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身份审视洋务运动

2016-12-23 15:50杜康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人物身份

【摘要】本文试图从办洋务的人物来审视这场晚清的自强运动。发起洋务运动的人物集团便有其多重的身份。他们首先是南方士人,然后是汉族官僚,最后是学习西方的第一批人。洋务人物是多重身份组成的共同体。从他们的不同身份分析,企图从这些不同的身份来审视洋务运动,透视这场运动在晚清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洋务;身份;人物;满清

洋务运动是晚清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一场清朝自救运动。运动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通过学习西方军事、经济、教育相配合的“夷技”,创办各类实业,企图挽救大清于内外危机之中的运动。其中中央以恭亲王奕以及文祥,地方上以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忠堂为代表以及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张謇、唐廷枢。

洋务运动开始时,中国面临的不仅是以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民为代表的内乱,更面临的是海上来自英法和北方来自俄国的异质于东方文化的西方侵略者。“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可比”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人物发起了洋务运动。他们是认知到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局势的少数人物,这些人物发起洋务运动,形成洋务运动的共同体。共同体的目的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一、洋务共同体的南方士人身份

洋务运动的实干家多是南方士人。南方士人身份是他们组织进行洋务运动的最基本的身份,也是最初的身份。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基本是士人身份,作为其中的中央领导人物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作为皇室宗亲自然因为血统而不需要从科举道路进入满清政府体制。在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中,内务府镶黄旗完颜崇厚属于八旗,依然是一个举人身份。

如图所示,真正实施操办洋务的主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忠堂湘淮集团人物,科举身份其中有三个进士一个举人,地域三个人是南方人,唯一一个张之洞是河北南皮人,而他的出生地是在贵州安龙县也属于南方。洋务运动的次一级人物张謇、完颜崇厚、盛宣怀、刘坤一、沈葆桢、唐廷枢中,刘坤一是廪生、盛宣怀是秀才这两个科举身份较低,唐廷枢是受教会学堂教育,完颜崇厚是举人沈葆桢是进士,张謇则达到了科举状元。他们中除了完颜崇厚是镶黄旗外都是南方人。

从总体审视洋务运动人物身份,他们基本上都是南方士人身份。受到传统科举教育下他们懂得儒家修身与经世致用的学问。“曾国藩、李鸿章、左忠堂为代表的湘淮系……或是学宗程朱的理学家,或有理学的学术背景和渊源……具有务实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干才”。从现在看他们的受的教育思想局限了他们社会改革的范围,在当时的清朝社会他们已经是处在时代潮流最前沿的一批人。反而使得他们得以发起洋务运动的思想根源,恰恰是他们受到的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影响。

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思想具有传统伦理与经世致用。曾国藩在《致冯展云仕读书》中写到“治经自是学人第一要义,而求其有裨实用。”一反汉学家致力于琐碎考证的流弊,而讲实用之学。作为指导洋务运动思想的《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附以诸国富强之术”就表明了对中国传统的认可,直到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分内偏修身外篇致用,皆完整保留了这种思想。说明了传统士人身份是他们创办洋务的多重身份的底色。

他们的南方士人身份还有某种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含有一定的革新。在咸丰以后他们引领时代潮流之前,也是在太平天国之前,带领清朝思想的最主要是乾嘉汉学。当时的汉学主要集中在苏浙皖三省,“梁启超指出清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独占”。即使阮元办学海棠将学术带到广东,地域上依旧属于南方。洋务运动人物后的维新变法一派依旧是南方人为主,而康梁的维新思想又不同于洋务运动思想。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士人的经世思想是对考据的革新,康梁维新士人是对洋务运动士人的思想革新,而他们都是以南方人为主,就可以看到洋务运动人物南方士人身份的延续与变革。

二、满清皇室眼中的汉族大臣

满清作为一个部族政权对汉族大臣始终有所防范。“清室对待汉人,无论其为怀柔或高压,要之十分防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其在制度设计上军事政治的要职皆由满人担任。“其承平无事,各省皆用满人为驻防将军。甚至绿营亦多用满员……而各省督、抚,亦以用满员为主,参用汉人得其不得已。”这种不得已并不意味着满清放松对汉臣的防范。

可以看出满族皇室对汉人的态度,而在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物多为汉人。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左忠堂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张之洞先后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面对复杂的内外局势,他们的职务也在不同时期不断转换。洋务运动是在一边镇压国内太平天国、捻军农民起义,一边应对中法战争、收复新疆等对外事务中逐渐经营起来,而他们作为晚清“四大名臣”办理的洋务是他们对内对外事务的基础。梁启超讲“当时朝廷虽不得不倚重汉人,然岂能遽推心于汉人哉?”

