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革
摘要:随着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大量能工巧匠的重要历史使命。从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工匠”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03203
一、引言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之势,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同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2016年3月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可见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及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对能工巧匠的需求将空前增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创新职业教育,培育更多能工巧匠,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担当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很多种类,如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等。在职业教育“工匠”培育方面,应用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的重视,其中英国已制订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也在强化完善现代学徒制体系[1]。我国2015年初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同年8月,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目前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要立足现代学徒制,走出创新之路,但在实际的运作中,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操作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尚需具体研究解决。
(一)从社会价值观念看,“工匠”地位受挫、“工匠精神”缺乏
从国家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工匠”社会地位不高的事实,对社会群体的人才观念及家庭、学生在这方面职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工匠”培育面临“国家热、社会冷”的困境。各级公务员考试,很多技校生无奈地被拒之门外;职校生在继续升学、应征入伍、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诸多问题上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录用人才,学历划线”等制度设计都在不断地强化职校生“低人一等”的尴尬[2]。从职业院校角度来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的文化即“工匠精神”的培养。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短期行为现象严重,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成为在车间和作坊之外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就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3]。
(二)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平台不够健全
1“工匠”培育的职业院校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
首先是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20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从400所增加到1 327所,在校生由100多万增加到1 000多万,办学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例如,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70%,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其次是层次结构不够健全。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逐步建立起了从中职、专科到技术学士、硕士、博士的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停滞在专科层次且无权授予专业学位,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4]。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培养职责不清,没能充分发挥各方最大效能
职业教育“工匠”培育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然而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国家缺乏有效的推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过多注重眼前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使得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学校难以聘任到高素质的企业兼职教师,难以联系到有规模的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校企合作停留在订单签订、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等层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的设计、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工学交替阶段学生在企业实践操作、共同开展新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得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部分专业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这制约了职业教育“工匠”培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3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尚需继续完善
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区域经济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校企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仍存在不协调因素。校企之间缺少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学校不了解行业用工需求和企业用标准,行业、企业不清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致使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目前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极少,没有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虽鼓励学生通过技能竞赛、自主创业等方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但企业支持力度不够,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指导作用。
4教学模式多样化需深化,教学管理灵活性需加强
这些年职业院校虽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创新出一些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但有些学校由于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专业还存在教学内容理论性相对比较强,在教学方法上很难有突破的现象。现行的弹性学制未能很好地落实,不适应目前形式多样的“工匠”培育人才培养创新的需要。教学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不适应企业需求,无法灵活安排实习实训。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三方缺乏沟通的平台,三方之间缺少共识,对于给行业和企业创益小的一些学徒项目,行业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学徒机制,学徒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课程设计内容与企业培训内容不衔接,导致学徒实训效果不佳。
5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结构需优化
教师队伍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工匠”培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更新滞后于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实践能力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双师型”教师缺口很大。企业合格师傅不够,学徒难以在规定时间里学到真才实学;专业教师受多种因素影响到企业生产实践锻炼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三、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注重培养“工匠精神”
社会全力营造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国家要大力宣传各行业中的佼佼者——“工匠”的先进事迹 ,形成重视“工匠”的社会气氛,让“工匠”们受到社会的极大尊崇,鼓励人们俯下身子,苦心钻研,将一件事情做好并做到极致,发扬好“工匠精神”。从制度层面着手,出台相关“工匠”的优惠政策,要让“工匠”们获得应有的尊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企业要转变观念,努力打造企业文化,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并主动承担起职业教育育人的重任。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邀请企业董事长、公司创始人或企业著名“工匠”定期来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宣讲;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亲身受到企业文化熏陶,通过参观企业、参加企业员工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踏实的“工匠精神”。
(二)搭建职业教育“工匠”培育平稳发展的平台
1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要加大办学规模,调整办学结构。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首先要建立起优化规模层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70%以上成为应用技术型教育;从层次上说,强化一般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丰富和提升办学的层次结构,搭建中职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其次,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以法律形式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调动企业参与“工匠”培育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深层次的紧密合作,让他们从中充分体现双主体作用;国家要用政策、制度引导企业根据技能要素合理设置岗位,并把一线技能人才“工匠”的技能水平、智力贡献等因素渗透到各种分配和工资待遇中,使技能人才“工匠”们的成长空间得到改善,人生价值、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2从教育行政部门来看,加强制度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省级各行政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工匠”培育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体系。利用财政金融税收手段,如一些减税免税政策、贷款优惠、增加学生实习补贴等方法,激发企业在“工匠”培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在联合推动校企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信息发布、统筹实习安全责任险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具体配套政策制度。加强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建议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经验,由政府向企业购买岗位,供学生参与技能实训,学生毕业后反哺到行业中,最终提升全产业的竞争力。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从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层面看,加强协同育人机制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课程体系
校企要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寻求有效的合作渠道,不断完善双方合作的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参考方案、双导师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标准等。通过企业调研和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企业急需有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基于“工匠”培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专业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满足产业对“工匠”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工匠”培育的课程体系分为多个模块实施操作,既满足了企业对某类“工匠”人才的需求,又满足了学徒在兴趣和职业方面的自由选择,培养的学徒、“工匠”具备可塑造的能力。
(2)校企共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制度管理
深化“工匠”培育教学改革。开辟“工匠”培育职业教学新路径,重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把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工匠”培育人才培养质量,在项目模块、任务引领教学、双导师课堂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新知识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录用学生,学生既是企业的学徒也是企业的准员工。授课人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为主,学习地点为学校和企业。课程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集中学习、分组培训、单独操作等多种形式。灵活构建“工匠”培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工学交替模式等。学生定期到公司企业进行课题调研、参加企业讲座以及岗位见习。按照学期进度安排,学生完成半工半读、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阶段任务。为强化“工匠”培育的过程性管理。校企双方要针对教学各环节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成立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行业的专业主管组成的“联合工作室”,对教学和实习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根据今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商,要为学徒争取到工龄、保险、实习补贴等多项保障。创新与“工匠”培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分管理、考核评价、学徒制激励机制等制度,探索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方便条件,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步伐。
(3)校企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力量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带给学生最前沿的企业知识[5]。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双导师工作制度。学校要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进行国内国外研修,使专业教师能及时知悉行业发展状况并开阔视野;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变教师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对专业发展进行方向性指导。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提高。建立由知名学者、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优秀人才组成的导师人才库,配备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立“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等,定期开展优秀课例、公开课和观摩课活动,逐步转变教师职业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使其适应“工匠”培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要求,鼓励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形成综合素质优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教学能力强、在“工匠”培育人才培养下教学特色突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工匠”培育探索工作中,需要政府和社会家庭及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协作,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积极探索,也要不断创新,真正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实现企业受益、学校发展、学生成才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现代学徒制如何“洋为中用”[N].中国教育报,20141022.
[2]消除职教“歧视”山东经验应向全国推广[N].中国青年报,20160620(11).
[3]教育时评: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EB/OL].齐鲁晚报(微博),20160323.
[4]培育“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N].深圳特区报,20160316.
[5]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raftsman Cultivation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IU Wenge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our country in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and the update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quantities of good craftsmen.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craftsman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raftsman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professional education; craftsman cultiv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craftsman spirit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