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雯,刘 成,李亚南,刘兰娟
(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2.东华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620;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风险控制研究
潘怡雯1,刘 成2,李亚南1,刘兰娟3
(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2.东华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620;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在讨论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发生现状的前提下,着重对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路径展开讨论,据此构建出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控制模型。认为:为了切实降低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危害,需要运用风险管理原理进行有效的运动风险控制。其中,运动风险控制的首要重点应该在运动风险来源识别与评估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结合运动风险转移、运动风险应对和运动风险回避综合机制,将各种运动风险降至最低限度,从而有利于运动风险控制效应最大化。
高校大学生;运动意外死亡;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运动猝死
近年来,为了增强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质,许多高校都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体育运动。然而,近年来高校却不断出现大学生在课内外运动过程中意外死亡的事件,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这不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在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发生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深入探讨对此类事件进行运动风险控制的有效路径,对今后高校预防该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1 研究对象以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案例数据库分析法,结合对部分发生体育意外伤亡事件高校体育教师的访问面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2.1 文献资料法收集并筛选以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运动猝死及运动风险控制等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和分析总结,系统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从而形成具体的研究技术路线,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通过与部分专家学者面对面访谈或函询,按照多数一致原则,依据专家意见,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控制路径结构做出共识性判断。专家访谈情况如表1所示。
1.2.3 实地调研法对东华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等上海市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大学生对运动风险认知和运动安全意识的实际状况,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运动风险应对采取的措施、方式和手段。
1.2.4 案例数据库分析法充分运用本课题在前期研究中建立的“我国高校体育意外伤亡事件案例数据库”(1981-2013年,合计153个案例)[1],深入分析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发生现状,归纳其运动风险源、运动风险特征,构建运动风险控制模型。
2.1 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源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源是指可能诱发或直接导致高校大学生在课内外运动中突然意外死亡的风险因素或缘由。目前,国内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源大体可分为学生本人、教师和学校层面3大类[1],其中学生源包括学生本人的生理疾病、情绪过度紧张或兴奋及自身不当行为3个方面;教师源包括组织管理不当、言语或行为过激2个方面;校方源主要是系统管理缺陷。此外,刘红、石岩在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时,通过案例、半结构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了“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风险检查表”,对高校大学生运动猝死的风险来源、类别及可能遭遇的情况作了具体阐述[2]。毋庸置疑,了解诱发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因素十分有利于我们在风险未发之时做好排查工作,防范、控制风险于未然。
2.2 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特征通过对前文所述的“我国高校体育意外伤亡事件案例数据”(1981-2013年)中153个案例的分析可知:篮球、中长跑、游泳、足球、健身慢跑是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高发生率排名前5位的运动项目。其中,运动时间较长、强度变化过大或对抗程度较激烈的篮球、长跑、马拉松等项目排名位于前列。在性别比例、运动项目、季节时间、猝死原因乃至风险本身等方面都呈现某些相似的特征。在人群分布方面,发生意外死亡的这些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间,且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这与我国的教育学制、男性患心血管疾病或多种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概率高于女性、男性较女性更热衷于高强度运动等因素有关。而谢庆芝、邱祖建收集分析的我国2001-2011年47例大学生运动猝死的案例,也发现运动猝死排名前3项的项目是长跑、篮球和足球,累计占比例近82%[3]。在时间节律方面,我们在2015年的分析研究表明:春秋季节和一天中的下午是大学生运动发生意外死亡最多的季节和时间点,这明显受我国大学春秋开学学制和季节气候变化作用的影响[4]。在猝死的原因方面,较之脑源性猝死,心源性运动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的比例更大[5]。此外,大学生课内外意外死亡的风险还具备突发性、隐蔽性和危害性等特征。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中,大部分案例是属于运动猝死的案例,即死亡是突然发生的,但当事人生前并不知晓,平时和平常人并无两样,这种风险不具外显性,而当风险积聚达到极点,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风险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降低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所以,风险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6]。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体育活动安全和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也建立了相对较为成熟的运动意外死亡风险应对措施和体系,如风险管理计划的制订、学校体育课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育活动的安全责任认定、体育教师胜任能力要求、传染病的控制、医疗条件的保证等,基本上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细则。近些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建立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应对机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例如:有学者分别采用列表排序法和帕累托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者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排名前14位的主要风险因素完全相同,只在排列顺序上略有不同。主要风险因素是个体因子(内部因素),一般风险因素是组织层面和运动环境(外部因素),其中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无一例外均是属于心理疾病的学生自身风险[7]。依据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少死亡风险的爆发。然而,就目前国内已有的设备条件、教育水平以及医疗状况,还难以保证高校大学生运动过程中能够注意运动方法或者遭遇突发状况时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如何促成正确的风险认知,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风险控制或转移,最终建立起科学的风险控制模型,成为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风险控制的关键。