洋务运动次一级人物的官职,沈葆桢官职达到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完颜崇厚官职达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刘坤一官职达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其他如盛宣怀、张謇、唐廷枢职位虽较其他低。从洋务派人物所任官职可以看出这些汉族大臣在清政府的位置之高。然而这种汉族大臣担任重任的情况在甲午战争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政府对汉族官员的信任始终有限度,甲午战争后日本不会与清朝马上再战,在欧洲正处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的相互交锋之中,直到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没有在受到更大的外在冲击,这期间满族势力又重新恢复。“同治己巳、庚午间,各省督、抚、提、镇,湘、淮军功臣占其大半。然不久满人势力复盛。甲午后,满督、抚又遍各省,以其于亡。”

可知在满清政府下汉族大臣的任用出于局势所逼,尽其所能使满人凌驾汉人之上。作为汉人大臣的洋务人物,自然因为其汉人身份受到满清部族政权本质性的提防。即使洋务重臣尽其所能通过创办洋务以挽救大清,然而政权本身的民族性限制了他们以及他们向西方学习创办的洋务实施的程度。

三、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官僚

以费正清为主导的美国汉学研究分析中国近代历史,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稳定的国家,中国传统的持续到19世纪遇到了西方文明,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中国进而做出反应。这种“冲击—反应”模式在费正清的名作《美国与中国》里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并影响了二战后的美国对中国的研究。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战争结束,中国的战争不断“纵观清代咸同之间,几于无一片干净土”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入了国家的统治中心北京,这对当时的士大夫是一种羞耻,使得危机意识徒然增长。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忠堂、张之洞建立军械制造、轮船制造等等“夷技”以应对这种局势。

思考回应西方文明的这一批人物的身份就会发现,创办洋务的人物多是体制内的官员。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家,而是一个传统家国天下的概念。统治者满清延续的是一套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把统治中国的以满清贵族和士大夫为主导的政治制度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洋务运动就是统治制度整体应对局势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便不会超出这种传统政治制度本身。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最具代表性人物“李鸿章这种清廷大佬级官僚很早就知道西方的富强的关键在哪里,但大清的体制是他无法改变的。”

如果相比较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就会发现,维新变法的发起者已经不再是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官员了,而是一群意识到国家危亡的读书人。李鸿章对这样说康有为“李鸿章认为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风气未开、成法未变、洋务不得放手办理,故战后频频倡言变法”所以退回到洋务运动人物身上,这种传统政治制度内部的官员所实施的办法就具有了,他们所身处的传统政治制度的局限,使得他们不能够过问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四、学习西方的第一批人

正眼看世界归功于《四洲志》、《海国图志》等初步介绍西方的著作的产生,而向西方学习的真正实践则起自于洋务运动。从现在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所做的成就似乎不足,然而在当时却意味着开启中国有史以来的某种转变,其转变的艰难与转变的意义不能被忽视。

以中国的士绅阶层与官僚体系组成的中国懂的知识的人数庞大,并且这人数众多的官员与士绅依照的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这种价值观念维系着整个国家的运转。原本的“天朝上国”去向“蛮夷”学习,这是众多士大夫都不能接受的观念。然而真正认识到这些欧洲国家带来的危机不同于以往的“蛮夷”的人毕竟是少数。冯桂芬写到“我中华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何以堪之。此贾生之所为痛哭流涕也。”

真正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法转化为实践就需要非凡的魄力与勇气。除了得到中央的认可还需要排除同僚反对的驳难。郭崇涛向李鸿章建议扩大留学生范围“他的这些超时代的议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的谩骂。他们说郭崇涛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众多士大夫的反对下自然“遂使当时一些所谓关于自强的新事业之创兴,无不迟之又迟而始出现。”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淮集团主导洋务运动,首要人物曾国藩就具有这样魄力。“所谓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冶一时之人才,此即是其毕生学术之所在,亦即毕生事业所在也”。正是这种魄力作为内在的精神,突破反对派的阻挠在中国沿海、沿江办起了现代意义的工业。在曾国藩去世后他的幕僚李鸿章主导了整个洋务运动,不能不说李鸿章受到曾国藩影响。而洋务人物也多出自曾氏为代表的湘淮集团。

正是这些洋务人物认识到了中国所面临的局势,他们也从众多传统士大夫中脱颖而出。“他们是中国第一流政治家,知道中国所处的局势是数千年的变局”洋务运动人物作为传统的士人,他们的认识又再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从而突破重重阻隔,率先踏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而这次向“蛮夷”学习本质上不同于任何古代“胡服骑射”向学习“四夷”的例子。洋务人物创办的成就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批人,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五、结论

洋务派人物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组成洋务运动共同体,他们在当时的历史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给与了他们实施的空间,同时这种固有的空间有限制了他们学习的程度,从而赋予了他们开时代先例和自身局限的双层意义。洋务派人物共同体的第一身份是他们的士人角色,这是他们登上知识高度和政府高层的基础。而政权本身固有的少数民族统治的狭隘民族观念和传统政治制度框架下,他们虽然以开创“同治中兴”局面,然而从现代意义上洋务运动的范围和局限非常明显,也使得他们被后来维新改革派所超越,然而他们开启历史先河的意义确实不容忽略的。

【参考文献】

[1]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001).

[2] 史革新. 晚晴学术文化新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6).

[3] 李  帆.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作之研究[M]. 商务印书馆, 2016(111).

[4] 钱  穆. 国史大纲[M]. 商务印书馆, 2014(830).

[5] 钱  穆. 国史大纲[M]. 商务印书馆, 2014:837-838.

[6] 梁启超. 李鸿章传[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13).

[7] 钱  穆. 国史大纲[M]. 商务印书馆, 2014(839).

[8] 吕思勉. 中国近代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188).

[9] 马  勇. 重寻近代中国[M]. 线装书局, 2014(30).

[10] 王  凡. 戊戌变法时期的李鸿章[J]. 安徽史学, 1984.

[11]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116).

[12]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067).

[13] 钱  穆. 国史大纲[M]. 商务印书馆, 2014(895).

[14] 钱  穆. 近三百年学术史[M]. 商务印书馆, 2015(640).

[15]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172).

【作者简介】

杜康(1992—),男,汉族,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物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