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12-27 03:19:30毛剑杨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航海心理素质职业

毛剑杨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70)

基于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毛剑杨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70)

航海类院校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身负着培养海洋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根据《STCW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在航海人才培养中,核心是海员的职业适任能力。通过对航运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分析,归纳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是航海职业人才适任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针对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由于存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实施符合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瓶颈,阐述了航海类院校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和途径,提出实施促进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内容选择上,将航海职业体能与航海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将健身锻炼意识、习惯培养与航海专业学生的职业保健相结合;在航海课程设置上,注重“水陆结合”、“空地结合”和“军体结合”,并以此为模块来选择教学内容。

航海专业;适任能力;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且已经提升到国家经济战略的层面,为了能跟上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外贸易活跃,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快速发展,对航海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根据《2015年交通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及交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研预测,2011年至2015年,年均需要补充高级船员1万余人[1]。如何与全球同行业竞争抗衡,如何体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STCW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对航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就其自身而言,是能够最直接培养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在航海体育教学中,必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树立体能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的独特作用,特别是适应海上生存环境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航海院校体育课除了在游泳等方面有一些特殊要求外,没有形成航海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相当比例的航海专业学生的身心素质仍满足不了直接进入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要求[2]。如何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束缚,改革和创新我国航海专业体育教学理念,将职业适任能力培养与体育课程改革有机紧密结合,是当前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性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查阅有关职业教育、学校体育、航海职业教育和航海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等文献196篇,获取了其他学者对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体育课程的认识,积累相关知识,了解当前航海专业的体育教学现状,为航海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从选题到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方法的采用、统计结果的分析及讨论,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力求正确;对中国远洋(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南京远洋运输公司、南京港口集团、江苏海事局等航运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航海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适任能力需求;对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负责人及体育部部分教授进行现场访谈和电话访谈,了解其对职业适任性体育课程改革的看法;通过对工作在航海院校第一线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在查阅大量有关航运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对航海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及相关规定,以及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和改革的基础上,设计了《航海从业人员职业适任能力需求调查问卷》、《航海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和《航海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多次对问卷进行推敲修订,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正式调查问卷。

2)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对中国远洋等5个航运企业一线工作的主管(船长、轮机长)进行职业适任能力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对大连海事大学等5所院校进行航海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其中向教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3份,有效问卷89份,回收率93%,有效率95.7%。

1.2.4 实验法

1)实验目的与假设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结合航海专业特点,将游泳、滚轮、浪木纳入航海体育课程,这是大部分航海院校航海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基本设置,既锻炼了学生身体,也体现了航海体育特色。但针对航海专业的特殊性,其对航海专业人才职业适任能力培养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强调了体育技能学习,弱化了航海体育课程育人的隐形功能,即培养学生坚毅、果敢的韧性心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

认为:在现有的航海体育课程基础上,将体能拓展与心理干预训练、航海特色选修课(如海上垂钓、桥牌、铁人三项、定向越野等)和军事体育内容融入航海体育课程,更符合促进学生航海职业适任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强调适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外,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水平和运动兴趣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基于上述设想,本研究的实验旨在从实证的角度检验将体能拓展与心理干预训练、航海特色选修课和军事体育内容融入航海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本研究提出预期假设如下:

H1:传统的航海体育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H2:将体能拓展与心理干预训练、航海特色选修课和军事体育内容融入航海体育课程,对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

H3:与传统航海体育课程相比,变革后的航海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改善具有积极效果。

2)实验方法

选取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专业2014级平行班共4个班的1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A、B、C、D4个组,使用改革后的新航海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实验周期为1学年,2个学期,每个学期28课时,共56课时。在教师选择上选用同1个教师对4个班级进行教学,在实验前对授课教师进行必要的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教学培训。

1.2.5 数理统计法将实验前后回收的问卷数据和实验前后测得的各项数据以及获取的原始数据运用SPSS17.0 软件和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本课题的假设进行验证,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航海专业人才职业适任能力的身体需求调查与分析

2.1 航海专业人才身体适任能力是航运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对20名航运市场企事业单位一线领导和专家的调查访谈得知(表1):航海专业人才的职业适任能力对航运市场的安全、有效运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在对职业适任能力内容的重要程度调查中发现,95%的受调查者认为职业道德在海运企业最重要,90%的受调查者认为身体素质是航海从业人员的职业基础保障,90%的受调查者认为海员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80%的受访者认为职业技能最重要。

由此可见,现代海运企业最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希望航海从业人员能爱岗敬业,服从指挥,遵守海船条例,增强服务意识;海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备受海运企业关注,认为海员良好的体格和健康水平以及坚韧的心理素质是航运安全生产、避免海船事故的最重要保障。

表1 航运业领导、专家对职业适任能力内容关注度的调查(n=20)