3.1 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在检视风险源和把握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可从个体因子、组织层面和运动环境3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进行风险识别,其中个体因子可归结为内部因素,组织层面和运动环境可归结为外部因素。1)个体因子: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健康状况(有无潜在疾病、情绪是否过激)和相关行为(运动时间和强度、有无用药、是否中暑);2)组织层面:即识别教师和校方组织管理、安全教育、监督看护是否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体育教育、器材设施、运动计划等有无风险隐患等;3)运动环境:运动特征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性质、课堂内外、运动负荷等;季节时间包括发生季节和节律时间;4)课内外运动的温度、湿度等场域环境[8]。
3.2 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应对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应对主要包括风险预警预防、风险控制处理、风险善后处理、风险调查评价、风险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运动意外死亡风险应对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连贯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有关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运用逻辑推理和某些预测方法,可对风险发生的约束性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做出推断,并向教育机关、高校师生等相关群体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使大家提前了解到风险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监测、报警、预控等应对策略。之后,风险管理者做出决策,并通过监督、监察有关活动,保证风险处理计划如序进行,及时纠正各种偏差以控制风险。期间,风险信息的传递和收集工作几乎贯穿整个风险应对过程的始终,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应对需要各个环节和方面的有机结合、倾力合作。
3.2.1 提高大学生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认知能力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风险认知是风险控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对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发生意外死亡的风险有了充分的识别和准确的判断,才能将这种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然而,人们对体育活动风险的认知不是固定不变的,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参与者对体育活动风险的主观评估。参与者对体育活动风险的认知会受到体育活动风险产生的个体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课内外运动风险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还与学校、教师等外界因素有关。提高大学生运动意外死亡风险认知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1 把握并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个体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风险认知层面同样如此,不同学生对课内外运动出现意外的风险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富有冒险精神的大学生也会将受伤归因为自己运气不好,却不是行为本身。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导致体育活动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体育行为不当和运气不佳,对潜在的体育活动风险认识是不到位的。如果大学生在课内外运动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并且加以保护,其发生意外死亡的概率将大幅度降低。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认知,就要把握好大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3.2.1.2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水平较低,比如进行了无氧运动后会给身体带来肌肉酸痛等不适,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大学生就此选择了今后放弃锻炼,或采取一些不正确的运动恢复举措,就会适得其反。从长远来看,一些正常的运动伤痛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以后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学生加强体育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体育知识水平和促进风险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2.1.3 增加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体验 频繁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会降低大学生对体育风险的认知,因为当他们掌握了体育活动风险知识经验时,反而会较少考虑这些风险的存在。当然,大学生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次数越少,掌握的体育活动风险知识经验也越少。经验不足是导致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应该明白,运动风险一直存在,一旦马虎大意,发生意外,则悔之晚矣。增加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十分有助于提高其对运动意外死亡风险的认知能力[9]。另外,身体素质低下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运动时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难以支持机体的运动需求而导致运动意外死亡。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应该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运动意外死亡的发生。
3.2.1.4 改善大学生的风险态度,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不喜欢冒险,对于风险展现出逃避的个性,因此会选择风险较低的运动项目;有些大学生喜欢追求刺激,喜欢选择风险高的运动项目;有些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对于风险大小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相同的偏好。对于那些追求刺激的学生,其遭遇运动风险的可能性远大于不爱冒险的学生与中立者,原因就在于其对待风险的态度较为主动,接触高危性运动项目的机会更多。对于这部分大学生,应适当引导其改善自己的风险态度,使其对高风险运动项目具备全面、客观的认识,并重点强化对这部分学生的运动保护措施。高校大学生自己应该做到提高和加强科学训练,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认真做好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控制好运动节奏,确保运动后的疲劳消除,超量恢复后再从事大运动量的训练,严防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在运动中若出现咽喉部、胸部、肩背部疼痛或压缩感、脉律不整、心悸或突然减慢、面色苍白、眩晕等症状时应立刻停止运动。
