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研究中西方“面子观”的文化与语用

2016-12-23 15:44罗娜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要】面子观是一种礼貌现象,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还是中国人的面子观,都使人们在交际中采取有效的礼貌策略使交际更加成功。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子观的特点,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语用,对于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必要矛盾与冲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面子观;语用;积极面子;消极面子

面子观是一种礼貌现象,直接影响着言语行为和社会文化。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文化中人们看待礼貌的视角不同,反映在言语行为上也就千差万别。以个人取向为主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推崇着“面子保全论”,有别于西方的面子理论,中国人的面子观有着自己的特色,贯穿于言语,情感,交际,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是学习中国文化掌握中国语言的必要前提。

一、中国人的面子观

尽管在中国没有一个关于“面子”的系统理论,但自古以来“面子”就是一个举足轻重同时又很有趣的词。中国人的面子观是与情感、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这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在交流中,面子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生动多变的。在和面子相关的汉语词组中,如“丢面子”、“增脸面”、“伤面子”等等,都发生在语言交流的场合,它们不能脱离交流而单独存在。面子展现出人的七情六欲,这是语言所远远不能及的,所以也可以说面子是人际关系中的晴雨表。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熟练的面子掌握,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的职场中得到提拔和认可的前提,这一特点也体现在相关的语用中,如“八面玲珑”。

中国人的面子是一种群体倾向,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大体上讲,中国人的“面子”包含两种主要意思:第一种是荣誉和声望;第二种是自尊和尊严,这是中国人在任何时候以任何代价都要全力维护的东西。按照顾日国(1992)的说法,中国文化中只有两类言语行为可以看作是脸侵袭行为。一类是训斥批评指责:这一类言语行为对听话人不利,说话人往往要考虑听话人的面子;另一类是给予邀请请求:说话人在实施此言语行为时.往往要考虑自己的脸。例如请客吃饭也是在看面子,与其说请客为了吃饭,不如说是在吃面子。待客的饭菜品味越高,场面越大,越能说明请客者的诚意;客人的身份越高,面子就越大,才配享受如此的规格;否则,高档次的宴席招待了面子小的客人,面子大的客人未能享用与面子相称的饭菜,都会事与愿违。

二、西方人的面子观

面子的概念是首先由中国的人类学家HuHsien Chin介绍到西方的。美国的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尽地探讨。他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face)问题。他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公众形象(public image)。这种公众形象是由他人的评价所支撑的,是社会借给个人的。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为了避免丢面子,就必须尽力实施符合社会规约对面子所要求的言语行为,即使用礼貌用语。

关于礼貌的研究,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沿用了Goffman的“面子”概念,建立了以西方文化即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西方国家文化为基础的最有影响的礼貌模式——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即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image)。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全部受其所属群体或其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而且不强加于人,也不受别人的强制。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积极面子关联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正常的、对别人支持和有所付出的交往原则。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际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

三、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面子文化也就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根据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面子观”主要是从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积极面子主要强调“平等”或“一致性”,它反映了在交往时,说话者需要与听话者有所关联,并且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而消极面子则强调个人的“个性主义”(individualism),即个人有一定程度上的活动自由,而且也尊重别人的自由权利。

中国人采用的礼貌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在中国文化中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脸面”,又能施行相称的言语行为,力求和谐一致,才会被认为是礼貌的。

另外,西方国家的面子观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的是个人为中心(individuals)的社会价值。所以,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个人的情绪、愿望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过社会所给予他的身份地位,代表的是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英语文化中,“面子保全论”反映的是以个人主义取向为主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礼貌”被看成是人际交往中避免冲突和不和的一种策略或手段;而在汉文化中,面子与荣誉、地位紧密相连,反映的是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价值观,“礼貌”被看成是道德问题。

四、总结

面子观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反映。尽管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但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无论是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还是中国人的面子观,都是人们在交际中采取有效的礼貌策略使交际更加成功。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等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为交际双方的活动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日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4).

[2]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Jia, Wenshan. The 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s of Face: Emotions, Communications, and Personhoo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10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作者简介】

罗娜,女,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