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特色品牌体现多元个性

2016-12-24 10:02陈永平
中小学校长 2016年7期
关键词:苏步青课程数学

陈永平

社会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在决定学生未来的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发展自身的方向。因而。教育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而变,通过顺应时代、推动发展来体现教育的价值。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社会生活的要素。体现对学生自身体验的尊重,首先必须改变以往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的做法。流水线式的教育不仅剥夺了学生主动体验生活的权利,也抑制了他们的天性,整齐划一的教育产物最终也会抑制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社会背景下创设多元课程,将成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彰显教育的时代价值,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潜心研究,以教育者的智慧将理念落地,真正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作为一所具有教育改革优良传统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新型课程体系,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特色发展融入课程设计之中,在课程改革的路上潜心实践。

一、学校办学及课程理念

高中是学生知识能力飞速提升的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以“求真”为校训,秉承“创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文理并重,德业兼修”复兴人,着力为学生的多元成功铺设立交桥。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形成了“博雅智慧。合作创新”的课程理念和“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的课程模式,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广博的知识教育,提升智慧能力:通过高雅的品格熏陶,发展综合素质;在创新中锻炼合作,在合作中孕育创新。

通过课程建设,学校竭力培养学生树立“五种精神”和掌握“三项能力”。“五种精神”,即爱国奉献精神、全球精神、可持续发展精神、创业创新精神、竞争与合作精神。“三项能力”,即科学探究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际交往能力。

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完善人格与文化品位的养成”。鉴于此,学校提出“课程类型多元、课程要求多层、课程结构多模、课堂形式多样、课表组合多选”的“五多”原则,从课程结构、内容、组合方式等多个角度切入,积极探索并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改革成果和经验。

(一)横向分类,纵向分层。满足多元需求

基于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发展方向和课程难度等维度的考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起“横向按学科分类,纵向按难度分层”的校本化课程体系(见表1)。

针对学生潜能发展,学校在建立新课程体系的同时推出了三个“课堂”,这三个课堂是复兴新时期课程建设中力求呈现的新亮点,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积极尝试。

第一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模式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策略,以“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为实施方略,倡导通过高屋建瓴的结构化、脉络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通过情景化课堂实施为学生提供创造自身教育经验的平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第二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强调的是通过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潜能进行基础性开发。重点在理科教学上,要求各科课堂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驱动思维,搭置合理的台阶牵引思维、提供恰当的原型迁移思维、施以温暖的鼓励呵护思维、给予巧妙的点拨深化思维。

第三是博雅课堂。博雅课堂是在学科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开发出的各类人文、艺术、科学的课程。“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是人的品位。博雅教育是专注于“人”本身的教育,基本精神是通而不偏,在文科教学上,学校提倡通过课堂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民主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高品质人格,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同班级不同课程,体现多元个性

上海市高考政策新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来选择高中阶段所修课程,学生对学科的选择性大大增加,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充分展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这样的变化,学校推出个性化学程机制,打破行政班级制的束缚,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同一班级的学生课表将按照学生选修的课程重新编排,做到“一人一课表”,实行必修课程合班教学。选修、分层课程走班教学,通过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丰富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把“上自己喜欢的课”变为可能,赋予学生发展特长、挖掘潜力、增强自信的空间。

三、课程改革特色实践案例

学校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并且大胆创新,倡导“从做中学”,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了一系列项目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

(一)“苏步青班”:资源整合,拔尖培养

2015年10月14日,复旦大学一复兴高级中学“苏步青班”在学校开班,“苏步青班”是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根据虹口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旨在培养高中学段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试点。

根据《复兴高级中学一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共同举办“苏步青班”的协议》要求,学校于2015年9月在高一创新实验班学生中公开选拔成绩优异、热爱数学的学生进入“苏步青班”,得到了同学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参与,经个人申请,考核小组老师初审、面试,首批录取了23名学生。开班后,复旦大学数学学院为复兴高级中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选派优秀师资担任主讲,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先培养后选拔的方式,在大学与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上实现突破。

“苏步青班”的举办,为热爱数学学科,有志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高中学生提供了难得机会,创造性地实现“大学教授走入高中课堂”,从数学学科切入,开辟了高中与大学对接灵活的“跨学段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两校经过深入交流与协商,在数学学科建设上达成共识,复旦大学数学学院为“苏步青班”提供两方面的课程资源,包括三个课程资源模块,模块1为数学建模专题,双周二进行;模块2为数学系列专题讲座与讨论,单周二进行;模块3则为文化与素养讲座,每周五进行。

