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斌
数字资源易共享,方便获取和使用,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学校的资源建设应用存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但还远没有达到共建共享的层次。网络教研作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一个热点,与资源建设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式优劣势分析
目前学校资源库建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各有其优劣势。
1. 以购买商品资源库为主,教师自建资源补充
优势:建设周期短,资源库容量大,平台技术完善,资源采用目录树型分类,应用方便。
劣势:资源大多以碎片素材、成品案例、课堂实录为主,更新速度慢,甚至比较陈旧,利用率低下。
2. 以县或市为单位,建设本地化资源库
优势:资源来自于同一地域的同学科教师,以当地现行的教材为主,更多以课件、片断化教学设计、习题设计等为主,与当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适用性,同时使用率较高。
劣势:资源建设周期过长,很难完成全学科覆盖,类型相对单一,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来进行资源制作、筛选、编目,且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3. 以国家数字资源覆盖工程、农远工程等完成资源库建设
优势:资源库建设高效,学校没有额外的建设费用,资源与现行教材基本匹配,多数资源以全国优秀课堂实录为主,能更好地缓解偏远农村、教学点师资短缺的问题。
劣势:资源多以光盘、卫星接收为主,需要专人进行分类整理、保管,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明显不足。
学校资源库应用现状
从学校资源建设来看,现在的学校资源库已成为“鸡肋”,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已远远落后于社会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手段。微信、QQ等一系手机APP的应用,让教师收集、利用资源的渠道更加便捷。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教师宁可“百度一下”,也不愿意从现有的资源库中检索?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症结所在。资源应用必须回归本位,就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为用资源而用资源,“做秀”的信息化教学只能增加教师负担,徒劳无功。
对于学校来说,资源库如何建、怎么用?这是一个涵盖软件平台选择、部署,资源应用模式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及应用的话题。网络教研作为现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热点,是学校从教师层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抓手。网络教研的开展与资源库建设应用密不可分,以教学应用促进资源生成积淀的模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网络教研对数字资源建设的启示
1. 确立生态化—积淀型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网络教研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课前集体备课、课后研讨反思,其中核心功能为集体备课。作为一项群体性的研修活动,主备人必须提前确定好备课主题,在活动中必须赋予相应的载体(教案、课件、相关资源),供大家研讨、修正。教研的过程即资源筛选、提炼的过程,教研的轨迹即资源动态生成的轨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多次活动可以动态地积淀出满足教师需求的大量资源,从而确立新型的资源建设模式。
2. 一线直接应用,不断修正,增强适用性
教研活动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教研过程中形成的共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与验证,不同的学情和不同的教学风格赋予教案、课件等新的内涵。集备活动生成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的课后研讨反思提供了新的主题。反复的教研活动让前期生成的资源得到提炼、升华,使教学资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强的适应性。
3. 记录资源建设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资源生成、提炼的过程凝聚了同学科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网络的便捷性让一个区域不曾相识的教师因为共同的话题聚集在一起。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见解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的源泉,特别是小学校,农村学校等规模偏小、无法进行常规教研的学校,借助网络教研让本校教师“走出去”,接受教研员的指导,聆听、学习同行的经验,能够促进教师在业务能力方面的飞速提高。
4. 一定区域内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网络教研的过程是一次资源共建的过程,一次活动生成的资源承载了所有活动成员的思维认知。课堂教学中资源的使用过程就是一次“同题异构”的过程,就是一次资源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后期共同反思研讨的载体。从这种意义上看,网络教研可以真正实现资源在活动区域内的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应用的关键在于资源的适应性、适用性,在于能否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这里面包涵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师生群体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网络教研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地丰富着教师教研教学的手段,其中的应用特色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