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勤
【摘要】本文在对职业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原因及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弘扬;优秀;文化;创新;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促使各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在文化传承中提升育人智慧,对推进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里,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随处可见。如:尊师重教的道德修养在现在学生身上难有体现。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解,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即便上课的学生中也有部分心不在焉,发发短信、聊聊天、睡觉等,根本不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考试不讲诚信,作弊不择手段,一旦被“察”,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课余闲暇,即便在校园里与老师相逢或者偶遇,相当一部分同学也会免开“金口”,视若无睹。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能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怨恨仇视、言语粗俗,甚至大打出手等等。这些现象让当局者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却让旁观者一声长叹,匪夷所思。
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不当的家庭教育所致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目前由于不少家长对传统文化缺失甚至排斥,加上在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不仅被父母呵护备至,甚至被娇惯、溺爱,造成了个人品质状况令人担忧;而且,问题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失应有的父爱或母爱,心灵深处受到伤害,缺少爱心、责任心,不懂感恩,甚至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扭曲,愤世嫉俗。
2、市场经济所致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被放在第一位。“利己”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心理驱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网络环境所致
职业院校学生多数为18岁左右的网民,因自控能力差,严重依赖计算机和手机上网,网瘾成性,性格孤僻,生活脱离正常轨道,无心向学。
4、现行教育模式所致
一方面,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因学习成绩差,得到的关注与关爱少,内心极度自卑,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心理障碍多,自我调节能力差。另一方面,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职业院校对传统文化教学普遍不重视,甚至受到师生的排斥和抵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其优势在修身立德,能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在学生德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增强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资源。《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体现出古人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表达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这种爱国资源以忧患意识为基础,寄托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当代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传统文化中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能促使学生看清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督促自身胸怀大志、练好技能,有锐意的进取观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们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兼容并蓄。孔子言“仁者爱人”,“仁”以“爱人”为核心,“爱人”,就是尊重人,就是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在行为上,“温、良、恭、俭、让”;在具体方式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古人这种人际关系准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彼此尊重、团结友善、善待他人的精神。要求学生首先能走出小我,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去包容别人;其次,对他人的批评、建议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应该懂得感恩老师,重视礼仪、礼节、礼让,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不能因为琐碎小事就彼此怨恨,互相仇视。这样才不会给“礼仪之邦”抹黑。
3、提升学生自律自强的人格境界
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刚健自强,律己修身,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曾子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行,行必果”,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可见,诚信自古就已被我们民族先人纳入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同时,身心修养中又贯穿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律自省、自强不息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教育学生胸怀大志、勤奋学习、不断超越,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将考试作弊等丧失人格的丑恶现象继续上演下去。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的对策思考
1、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而校领导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所在。学校创新德育工作,领导必须站在办学的制高点,统观学校素质教育现状,明确办学宗旨,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工作计划,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办学特色,全力打造自己“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特色品牌,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育教育主线,引领学生各方面全面提高,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
2、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言传身教的人格力量。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到了再说到,是圣人;说到了再做到,是贤人;说到了做不到,是骗人”;孔子的教育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是圣人。我们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为什么?问题在教师本身,说到做不到。如学校推广《弟子规》首先在教师中学习推广。“按我做的去做”,可能是一句话、一件事就改变了学生的命运。通过教师的示范,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人到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素质,以此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融入课堂教学
为体现“育人先育德”的办学理念,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一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而且,还要发挥主题班会和第二课堂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教育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开展特色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多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4、加大媒体宣传
学校可利用的传媒手段有很多,充分利用微信、校园网、校广播台、校报、图书、学生社团刊物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媒介,掌握舆论主动权,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5、组织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规划,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一是举办国学名师系列专题讲座;二是扶植学生社团工作,吸引学生加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等组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三是举办文化艺术节、“三礼”教育、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以及孝亲尊师实践活动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生的孝心、爱心和责任心,营造注重国学教育的浓厚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