围绕上述三个模块,两校设计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的课程,主要包含“四个课堂”(见表2):

一是“智慧课程”:大学数学先修课程,为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科学打下基础。二是“大师课堂”:素养课程,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及文化素养。三是“课题研究”:个性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及科研指导。四是“合作与实践”:体验性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的数学竞赛。

自“苏步青班”开班以来,复旦大学已为复兴高级中学学生开设了若干高水准,同时又符合高中生起点能力的课程,教授们由浅入深的引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通过与“大师”对话,学生们走进了神秘而广阔的数学领域,也进一步认识了自我,了解了自身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升学选择以及职业规划提供了帮助,并为复兴学子走进复旦大学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学校希望学生能受到专家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学习到苏步青老先生“细水长流,聚沙成塔;持之以恒,金石可镂;贯彻始终,就是成功”的治学态度,修炼自我、突破自我,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苏步青班”是复旦大学和复兴高级中学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的实质性合作,体现了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殷切期望以及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理想,也表达了我们履行教育责任的决心和态度。“苏步青班”开班以来,已经收获了各方面的良好口碑,这一模式的成功试水将化作学校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劲动力,在进一步深化“苏步青班”合作的同时,学校将继续拓宽与高校对接的道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微型课程:尊重个性。鼓励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学校于2015年底着手开展“复兴高级中学人文类微型课程库建设与实践”项目研究,这是学校微型课程开发计划正式上线的标志性实践项目。开发微型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兴趣与潜力,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微型课程是指按照一定主题或模块组织形成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每个微课程四到八课时长短,也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等。每个微课程突出某学科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借助阅读材料、视听教材、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按照规定进度学完指定的内容。当然,如果将一门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根据某一确定的主题加以概括或浓缩,使之微型化进行组织教学,亦可属于“微型课程”的范畴。

微型课程是解决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日益增多,而学校教育时间有限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由于课程容量小。微型课程具有目标明确,容易落实;范围广泛,容易聚焦;及时灵活,容易普及;选择多样,尊重个性等突出优势。学校现阶段开发的微型课程。主要从校本新课程人手,即拓展选修课,用微课程的形式满足更多同学参与学习的愿望,让优质的教师、设备等珍稀资源更多地惠及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挥选修课程追踪科技新进展和促进高中生趋于分流的导向功能,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兴趣,并为学生未来获取新知打下宽厚的基础。以人文类微型课程作为切入口,学校已于2015学年第二学期开发了一批人文类微型课程(见表3):

这批人文类微型课程涵盖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学科,聚焦文化、语言文字艺术、生涯规划等热门主题,切人口小,内容浅显,趣味性强,对学生来说,微型课程像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五彩的大门,在必修课和学科基础提高等课程之外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

课程改革多样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学科结构、拓展多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育人”效果,微型课程具备了这些功能,并突出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微型课程因其形式的特殊性,比普通课程更适合进行组合式的推广,即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一学期)内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多门课程进行组合,达到规定总学时即可。微型课程的这种选择性是在原有选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即用短小精炼的多门课程交换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一门课程,帮助学生在多种尝试中找到自身优势和兴趣点。为学生的下一次选择提供依据。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对于微型课程的态度都是积极的,这种新课程模式的优越性已经被大家所认同。未来,学校将逐步扩大微型课程库的课程类型。增强课程的内在逻辑,把范围拓展到更多学科领域,将培养“文理并重,德业兼修”复兴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宽厚的人文基础、坚实的科技素养、独立的思维品质、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体能、良好的交往技能、鲜明的个性特点”等综合素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未来公民。

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在美国现代化大发展的时期提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基本看法——教育即生活,他将教育的目的与过程合二为一,强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而非为获得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教育既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脱离学生。在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杜威的教育理念更显得智慧,多元社会下的多元课程便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我们将积极尝试和实践,通过课程改革的嬗变,为学生创造包容的、广阔的学习空间,完成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苏步青课程数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苏步青:从“背榜生”到数学之王
苏步青:我曾经是班级倒数第一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苏步青逃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自行车的发明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