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是党建设的基础工程。结合农业类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基层党组织不够完善、入党教育培养模式陈旧、重视发展前教育、忽视发展后教育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探索出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构建领导保障体系,文明养成教育体系,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链,健全三级党建机制,确保学生在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提高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落实中央要求、推进改革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存在与新形势的要求不适应的地方。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的会议精神,为农业类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新的改进方向。通过对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出适合农业类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新模式,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关键,对于建设一批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优秀学生党员以及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类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
1、政治意识不强,对党组织认识不够
由于农业类院校生源中来自农村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例较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生活环境中相对缺乏政治熏陶的氛围,因此,很多学生接触的媒体较少,时政关注度不够,思想觉悟不够高,政治意识不强。农业类院校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很多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政治关注较少,对党组织的认识不够。通过问卷调查,27.53%的学生认为,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是国家领导们的事情,与他们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31.23%的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持有逆反的心理,觉得学这些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政治意识较弱,这就使得农业类院校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与优秀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集体观念不强,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高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都是90后,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中只考虑个人利益,没有团队意识,集体观念不强。通过实践调查发现,61.53%的学生入党的目的性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由于农业类院校的特殊性,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工作,认为专业知识在就业选择中更重要,对思想文化的教育重视度不够,造成了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较薄弱,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正确理解,因而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高。而有入党意愿的学生,有的综合素质不符合党员要求,有的目的性很强,存在诸如“毕业后好找工作”、“考公务员占优势”、“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想法,有的学生甚至有“别人是党员我也想当党员”的思想。
3、德育培养理念不强,只重专业课程学习
调查发现,通过高中的应试教育学习,步入大学,很多学生还是存在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有50.51%的学生进校后存在着“专业思想”问题,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行,德育培养无关紧要,学与不学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思想德育的培养观念较为淡化。
二、当前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复杂
通过调查发现,农业类院校学生大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此他们渴望入党的愿望是强烈的。但是,部分学生存在入党动机不够纯正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进一步调查发现,农业类院校学生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的入党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为了获得就业资本,增加就业竞争力要求入党;二是因家庭的期望而被动地入党;三是看到周围同学都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随大流申请入党,持有从众心理。复杂的入党动机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在思想上对党的认识不足,学习上对党的知识了解不够,生活上责任意识不强,严重制约着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2、党务工作不到位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人数的日益扩大与基层党务工作人数相对较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党务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逐步呈“金字塔”形态,党务考察工作难度逐渐加大;二是学生正式党员数量有限,流动性较大,大多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少,而他们出去实习的时间较多,这就造成了对学生党员思想动态的了解就较少,党员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三是由于党务工作经费不足,基层党组织干部配备不齐,显得相对不够完善,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极其缺乏。
3、入党教育培养模式陈旧
农业类院校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也应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然而在实践中调查发现,许多院校仍采用一成不变的理论型、说教式的授课发昂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很少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和实践活动。虽然加大了党课力度,学生需要先进行院党课培训,考核通过方可参加校党课学习,校党课考核通过才能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但是这种层层培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已不适用新时代的农业类院校学生,因此这种“重说教,轻实践”的方式不能达到“多层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效果。
4、缺乏党员发展后继续教育工作
调查发现,农业类院校党的建设进展不平衡,有的院校存在“重发展、轻党建”、“重入党前发展,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有些院校把发展党员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对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和发展上以及对发展对象的重重考察和教育上,但是却缺乏对党员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工作,没有把党建工作摆在应有的地位部署推进,造成一些学生党员意识不到自己的党员形象和应承担的责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性修养也有待提高。
三、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类院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是实现农业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关键。
1、构建领导保障体系,确保学生的核心地位
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体系的落实和制度体系的支撑。针对农业类院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和党务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要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为了使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衔接,构建领导保障体系,即学院党委会将学生党建工作列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并制定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和发展规划,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各系党总支部协调开展、团支部切实负责学生党建工作。农业类院校应该把落实党建责任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健全考核标准和程序,完善激励机制,让抓党建有成效的各级干部,干起来有精神、做起来有底气。基本形成院党委领导、各系党总支部协调、团支部切实负责的覆盖面广、上下联动的领导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在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2、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链条化,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连续性
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还要将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链条化,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党员的发展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中与大学培养教育不间断。由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差异,需要清楚新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党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深入入党了解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从而坚定入党信念。
二是低年级与高年级教育不间断。由于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一年级广泛宣传,二年级重点培养,三年级加强党员发展,四年级完善党员教育”的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实现党建工作的重心前移和统筹兼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侧重于党的认识教育,把党的基础知识教育与适应大学生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低年级学生对党有正确的认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重点围绕坚定入党信念、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高年级学生的党性修养有所提高。
三是顶岗就业实习培养教育不间断。由于每一年随着毕业季的到来,高校都会有很多的学生党员流出,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通过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离校前党员教育,将党组织转移手续、档案存放等相关知识提前告知学生党员,使学生党员能够清楚地进行对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和保存,以便学生党员能够顺利地进入新的组织管理,参加新组织的党员活动。因此,就业实习培养教育不间断是保证学生流动党员被纳入组织管理的有效方式。
3、健全“学院党委——党支部——团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结合农业类院校学生特点,从班集体、团组织和党组织三个工作层面来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健全“学院党委——党支部——团支部”的三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支部、党团之间、师生支部之间的凝聚力,有效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通过建立严谨系统的学校党建规章制度,“学院党委——党支部——团支部”的三级党建机制,使学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工作相互衔接,使党建工作人员与学生党员之间相互配合并相互监督,将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有效实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
4、形成文明养成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在文明养成教育体系上,坚持以校园文明建设为出发点,以重要活动日为契机,以增强党员党性、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创新党员活动模式,通过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党组织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党员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服务同学为理念,开展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文明养成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类院校学生文明素养,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该项目系保定市社科联研究课题:“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课题编号:编号:201505029;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J20130208
【参考文献】
[1] 莫 坷.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 薄舜予.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4:33-38.
[3] 蒋飞燕, 陈建红. 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和对策[J]. 广西农学报, 2013,28(3):62-63.
[4] 孙 伟, 甘传鹤.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0(2):126-130.
[5] 陈 娟.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新体系建设探索[J]. 安庆示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29(9):91-93.
[6] 张 阳.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构建和探索[J]. 黑河学刊, 2010(2):67-69.
【作者简介】
王佳惠(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北农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