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研究

2016-12-27 10:56武静东
科技资讯 2016年25期
关键词:学困生高中数学策略

武静东

摘 要:“学困生”即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基础比较差,学习信心不足,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存在明显的缺陷。近年来,高中数学的“学困生”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后,数学内容增加及其难度加深,导致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拍,逐步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沦落为了数学“学困生”。该文主要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转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困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01-02

随着新课程大力推进,“学困生”日益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剔除高中数学抽象性高、知识范围广、技巧性强、思维要求深刻等原因之外,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方法不科学和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突出,沦为“学困生”、“数困生”的重要成因。那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困”在何处?笔者从“学困生”形成原因入手,结合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方法;扩充教学空间四个方面,对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提出了几点思考。

1 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学习兴趣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源动力。赞可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成功的教育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兴趣。”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开启知识学习的大门。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时,就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来,发现其中的乐趣。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就如饮白开水一样无味,就很难投身于教学实践中来,其教学成效可想而知。调查表明,教学活动所存在的“学困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数学学科存在畏惧感、害怕感。

1.2 学习方法不科学

古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成效的有效途径。分析高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不难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方法不科学、不正确。具体表现在课前预习工作的空位,导致了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的把握教学知识点;课上不认真听讲,造成了课后习题无从下手的现状;课后复习的不到位、不及时,导致了知识点不能得以强化巩固等。另外,大部分“学困生”性格较为内向,对于不懂的问题往往不了了之,不会主动去问其他同学、老师,长久下来,造成了数学基础知识薄弱,不能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表现在上课不会做笔记,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

1.3 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都存在吃力、费劲等现象,其主要原因为对基础性知识掌握不扎实,在解题过程中易犯低级错误,更不用说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解题技巧。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前一阶段的学习是后续阶段学习的基础前提。由于大部分“学困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基础不扎实,对基础性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不能熟练地掌握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性概念、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比如说,由于对初中教学中的函数定义掌握不全面,在高中阶段对于更高层次的学习就容易困惑,理解不了函数与映射间的关系,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应用。

2 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2.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源动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学困生”转化策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强化学生成功体验入手,让“学困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满足感,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困生”设置一些教学简单的挑战、任务,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依靠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务,进而切实体会到成功所具有的胜利感。另外,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发挥多媒体集声音、图片、文字和色彩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优势,为学生创建图文并茂、声像兼备、动静结合的多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燃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2 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

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当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和课后及时复习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前预习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课前预习工作,能够让学生明确自我在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把握教学活动的侧重点,提高听课目的性、选择性,提升听课的效率和效果;课上认真听讲是全面理解教学知识点,明确重难疑点,促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变飞跃的重要保障;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优化课后复习方法,做好课后复习工作,是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巩固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有效举措。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性行为,而是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去贯彻、践行,老师要加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强化对学习方法执行的监督。

2.3 优化教学方法

考虑到“学困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不高,优化教学方法,应采用与“学困生”自身学习心理和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行差异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学困生”跟不上老师和优等生的步伐,在教学活动中只能得过且过,这是学生间差距不断拉大的又一个原因。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法。对于“学困生”而言,尽可能地降低其学习的起点,注重对其基础性知识的讲解。为了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可让“学困生”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课后布置作业时,要强化“学困生”对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好选取基础性题目,逐渐加大题目的难度,循序渐进,将差异化教学法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来,提高“学困生”学习有效性。

2.4 扩充教学空间

与初中数学教学不同,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刚接触高中数学学习的新生,大部分学生不能快速、有效地从初中数学中回过神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由此就产生了“数困生”、“学困生”。教材是教学活动实施和开展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教学改革下,高中数学教材编排虽然更为灵活、新颖,但在知识衔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高中数学教材中并没有对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等进行合理的补充,也没有拓展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等。由于知识衔接上的不合理、不科学,成为了“学困生”不可跨越的鸿沟。因此,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要做好教学空间的扩充工作。比如说,借用“微课”视频,扩充教学空间,提前录制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基础性知识,充分利用“微课”视频重复播放、回放暂停等功能,以此达到巩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等。

参考文献

[1] 袁媛.浅谈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S1):73-74.

[2] 杨乐生.学科差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00(4):55-56.

[3] 胡成娟.浅谈初中数学中的转化策略[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3(2).

[4] 陈亮.浅论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 2014(8):55.

猜你喜欢
学困生高中数学策略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