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类的希望犹存

2016-12-23 19:03王小燕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诗意

【摘要】《诗意人类学》是丁来先教授2016年的又一力作,作者运用哲学、人类学的理论思想,阐释出诗意人类的诗性境界,充满了宁静、神圣、永恒的气息。丁来先教授的诗意人类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而且引领当代社会的人类走向诗意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丁来先;《诗意人类学》;诗意;诗意人类

《诗意人类学》是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丁来先的最新力作。该书的四个部分层次感强,思想中心贯穿始终,也因此使本书成为思想独树一帜理论体现严密的著作。作为作家和大学教授,丁来先在文学、美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发表多部文学类和学术类作品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例如《我像爱哲学一样爱女人》、《无所属的玫瑰》等小说及学术著作《审美静观论》、《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文化经验的审美改造》、《诗人的价值之根》等作品。丁来先新著《诗意人类学》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也更为深邃,其中的每一章都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睿智与独到见解,全书蕴涵着作者对“诗意人类”的深刻理解与探究,浸透着他对这一特殊学科的推崇与憧憬。

提到“诗意”或许我们会想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诗意的栖居”,通过对《诗意人类学》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到“诗意”的多层内涵,作者运用古今中外的案例与理论来阐释观点,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概念的多重内涵与意义。或许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古而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由来已久,但是作者却可以通过自己深厚的哲学与文学功底,研读东西方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作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诗意人类学》的导论部分,我们对诗意具体的含义有了总体的把握,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这里讲的诗意是广义的大诗意概念,广义的诗意和精神的完整、和谐、充实、圆满的体验相关,是人在生命存在中所能感受到的一种特别的精神性韵味。”对于我们来说,诗意体验是一条人在本性上向往的丰富内在的精神道路,也是我们存在与心灵的一种在宁静之中的自由解放。作者纵观东西方的文学家、思想家,从孔子“兴于诗,成于乐”的诗意境界、老子的“道”、陶渊明的“真意”、中国文论中的“气韵说”、“意境说”、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灵韵”、存在主义大家海德格尔的“还乡”等处着笔进行分析阐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完整与圆满的诗意。诗意是与人的整体存在相关的一种精神性氛围、气氛、韵味与气息等,其与内心的特别感觉密切联系在一起,是透过人的存在及心灵体会到的一种和谐性,我们在内心的某种宁静中得到这种感受,这种精神上心灵上的体验,也是对神圣的宗教般的体验与皈依。我们也从作者的阐释中明白了诗意的三点核心之处——大自然的气息、神圣的气息、人的自由自在的质朴气息。

诗意人类学,顾名思义,诗意是核心,诗意和人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存在的完整性,人整体的富有光辉的形象就是和人的深层自我的精神渴求有关,和人深层的心灵对更高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开放有关。人内在的完整性的寻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条途径实现,存在的诗意或诗意体验对人类来说是本己的,它显示出人类之作为人依旧完整的性质,并以此显露人的精神性原初本性与渴望。特别是作者引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这一例子,提出现代人之所以寻找,其前提是感受并体验到了分裂,分裂的人类感受到了存在的缺陷,并为弥合这种缺陷努力寻找,诗意使人的存在充满了独到的精神性韵味。美好、希望、自由、浪漫、意义感与充实感等感觉是诗意体验的核心情绪与内涵,人类内心深处的这些精神意向都从某一层面揭示了诗意的这一精神内核。

《诗意人类学》全书正文的三大部分条理清晰,论述新颖,内容充实。当开始读正文的第一部分时就能理解“诗意人类”的中心思想与深刻内涵,更会令人深受启迪。诗意人类学对人的认识具有形而上色彩,其在本质上就是对人存在的精神结构分析,着重于体悟人的内在完整天赋与深层精神及其意向性。基于此,诗意人类学就可以称为寻找灵魂完整与和谐的人类学。在令人迷惘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寻找缺失的人性与灵魂完整将成为我们真正的追求。人在整个宇宙中是渺小的,而人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作者分析总结了许多哲学家的看法,例如,古希腊诗人荷马、普罗塔哥拉、德国哲学家舍勒、雅思贝尔斯、美国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蒂里希等人的观点,从而作者肯定了人的内在精神的强大,人的这种特别的存在状态与精神感觉可使人获得内在的充实与圆满感,获得存在的光亮与澄明,从而人的地位感、意义感、价值感与尊严感便由此而生。

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艺术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就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审美境界也与大自然的诗意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的诗意是一种与生命的本真和理想的境界相关联的诗意,只有用我们的心灵或灵魂去谛听才能感受得到,富有诗意的艺术家对于大自然宁静的体会与表达更富有蕴藉之美。作者在第二部分“诗意人类的途径及实存世界”指出,“‘诗意人类的途径之一就是返归自然,富于精神性地打量自然,亲近拥抱自然,在与自然交流中怀着丰富的想象与浓烈的感情,用内在的心灵与自然沟通。”作者这里所说的自然有多重含义,即自然界、天然性、人的内在自然和神性(或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诗意主要显现在人与自然的精神性情感的交流沟通之中,“诗意人类”首先就要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多层次的纯朴的精神性关系:浪漫的纯朴的有精神信仰的生态人与本然的富有灵魂感的自然之间的内在的精神性感应,这种感应在充实的宁静中发生,并在这种宁静的纯朴之中笼罩着的无形的纯洁的精神性气息,这种精神性气息可以让人的心灵感受到精神上的皈依感。完整的自然是内在的、充满诗意的自然,自然之上笼罩着生命的、精神的、神性的面纱,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心灵过于物质化、理智化,而真正的诗意才能带领我们实现精神的皈依与圆满。