2.2 核心力量是航海专业人才身体适任能力的重要内容对“航海从业人员身体哪个部位最易疲劳”的调查中发现(表2):核心力量肌肉群最易疲劳,主要是上肢和腰背部,分别占到所调查的70%和65%。疲劳是因为体力、精神上的劳累引起的身心能力的降低,根据IMO的有关研究所知,海员的工作特点和作息模式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因素,如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工作等。因此,对最易疲劳的身体部位应加强训练。

表2 航海从业人员最易疲劳的身体部位调查(n=20)

2.3 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是影响航海专业人才职业适任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海员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在值班航海期间,海员的心理活动规律通常是“刺激—感觉—判断—行动”,心理素质不过硬、意志品质差就会出现感觉异常、判断错误、行动失误会给船舶航行带来很大的安全危害和财产损失。在调查中,领导专家对航海从业人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需求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海员的抗寂寞能力和协作能力最受重视(表3)。

2.4 航海专业人才职业适任能力培养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要求对海员的职业身体素质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通过分析发现,海员与其他人群一样,核心力量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上肢、下肢力量和腰背力量,其次灵敏协调性、肌肉力量、心肺耐力、柔韧性也很重要。因此,在航海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应注意这些内容的选择。

表3 航海从业人员的意志、心理素质需求调查(n=20)

表4 航海从业人员职业身体素质需求调查(n=20)

3 航海专业人才职业适任能力内涵的归纳

航海职业适任能力是指按照《STCW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员的职业要求,从事航海职业中所必须具备的身体能力、心理能力和专业能力[3]。依据《STCW国际公约》,通过对航运企事业单位的走访和问卷调查,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航海专业人员培养的规格要求,赋予了航海职业适任能力丰富的内涵。

其主要内容是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其显性表现在身体能力、心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身体能力主要是优秀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心理能力主要是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预判应对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现代化船舶驾驶和管理活动所具有的技能和方法[4]。航海业界的专家、学者认为海员的身体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保障,专业素质是关键。

4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前后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专业2014级4个(A、B、C、D)平行班的160名学生进行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实验教学,发现课程改革对学生意志品质和职业体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表明以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改革对发展学生职业体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是促进学生适任航海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途径。

4.1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前后对学生意志品质影响的比较分析运用我国心理学家陈会昌编制的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表5),对学生实验前后的意志品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发现课改后的航海体育课程P<0.01,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较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抗孤独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力上有很大的提高。

表5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前后对学生意志品质得分情况

课程实践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宣泄、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和调控能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具有积极影响;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前后对学生职业体能影响的比较分析根据航海职业体能的项目分类,上肢力量选择引体向上,腰背力量选择仰卧起坐,灵敏协调性选择立定跳远,心肺耐力选择3 000m跑。

通过课改前后学生在职业体能方面的教学实验统计比较可知,课改前后学生在4个项目的测试数据,经t检验,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表6)。说明以促进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航海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表6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前后学生职业体能锻炼效果统计

5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

5.1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5.1.1 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航海体育在完成一般身体发展的同时,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必须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全面锻炼学生,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

5.1.2 提高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涉及攀爬、平衡、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和海上生存、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另外,航海专业男生居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男生比较喜欢像目前流行的拓展体验、跆拳道、高尔夫球、极限飞盘等运动,抓住这一特点,将相关的基本内容加入到课程中,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无味的传统形式的体育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

5.1.3 注重体验,强化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5]。

航海从业人员大多处在节奏快、压力大、变化多端和时常遭遇各种风险挑战的工作环境中,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一些内容设置(如海员体能拓展与心理干预训练通过模拟航海环境进行高峰体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韧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5.2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5.2.1 突破传统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模式,强化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实效性传统的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模式与普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一致,只是象征性地增加了游泳等项目,就游泳项目而言,由于受到季节气候影响(大多数航海院校无室内游泳馆)以及学校教学时数影响,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有很多学生虽上了游泳课,但毕业时却不会游泳的现象。

以职业适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育课程设计就是要突破传统体育课程框架,以“健康助推职业发展,体质促进技能提高”为课程教学理念,更新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按照航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适任能力要求,强化职业体能和心理素质训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以航海职业特色体育项目和体能拓展心理干预项目为主,必修课以教学课的形式实施,如以游泳、跳水、操艇、水上救生救护、浪木、滚轮、爬杆、绳梯、户外拓展等为主体,强化学生体能锻炼,尤其是锻炼和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选修课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实施,选修课考核与必修课考核结合进行。构建符合航海职业特点的体育课程模式,强化学生体能,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航海职业适任能力的培养,突出实效性。

5.2.2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进航海职业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计要体现此决定要求,同时也要体现航海职业教育的要求,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

5.2.3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体验式教学实现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全转变,将职业体能拓展与心理素质训练结合,让学生在运动锻炼体验中提高职业体能,同时强化学生航海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拓展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

