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2016-12-26 15:47胡雪松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6期
关键词:信管人才培养互联网

胡雪松

摘 要:互联网时代对信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也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我们需要需转变思路、改革创新,以实现信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信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123

1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目录》将原信息学、科技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经济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统一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现如今,全国已有六百余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不难看出,信管专业旨在培养“管理+IT”类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具有普适性和宽泛性,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灵活操作。

国内开设信管专业的高校中,其专业培养体系的设置由于不同的侧重点而出现了多种方案。有的认为应侧重信息系统开发,有的则认为应侧重信息资源管理。对于专业方向的设置、能力的组成、知识体系的划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目前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为M模式,M代表Management,即经济管理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第二种为I模式,I代表Information,即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是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第三种为S模式,S代表System,即信息系统导向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

2 互联网时代信管人才需求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走过了Nolan六阶段模型的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现已进入集成统一阶段,并迈向数据管理阶段和管理成熟阶段。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离不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且企业信息化是促进国家信息化的主力。随着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逐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依赖各种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有效运用各种信息系统。

在过去的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企业普遍开始使用各种信息系统。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应用,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运用是日益增多,同时也存储了海量的数据,即大数据。数据之大已经不能用GB或TB作为度量单位,早已经跃升到 B、EB、ZB,乃至YB、DB、NB,每一个量级单位都是前一个的1024倍。虽然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但是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在运用信息系统开展数据分析方面的意识不足,亦或在运用信息系统开展数据分析方面与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的结合程度不高,甚至有的企业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提升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力,实现信息价值转化为财富,中国的企业需要积极运用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数据治理的成熟度,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以及可视化处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的是既懂管理又懂IT的宽基础、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时代,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三类信管人才:

(1)数据处理与分析人员。该类人才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的知识,能够开展企业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的工作,从而提供决策支持。

(2)IT支持人员。该类人才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分析开发、管理维护Web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平台。

(3)数据意识较强的管理者。该类人才既精于经营管理之道,又有较强的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的意识,能够在经营管理中基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做正确的决策。

以上三类人才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应是信管专业着力培养的人才,而第三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前两类人才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自我能力的提升逐渐转变成数据意识较强的管理者。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建设需要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思路,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信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在强调“知识、能力和素养”三合一的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信管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1 保持专业基调,凝练专业特色

高等院校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专业的建设发展,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其特色的凝练标志着一所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办学优势。当然,高校的专业建设要遵循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不能有悖于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信管专业仍然以“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作为学科定位,保持专业基调。基于学科定位的基础之上,信管专业要凝练专业特色,所以,“信息管理”方面主要突出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人员”,能够有效分析商业数据,服务于管理决策;“信息系统”方面主要突出互联网时代需要的“IT支持人员”,能够参与开发、完善和维护运用基于Web的信息系统,服务于信息化建设。

3.2 建设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信息化的建设需求,首先需要建设信息化平台,开发运用信息系统,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对相关的商业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并加以分析应用,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所产生的庞大数据量,从而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技能,但专业技能的培养又不太容易面面俱到,有所侧重更加利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此,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可分别从“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两个方向深化专业建设,突出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即分类培养具备不同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满足信息化建设中不同的人才需求。建设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提升专业优势和办学水平,凸显专业特色。

3.3 建设“2+1”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上,强调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使学生除了要具有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从不同的专业方向系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培养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结合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将信管人才能力分解为“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复杂能力”模式,即“2+1”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依据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专业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于是就形成了能力训练的三阶段递进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单项能力培养阶段,通过单门课程的知识点传授以及基于该课程的单项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单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以简单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单项知识应用能力。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以多门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知识、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为重点内容,以综合项目为导向训练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最好能够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第三阶段即为复杂能力培养阶段,以职业为导向,通过分析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复杂能力,包括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使我们意识到我国目前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2+1”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为抓手,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参考文献

[1]汤易兵,虎陈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定位及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1,(36).

[2]闫娜.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1).

[3]刘伟.新兴IT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03).

[4]周明,谢俊.大数据视角下信管专业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6,(06).

猜你喜欢
信管人才培养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淮北师范大学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信管”和“电商”专业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