:“主席,我看就这样定了吧!”“好,定了!”毛泽东一锤定音。这回,邓小平没有再推辞。
在中央决定邓小平做总书记时,他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的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呈送。毛泽东则不同意,并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都由书记处去做,发文用中央的名义。这实际上是赋予书记处重要责任,也是对邓小平的一种信任。
毛泽东提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所讲的。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现在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经验是很不够的。他强调:“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充满激情的话语,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这篇开幕词不足2500字,竟博得了34次热烈掌声。
开幕词的起草,是八大前夕毛泽东做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关于开幕词,毛泽东写了两次稿子,但都没有写完。也许是对自己写的稿子不满意,毛泽东又请陈伯达代为起草。但陈伯达的稿子写得太长,扯得又太远,毛泽东也不满意。于是他又要田家英起草,并嘱咐说:“不要写得太长,有个稿子装在口袋里,我就放心了。”这时离大会开幕只有几天了,十分紧急。34岁的田家英很快赶写出了一稿。
毛泽东对田家英这一稿比较满意,又亲笔作了多处重要修改和补充,并且加了两段话。第一段是纪念已经牺牲的同志和朋友的话。毛泽东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道:“从我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11年间,在全中国和全世界,为了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和辛勤工作,因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同志和朋友,是很多的,我们应当永远纪念他们。”
另一段是关于党的路线的正确性和党所处的地位的文字:“在两个革命的实践中,证明了从七次大会到现在,党中央委员会的路线是正确的,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我们的党现在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团结,更加巩固了。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
随后,毛泽东又让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送给有关的人员审阅修改。这已经是9月14日凌晨了,离大会开幕只有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这篇稿子吸收了大家的意见,越改越好,毛泽东终于满意了。
王明和李立三当选中央委员
在酝酿八届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时,争议较多的是王明和李立三。这两个人都是过去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李立三时任中央工交部副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犯过“左”倾冒险错误,但他真心诚意改正了。而王明则不同,延安整风后他耿耿于怀,长期住在莫斯科,借口有病拒绝回国出席八大,对此很多代表不同意再选他当中央委员。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做了解释。他指出:我们选举王明路线和立三路线这两位代表人物是表明,与对待反革命分子和分裂派是有区别的。他说:“七次大会的时候,我们说服了一些同志,选举了王明、李立三。那末,七大以后这11年来,我们有什么损失没有?毫无损失,并没有因为选举了王明、李立三,我们的革命就不胜利了,或者迟胜利几个月。”“我曾和苏联同志谈过,如果过去对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甚至托洛茨基,不采取赶走他们和枪毙他们的办法,而仍留他们在党内,仍选举他们做中央委员,是否会更好一些。苏联同志也认为这样做会更好一些。”
选举王明和李立三当中央委员,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这样做不公道。毛泽东说:“他们是因错误出了名的,选举他们的道理就是他们出了名。因为在社会上和我们党内有不少小资产阶级动摇分子,在知识分子中间也有不少动摇的人。他们要看这个榜样。他们看到这两面旗帜还在中央,他们心里就踏实了。如果王明和立三这两面旗帜一倒,他们就恐慌了。所以,不是王明、李立三改不改的问题,他们改不改关系都不大,关系大的是我们党内容易动摇的人,他们在看我们对王明、李立三的态度。正如我们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一样,我们不动富农,中农就安心。如果我们对他们两位采取的态度还是同七大的态度一样,那我们党就可以得到一种利益和好处,今后我们改造全国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就比较容易些。在全世界也有影响。”
在9月26日的大会选举中,王明和李立三的票都超过了半数,两人都当选为八届中央委员。
毛泽东提议,今后不再提毛泽东思想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在七大作修改党章报告时,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论述毛泽东思想。但在包括八大党章和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内的所有文件中,都没有再出现“毛泽东思想”的提法。这并不是刘少奇和中央擅作主张删掉了这一提法,恰恰相反,这正是毛泽东本人多年来的一贯主张,是根据毛泽东本人多次提议而决定的。
毛泽东曾说:“如果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并提,有人会认为是两个东西,为了不使发生误会,就不提毛泽东思想。”1953年9月25日,毛泽东对《人民日报》送审的国庆社论提纲草稿作了两处修改。一处是将“这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敌力量”中的“毛泽东思想”删去,另一处是将“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充满着无限胜利的信心”一句,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同志使中国人民充满着无限胜利的信心”。同时批示:“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词。”
据胡乔木回忆,不再提毛泽东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当时苏联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不感兴趣。他回忆说,我们党提出毛泽东思想后,苏联党始终拒绝承认这个提法,在苏联报刊上绝口不提毛泽东思想。这成了一个禁区。凡是中共文件提了的,它们在发表时都删掉了。既然苏共是这样的态度,中国革命又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从大局出发还是必须搞好与苏共的团结,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共八大也不再提毛泽东思想。
此外,苏共二十大反斯大林个人崇拜,恐怕对毛泽东也有一定影响。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以后,中共中央才恢复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提法。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下,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大以后,在有计划地引进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自由市场一度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长,与人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市场生产和销售得到了初步改善。以上海为例,1956年9月份个体手工业户有1661户,10月份即增加到2885户,到年底增至4236户。其中还出现了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厂”,也出现了“地下商店”。对此,毛泽东认为:“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过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我们保留了私营工商业职工250万人,俄国只保留了八九万人。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10年、20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20年、100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中共八大后,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思路很广,探索的步子也很大。他们关于搞活经济的新思路,是八大确认的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的政策的新发展。一直到1957年,毛泽东还说:我们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
在八大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大会确定的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贯彻,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总之,60年前召开的党的八大高瞻远瞩,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提出的有关思想原则、目标理念,历久弥新,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题图 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礼堂,1956年中共八大在此召开。(王建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