通过教考分离等形式(如1 000m游泳和3 000m跑等),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思考,开展研究性教学,强化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5.2.4 制订更高更严格的课程标准强化体育课常规管理,加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意志品质培养,强化学生服从意识,如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须着运动短裤、短衣上课(4~11月),准备活动须跑1 600m等。在考核标准上,要求学生体能要高于国家标准,耐力考核3 000m(国家考核1 000m),推行考核证书制度,如1 000m游泳、3 000m跑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毕业等。

5.3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目标不仅要体现在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要体现航海专业职业特性。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有:提高航海专业学生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掌握海上逃生和自救避险的技能和方法、掌握航行期间在船上锻炼身体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过硬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也是相符的。为此,本文把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一般目标和职业目标(见表7)。

5.4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通过对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选择并确定课程内容就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且有章可循。

本文把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内容依据目标分为航海职业体能、航海职业社会适应、航海职业安全与健康、船上运动锻炼技能与终身体育、体育基础理论5个模块来选择并确定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内容(见表8)。

这里要指出的是,游泳能提高海员的职业安全性,其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技能,并且还可以锻炼和改善心肺耐力、塑造形体。游泳作为航海专业学生体育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各航海院校最为重视的项目,对海员也是最为实用的项目,在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置中必须得到强化。

表7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目标

表8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因此,在游泳教学中,要提高对游泳教学的重视,尽最大可能地增加游泳教学时数,在教授学生学会各种泳姿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水中能力的培养(水中救生救护)。另外,军事体育教育作为部队训练士兵体能和作风的一种常用手段,具有“训练苦、速度快、成效明显”的特点。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规定“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应采取对航海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措施,促进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6]。因此,引入军事体育是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有效补充,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5.5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5.5.1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课程教学在1~2年级进行,教学总时数本科院校144课时,高职院校108课时,但这对于航海院校航海专业学生来说远远不够。但受于学校的限制,很多学校不仅达不到规定的教学时数,更不可能增加课时。认为:应学习发达国家航海院校的做法,如美国的商船学院,其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要学习4年[7]。

根据我国航海院校的具体情况(如最后1学年,学生要找工作,进行论文设计答辩等),建议将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延长,本科院校延长到3年,教学时数增加到216课时,高职院校延长到2.5年,教学时数增加到156课时,这样可以从时间上保证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质量。

5.5.2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组织方法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组织方法是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一定要通盘考虑。当前,大多数航海类院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体质状况参差不齐、体育兴趣各异等),按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就存在明显不足。认为:按照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分合班结合、分层教学,其效果要优于单纯地以班级为单位教学。如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就可以合班进行教学,而其他模块教学内容分班教学和分层教学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游泳教学,则更适合分层教学。

具体做法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将2个班的学生按游泳技能情况分成4个组,第1组为不会游泳的学生;第2组为会一点,但游泳技术不正规的学生;第3组为会游泳,但技术水平不高的学生;第4组为会游泳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这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技能层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游泳教学的有效性。

5.5.3 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以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从对学生角度来看,评价主要包括:职业体能测试、船上运动技能测试和体育理论考试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要做到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将相对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和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之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4]。

另外,在对学生航海职业体能测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精心组织,确保测试公平合理。认为:针对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体育课程的的特殊要求,在对学生职业体能等项目测试时,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6 结 论

1)航海专业学生职业适任能力的内容是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其显性表现在身体能力、心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对加强以促进学生航海职业适任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设施过程中,将军事体育植入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是对航海专业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有效补充。

3)在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中,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多元化,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将学生通过锻炼进步的幅度纳入评价中;在对教师坚持常规教学评价的同时,将“教考分离”机制作为评价内容,促进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以及责任心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自身业务的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成效。

[1] 陈宏.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履约适任能力培养的探析[J].航海技术,2012(4):41-43.

[2] 贝少军.推进航海教育发展的适时之举—孟祥武教授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的影响[J].中国海事,2012(5):1-5.

[3] 彭德洋.我国航海类学生适任能力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4.

[4] 陈志煌,任会涛.集美大学航海类专业体育课改革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13(1):87-89.

[5] 张松.航海类专业体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2(2):19-20.

[6] 朱飞.航海体育综合训练对水上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适应性研究[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4(3):33-35.

[7] 包海丽.航海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体育培养途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7):11-13.

A Practical Study on Physical Education of Naviga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ultivation

MAO Jian-y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Jiangsu 211170, Nanjing China)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nautical talents training, maritime institu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training marine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nila Amendments to the STCW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he core competency of seafarers i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maritime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hipping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ological,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abilities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maritim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and the bottlenecks in the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most mari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oal, content, mode, method and way, putting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maritime vocat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i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content selection, the maritime professional fitness and maritim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should be combined, fitness training awareness, habitual training and navigation professional health care should be combined. Regarding the maritim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focus on land and water combination, air and land combination and military and fitness combination.

navigation maj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G807.0

A

1004 - 7662(2016 )08- 0029- 07

2016-07-30

毛剑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航海心理素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航海博物馆
我爱的职业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