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3-0014-02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不在设施。而在于“化”。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应用成为常规而化于无形?作为湖南省首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县,华容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搭台、学校唱戏、师生应用、服务驱动”的模式,全面、迅速完成了“三通”建设,并较好地实现了“班班通”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有效用”的目标。
一、着力补短板,用活两种资源
推进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前提,资源是基础。存量资源短缺和不够接地气,是教育信息化路上的两只“拦路虎”。为此,华容县按照“自上而下收集整理。自下而上挖掘遴选”的原则,一方面,努力整合网络优质资源。启动“资源淘宝”,与北京“学易云”合作,以“资源公费购买,成果销售自享”的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应用和创新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与杭州“铭师堂”合作,开展“6+1”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试点;推动各学校开展“用好一个小应用软件”的应用工作,如将“口语100”、“速算总动员”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小软件驱动全面应用。另一方面,逐步实现资源本土化。我们组织示范校的骨干教师分学科分年级对网上资源和本土资源进行筛选,定期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学竞赛、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融合生成符合本县教学实际的教学资源,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化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华容县怀乡中学邓定辉老师制作的音乐课件《中国歌剧掠影》获国家级一等奖,马鞍山实验学校刘卓老师、实验初中罗娟老师在省网络说课大赛中分获省特等奖和一等奖。两年多来,我们还先后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就“信息化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信息化环境下的社区与家庭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家校服务”等课题模块进行资源开发,推动了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和优化升级。
二、着力强主体。生成两种能力
教师是信息化应用的主体。在“互联网+”时代,即使是农村教师,也必须切实提高网络空间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个性化后对学生的推送能力,努力做到“五个+”:即加热情,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加素养,做“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加习惯,做“互联网+”时代的践行者;加创新,做“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者;加服务,做“互联网+”时代的促进者。为此,我们采取“大集中”授课和“点对点”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开展了四个层次的培训:转变观念的行政骨干培训、设备维护维修的技术骨干培训、设备操作与软件应用的学科教师培训和网络管理的机房工作人员培训。同时,找准应用推进工作中的盲点,多次开展送资源到村小的活动,指导村小教师用好资源。目前,全县大部分专任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三、着力抓规范,筑牢两条底线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必须坚守教育教学常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底线,才能永葆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吸引力。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制度促建设、以制度促应用,制定了《华容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基本要求》《华容县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建设及应用考核细则》《华容县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使信息化工作始终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和深化。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广“班班通”管理软件,对全县一千多台班级终端进行在线实时监管,将统计数据纳入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考评。在防止“一刀切”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不重视、不应用、不推进信息化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拿鼠标、不建空间、不懂信息化应用的行管人员是会“出局”的人员:不敢用、不善用、不常用信息化教学的老师是会被淘汰的老师,加强考核与督导。仅两年时间就全面实现了“班班通”由“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向“科学用、规范用、有效用”的转型升级。目前,“班班通”设备应用考核已覆盖到全县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设备使用考核与教学常规和教学质量考核挂钩。
四、着力常态化,做好两级运行维护
及时规范、常态运行是保证“班班通”设备高效使用的基本前提。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建立公司专业维护和技术员日常维护两级响应机制。确保设备完好率、顺畅率。合作公司运维人员负责平台设计优化、大型设备及硬件的维护更换等工作,故障排除不超过24小时。小型维护由各学校负责,如应用软件安装、系统更新、网络检修等,各学校培训培养的专业维护人员进行包干,保证随叫随到。
主动的才是最持久的,自主的才是最幸福的,需要的才是最受欢迎的,草根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要做好农村学校“班班通”设备的使用,还需要全县师生不断学习、探索、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深度融合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