3.2.2 完善学校运动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增强体育教师运动风险防范的安全意识在外部因素层面,完善学校运动器材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这是对运动意外死亡风险认知的具体贯彻和执行。有的学校对校内体育场地和器械缺乏定期维护,存在体育活动风险隐患。在管理方面,学校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学校不注意安全教育、聘用的体育教师不负责、学校缺乏严格的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待改进。此外,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前、课中的安全教育很重视,但对体育课后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因此,提高高校大学生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认知能力,不能只着眼于学生,也应从增强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着手,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活动的风险认识,加强师生运动风险防范的安全意识。
3.2.3 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时间,切实做好大学生体育安全的宣传工作各种内脏疾病(如肺脏、心脏疾病等)的急性期、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结核屡次咯血者等)、恶性肿瘤的转移阶段等病症必须绝对禁止体育活动。对于感冒、麻疹、急性扁桃体炎、发热患者应避免体育运动,因为若不注意会导致病毒侵袭从而引发心脏疾患,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体育活动的安全宣传工作,合理安排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可针对不同时间和季节有计划地、严格地遵循风险回避的原则,在客观上要遏制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有重点地防范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发生。并且,在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醒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要对容易出现的运动事故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对运动性猝死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普及。教育学生在运动训练前一定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让身体慢慢进入工作状态,切忌突然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和竞技比赛[10]。
3.2.4 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学校管理部门首先要做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工作,以防出现漏检、瞒检或体检时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定期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体检,及时识别运动性意外死亡的潜在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并建立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档案[11]。必要时可将临床检查和机能试验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常规地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检查,排除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心血管异常的潜在疾患。
3.2.5 采取有效的风险转移途径风险转移是指事先通过订立契约,双方达成约定性承诺,转移人把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这种行为。风险转移主要包括合同和保险2种方式,其中保险方式的使用是较为广泛的。风险转移也是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风险控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体育活动意外死亡的风险中,有些风险无法转移,如学生自身的器质性病变、意外死亡发生后对学生家庭造成的影响等。可以转移的风险是学校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签订保险合同,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校方责任险。一旦体育活动意外死亡事件发生,可以由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家庭提供经济赔偿,从而减少学生家庭与学校及教师的矛盾纠纷。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体育保险发展较为滞后,各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因此,今后促进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建立健全体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2)加紧开发适合高校体育的体育保险险种;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体育保险意识;4)加速体育保险中介发展[12]。通过体育保险的风险转移途径,降低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死亡风险的影响。
3.3 构建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模型在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中,控制模型是指控制算法所针对的过程或系统的数学模型,它与控制算法一起构成一个计算机模拟的控制系统[13]。本研究风险控制模型的建构,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思考路径:
1)借鉴国内外对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根据目前的文献综述,分析出运动风险控制的理念、机制和平台;
2)基于以上对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现状及风险控制路径的实践,分析目前国内外大学风险控制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方法;
3)通过专家征询的方式,向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进行意见咨询,依靠最大多数的原则,确定运动风险控制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3个方面的基础,可以构建出一个关于运动意外死亡的风险控制模型(图1),以更好地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有效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并保证计划照常进行,随时纠正偏差[14],最大程度地减少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发生。
图1 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模型
3.3.1 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模型的主要环节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风险控制模型包括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3种控制类型,涵盖运动风险认知、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风险应对(转移或回避)、善后处理和调查评价等环节,其中风险认知和风险评估属于前馈控制,风险应对(转移或回避)属于同期控制,善后处理和调查评价等属于反馈控制。原则上讲,越早发现问题、越早纠偏就越能及时防止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事实上,从风险认知到调查评价、总结经验教训等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它们组成了完整的模型架构,服务于整体目标。
3.3.2 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过程及具体策略针对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1)从运动风险源和运动风险特征2个方面展开运动风险认知;对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和判断后,再对风险作定性和定量评估,判定属于主要风险和一般风险的因素分别有哪些、权重排名如何、紧急程度如何等;2)根据所面临的运动风险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先考察下是否可以进行运动风险回避或运动风险转移,若确实无法进行运动风险回避或运动风险转移,再进入运动风险应对机制状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控制运动风险的扩散;3)善后处理,需要对风险管理活动做调查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收集反馈信息,为下一轮更好地开展运动风险控制做铺垫和准备。
