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然
摘 要:化学实验课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直观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讨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重视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应按照要求认真操作,仔细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准确地作出结论。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就通过实验来达到并完成上述的目的及要求,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新教材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数量都大大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化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一、改变顺序,增加对比,改革实验
初中化学有很多演示实验,有些实验不是现象不够明显,就是达不到实验预期的效果。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认真钻研,我对每个实验进行分析、思考,发现几乎每个实验在操作时都有可以改革之处。例如:碱与指示剂作用中的碱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这个实验,课本上叙述是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但实际上由于紫色和蓝色颜色相近,学生常常说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后来,我受人教版118页实验6~5的启发,增加了对比实验,并且增加实验用量和改变了实验次序,即用两支试管各加入3~5毫升水(往往直接用石蕊试液不用水,石蕊试液太浓),再加1毫升石蕊试液,最后在其中一支试管再加入几滴碱溶液,与另一支没有加碱溶液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到加有碱溶液的那支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明显变红了,如果把两支试管放在光线进入处,效果会更加明显,即使在六七米处也可以看得清楚。
二、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增加新实验
为了讲解某些物质的性质或概念时,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或不理想,这时老师要设计或增加新实验。例如: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会叙述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加多一般情况下,我先不说,而是先实验,我准备了一瓶二氧化碳,将点燃的镁条伸进集气瓶,当学生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的现象以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添加“一般情况下”。这个实验的增加 ,不但解决了为什么要增加“一般情况下”,也后面燃烧的定义中的“通常情况下”增加了诠释,也为金属着火时为什么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增加了铺垫,可谓一箭三雕。
三、结合认识规律,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与教师是演示实验的主体并不矛盾。因为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演示而演示,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这个实验教学的主体进行教学认识。教师的演示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操作难度大又有危险远于初学化学的学生的学习。它会挫伤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学生亲自探求未知奥秘的行为。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因此可以将那些无危险性,学校又有条件做得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操作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操作完成,远比老师做效果好。比如,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我发给每位学生几张PH试纸,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5位学生一组,每人带一样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每组同学带来的液体不得重复,然后测出这些液体的PH值,确定液体的酸碱度,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对此兴趣都很浓,所测的液体范围也很广。我在课上对于同学们的实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中原子概念很重要,但学生难理解,教材中只叙述了氧化汞分解实验的事实和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试说明分子一分为二。由于考虑到氧化汞分解产生的汞有剧毒,没有安排实验,现在多媒体可以帮这个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几乎所有的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媒体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刺激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习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后,因概念抽象难懂,许多学生认为化学是“第二外语”(像读英语一样——学生语),影响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氧化汞分解和水电解的动画课件,学生看到了想象中的分子如何分为原子、原子如何构成分子、原来看不到的,现在看到了,而且是活泼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如氧化汞分子分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汞,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经过讨论,总结出结论:①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如氧气),有原子(如汞);②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化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事实证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又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谢全国:有效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