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们感受到了诗意的渐渐消失,当下的文化及社会以物欲为核心的经验味太过浓重,世俗化特征太过明显,整个文化发展都没有能够通领人的精神指向,没有精神上的深刻性与深邃感,“诗意人类”也就意味着文化的改造与重建。文化归根结底需要向澄明化的方向发展,“诗意人类”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为了建立诗意—审美型文化,让人存在于诗意—审美的文化氛围里。作者在这一部分更是运用各种例子,阐释当代的人类该如何真正理解诗意人类学,如何创造完整的人生,第二部分的这些内容对我的启发也是最为深刻的。人如何达到自己的内在超越,圆满完成自己的人生之旅。我们的社会与我们自己都应该努力达到一种向内的返归,我们的社会应该富有灵性、爱与信仰,我们的中国梦才会成为真正的美好的精神之梦。特别是在第六章中,作者为我们人生的旅程开启了指引的明灯,诗意的人生不回避我们现实中的种种真实,我们要立足于真的人生、美的人生、善的人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凭借自己的内在力量,凭借自己的超验性倾向获得某种升华与拯救,实现诗意的人生。

当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功利思想狂热的社会,很多艺术从业者表现出话语权的缺失、艺术创作的苍白与浮泛,现代速食性的文学作品追求速度、新鲜与刺激,带有商业化、世俗化、功利性的特征,而没有了任何诗意性可言,大部分读者更是处于躁动之中,他们的灵魂是干瘪的、空虚的,而聆听那些没有任何营养的速成作品,只会让我们更浮躁、更世俗。整个社会没有精神上的深刻性与深邃感,以物质利益为重的气息太过浓厚。作者在《诗意人类学》的第三部分——第八章更是以各种艺术形式来展现诗意,在作者看来,富有诗意的艺术家们富有大自然的气息和神圣的气息,作者以举例的方式详细介绍乡村牧歌、风景画、生态雕塑、音乐、现代舞蹈、教堂、神殿与陵墓、东西方园林等艺术形式的代表典范,展现了艺术以动人的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诗意,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收到某种精神性感染。作者指出,“诗意人类”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富有诗意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因此,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努力观察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诗意,向富有诗意的艺术家学习,尽力做到将生活更多的内在化甚至超验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与生活融合后的那份诗意。

在本书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章,作者把“诗意人类”最终着笔于诗歌的研究。“诗意人类”意味着诗意化语言对人类存在的渗透。诗歌的原初状态是诗意的、少女般的清纯的,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生命本真的归宿,富有诗意的诗歌语言的生命内蕴是其魅力所在。诗歌的语言也分诗意性与非诗意性的,我们能够从书中作者举出的富有诗意精神的诗人的诗作的语言分析中体会出诗意性,诗意的语言不追求所谓的力度,不追求感官与心灵方面的震撼与刺激,也不过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其追求的是萦绕于心的韵味,具有浓烈的神性光辉。这种诗意不仅是诗歌的本原,也是人整个存在追求的一种精神旨趣。一个人的语言可以折射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生存状态,诗意的语言与人的最纯粹的存在相关,是人类内蕴性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诗意型的诗人和诗意性的语言净化心灵,实现精神与灵魂的宁静与安然,“诗意人类”也需要努力寻求语言方面的改变与突破,实现我们心灵的完整、灵魂的皈依与存在的宁静。

诗意是人的本真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的存在应该是诗意的存在,追求诗意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抵抗,更是本真的灵魂对当下虚浮的、躁动的生活的否定。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艺术作品缺乏海德格尔的诗意之“思”,与人的真实生命越走越远,而离人的虚假幻象越靠越近。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它的本真状态,放下心中的杂念与包袱,用安宁的心谛听诗意。

作者提出的“诗意人类”是人类一直以来的重要的精神追寻之一,《诗意人类学》这本书认为诗意化人类存在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变得更为重要,而建立一种重内在价值与意义体验的学科对人类个体存在的精神性韵味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诗意性的艺术作品滋养我们的灵魂,叩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让我们感受到安宁、超然与永恒,实现生命的圆满与和谐状态。《诗意人类学》触动我们的心灵,她如和煦的春风,拂去尘世的喧嚣,带我们进入澄明、诗意的世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类应该与种喧嚣保持距离,用心谛听诗意,找回本真的生命状态,实现诗意地栖居。

愿借作者深刻隽永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带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诗意人类学,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

【参考文献】

[1] 丁来先. 诗意人类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 丁来先. 诗人的价值之根[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3] ﹝美﹞乔治·桑塔亚. 诗与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4] ﹝俄﹞别尔嘉耶夫. 自我认识[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王小燕(1989—),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

猜你喜欢
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孤独,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诗意五句话
缤纷寒假,诗意森林
那一次,我在中感受到了诗意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