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绮
摘 要:众所周知,艺术的真谛是求真、求善、求美,而完美的人格也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可见艺术与道德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关键词:求真;求善;求美
陈铁梅老师在她的《审美人生教育》中说到“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什么?那就是一个人在若干年以后将学校里学来美术技能忘得一干二净以后,还保持着对美的意识、态度、经验、观点、理想。”我认同她的观点,因为这种良好的美术教育能让人受益终生,是完善的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我认为美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人的美德。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美德呢?众所周知,艺术的真谛是求真、求善、求美,而完美的人格也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可见艺术与道德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我认为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美德也要从真、善、美这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真实的眼睛,缔造真诚的心灵
在美术教育中,“求真”就是培养孩子发现真实、感受真实、表达真实的能力,并且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事物。
罗丹在葛塞尔为他著的《罗丹艺术论》中这样说:“青年们,要真实啊!但这并非要说平凡的准确,那就成照相与铸造了。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我们在这位现实主义雕塑家的作品中足以看到他的真实和真诚。真实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唯有内在的真诚才能表达外在的真美,这种美才能感动别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孩子真诚地观察、感受,这样才能发现真实之美。
央视有一档著名的节目叫做《鉴宝》想必大家都看过,伴随“护宝锤”清脆的敲击声破碎的不仅是一件件伪艺术品,还有“持宝人”的美梦。然而我们听到的是更多人的呼喊声:“去伪存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双识真的慧眼,这是因为人类的心灵需要真诚。让孩子拥有发现真实的眼睛,真诚面对生活的心灵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培养分美丑的能力,开启辨善恶的智慧
美术教育的“求善”,我认为应该从培养孩子认识美丑入手,以美启智,再升华为分辨是非善恶的智慧。以美启智,关键在于“启”。如何将一代代人对世界美好的赞扬和对丑恶批判的经验传承给孩子,帮助他们内化至心灵深处,启发孩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这是美术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当代教育学家林格说:如果孩子感觉到了正在被教育,那么这就是失败的教育。我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小学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利用视觉的直观感受,激发孩子最真挚的情感。情感是最好的催化剂,是来自心灵深处最无穷的源动力。孩子们基于对美好的赞美、对丑恶憎恨的情感产生了无穷的学习的。凭着这份情感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必然触动内心的人性,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人生观。
我为小学四年级课程《我和动物交朋友》设计了一个课件,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孩子真挚的情感。当孩子们看到毛茸茸的小鸭子和人脸贴在一起的图片时,脸上浮现出喜悦的微笑,他们说小鸭子把人当成妈妈了……浓浓的爱泛起在孩子心底。课堂练习时,他们笔下羽毛的线条是柔软的、草地是嫩绿的、阳光是金色的、人脸上的表情是喜悦的,整幅画面洋溢着和谐之爱。然后我为给孩子展示了海豹遭到捕杀时的画面。有个孩子画了一只小海豹,睁着恐惧的大眼睛绝望地看着妈妈被人类杀害。平行的构图、反复勾勒的线条、红蓝对比的色调,表达出作者的绝望和愤怒,这是一幅震撼心灵的作品。最后我播放了汶川地震时搜救犬成功救出被困人员的照片,课堂上响起了掌声。孩子创作了大量充满爱、充满创造力的作品。这是我尝试用视觉语言和孩子们交流的一堂课,使他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并且激发他们感受美、捍卫美、创造美的优秀品德。
三、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升华这种审美能力,并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审美观,成为完美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我美术教育中“求美”的目标。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所从事的美术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出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什么?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相同。从某个角度来说,美感就是秩序。和谐有序的文字就是诗歌、和谐有序的音符就是音乐、和谐有序的画面就是绘画、和谐有序的架构就是建筑、和谐有序的雕刻就是雕塑……自然美与艺术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提炼、是升华、是加入了主观情感的美。通过美术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一过程呢?我认为“感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术教育者有着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艺术家,而成功的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如何使儿童时代建立的审美观影响其一生,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做到,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最后我想以林格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力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