在运用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风险控制模型时,必须注意采取以下几点策略和方法,以免增加损失,陷入两难困境:1)要确保冷静决策,运动风险控制者(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切不可惊慌失措、自乱阵脚,要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找到处理风险的有效方法,果断地做出决策;2)要迅速做出反应,当高校大学生在课内外运动出现意外时,相关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努力将风险控制住,尽量挽救学生的生命;3)要树立全局观念,运动风险控制者不能囿于一面,而应从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安全教育、维护场地和器材、加大医疗投入等各方面综合入手,全面防范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发生;4)要主动纠正错误并学会举一反三,运动风险的爆发往往意味着意外死亡的出现,公众利益必然受损,社会舆论的压力接踵而至,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应妥善协调、积极沟通、分清责任并汲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3.3.3 运用高校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风险控制模型的难点所在运动风险控制模型在实际运用中主要面临2大难点:1)决策。运动风险控制决策实际上属于一个非程序化决策的过程,在混乱中做出恰当决策不仅十分困难,而且运动风险决策本身也具有一定风险性;2)协调沟通。整个运动风险控制过程环节众多,情境多元,参与的人员和系统也较为复杂,给有效协调和沟通带来了很大挑战。因此,人们对运动风险控制模型的两大实践操作难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降低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意外死亡事件的危害,需要综合运用风险管理原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运动风险控制。
2)运动风险控制的首要重点应该在运动风险来源的识别与评估阶段,要切实提升大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的风险认知能力,以及体育教师的运动风险防范意识,在运动风险的发生阶段,应通过充分结合运动风险转移、运动风险应对和运动风险回避综合机制,将运动风险控制效应最大化。
3)在我国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死亡事件中,由于大学生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参与运动项目、运动应激能力和心理各不相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形成更有针对性的高校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模式,以及怎样进一步优化运动风险控制的关键策略、关键节点、关键技术等都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1] 刘成,刘兰娟,司虎克.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意外伤亡事件研究[J].体育学刊,2015(3): 106-111.
[2] 刘红,石岩.风险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5):95-102.
[3] 谢庆芝,邱祖建.大学生运动猝死调查与风险预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97.
[4] 刘成,刘兰娟,司虎克.普通高校课内外运动诱发大学生死亡事件(1981-2014)调查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
[5] 王云峰.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4(4):54-57.
[6] 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18.
[7] 孙利亚.江苏省大学生体育安全现状调查与风险防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 刘红.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
[9] 郭健.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认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4):3-4.
[10] 冯大志,沈雁飞.高校内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95.
[11] 王勇.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规避[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2] 陈明伟,熊巍.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控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27-28.
[13] 汪光阳.基于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的模糊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1):57-58.
A Study on the Risk 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idents in Class and outside Class
PAN Yi-wen1, LIU Cheng2,LI Ya-nan1,LIU Lan-juan3
(1.School of Humanities, Dong 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ong 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China;3.School of Spor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China)
Based on field study, survey,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and analysis the causes of accidental death in class and outside class, and emphasize on proposing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risk control of accidental death. A Risk Control Model of student accidental death i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result is that, to avoid the impact of accidental death, a risk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sport risk control mechanism is needed. The first emphasis of sport risk control is sport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o minimize sport risk and to maximize performance of risk control,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utilize mechanisms of sport risk transfer, risk solution and risk avoid.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idents; risk control; risk transfer; 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
G807
A
1004 - 7662(2016 )08- 0063- 06
2016-07-15
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课题(项目编号:B13021);2014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4ZS067);2015年东华大学人文社科预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11-10-0108035)。通信作者:刘成。
潘怡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众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