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论视域下创业课程设置探析

2016-12-23 03:03
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格课程体系

高 军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文化与教育】

人本主义课程论视域下创业课程设置探析

高 军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从人本主义课程论“以人为本”、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明确创业教育定位,重视创业人格塑造;基于学生实际,符合社会需求;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类型多样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创业教育;创业人格;人本主义课程论

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的哈佛商学院,当时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为MBA学生开设了《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被公认为创业教育的起源。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包括创业精神、创业人格、创业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能力,使更多的谋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视其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与桥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历来是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难点。本文力图从人本主义课程论视角,结合高等教育的活动规律,针对我国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

2000年12月,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启国内创业教育研究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至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涉足创业教育,但是,从现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看,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以非计划性、非系统性、低水平的课外活动或兴趣活动为主,而非以计划性、系统化、高层次的课程化形式进行,[1]从而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1)课程设置功利性较强,缺乏创业人格教育。现有的课程设置以“课程结构论”为理论基础,重视课程之间的逻辑结构与具体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不是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满足其对自我实现的需要。(2)课程类型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碎片化问题严重。一般以选修课形式进行,难以满足学生需求。(3)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训练,导致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基本特点

人本主义课程论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设置应依据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的观点不同的是,该理论流派主张课程设置应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从而将课程设置的焦点由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向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转变,开创了课程理论研究新的篇章。

(一)课程目的

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以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石,强调人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自我实现是需求层次中的最高级,表现为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罗杰斯也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要,以生长、生存和提高自己,所有的生命内驱力都包括在实现倾向中。”[2]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潜能,提高学习热情,促进个体成长与价值实现。

人本主义者批评传统教育使得学生的“知情意”分离,进而导致学习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教育应着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有效应对社会变化等现实困难的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出发,人本主义者强调课程目的就是促进个人成长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课程内容

人本主义课程论基于自我实现的课程目的,提出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原则。适切性是指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主张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相联系。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反映学生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二是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年龄特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与差异,设计相应的课程,确保学生个体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为学生自我实现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人本主义课程论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方面,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课程结构

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基于教材之间的逻辑结构,突出强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被忽视,致使课程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整体把握。人本主义课程论认为,任何人都是一个认知、情感、意识与运动相互协作的完整个体,每个人都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对知识、技能和行为作为反应。

由此,人本主义课程论提出课程结构的“统合”观,即打破专业限制,跨学科整合资源,拓宽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在教育中的融合;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材逻辑结构的切合;三是相关学科在实践和经验指导下的整合。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合理性和整体性。

(四)课程类型

人本主义者在结构课程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的智力、创造性与人格塑造相结合。个人的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完整的人格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三种并行的课程:一是学术课程,主要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二是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应在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参与意识及探究、比较、阐述、综合问题的能力;三是自我发展课程,主要唤起学生对终极关怀、人生意义的探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学过程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人本主义课程论视域下的创业课程设置

(一)明确创业教育定位,重视创业人格塑造

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对创业课程设置具有导向性作用。常见的创业教育目标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功利性目标,即传授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二是非功利性目标,即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人格,使大学生能开拓性地开展本职工作,甚至走向自主创业道路。人本主义者教育目标建立在“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指出课程教育应着眼于个体的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于创业课程设置而言,课程设置的应体现非功利性目标,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经常要面对未知的困难与障碍,承受各种压力。因此,创业人格教育十分必要。创业人格是指有助于创业成功的个性特征,如意志力、心态等。创业人格教育旨在帮助创业者树立良好的创业心态,提升抗逆性。可以尝试将心理学相关课程引入创业课程体系,教授抗挫折、疏导压力的策略与方法,邀请创业人士分享经验与方法,将心理训练与身体锻炼有机结合。

(二)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的支撑。结合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基本观点、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从整体创业角度着手,将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创业的意义、商机识别、企业成长和成功收获等完整的创业过程教授给学生,避免以往创业课程相互割裂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创业课程系统。

“四位一体”的创业课程内容框架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并且遵循由浅入深,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的差异,提供由浅入深的课程。

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如创意激发、商业机会判断力、机会评估等;针对二年级学生,主要开设创业知识类课程,如市场营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知识产权、合同与交易及供应链管理等;针对三年级学生,主要开设创业技能类课程,如如何创办企业、团队组织、管理沟通和产品开发等;针对各年级有序开展创业人格类课程,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慈善机构、慈善人物、基金会等事迹,聘任创业者、慈善事业活动家为创业导师,创新教学形式,开展讲座、研讨等非教学形式,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心民生、心系社会的习惯和意识。

(三)基于学生实际,符合社会需求

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内容应适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课程设置的现实性原则。这一现实性包括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对创业课程而言,也必须围绕上述两个现实性因素进行设计。一方面,应从企业所处的现实生态环境入手,依据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结构设计课程,让学习者体验企业初创、企业发展的动态进程。教师应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不同课程类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应面向不同的学生。必须考虑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创业的需求和动机。

(四)增强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应包括学术课程、实践课程和自我发展课程,体现了人本主义课程观多元化的思想与理念。结合创业教育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创业课程应包括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大类。正式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分析经济形势、传授创业基本理论与知识等。专业课程重在强化创业专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非正式课程包括创业论坛、研讨会、沙龙,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演练等。创业论坛、研讨会和沙龙等活动的作用类似于通识课程。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演练侧重于创业实操训练,帮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获得创业体验,提升创业能力。这几种课程类型不能简单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类型课程应相互交叉、融合。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符合创业教育内涵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仅仅停留在碎片化、低层次的选修课、创业讲座、创业竞赛活动等,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教育需求。本文从人本主义课程论视角出发,融合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提出创业课程设置必须具备的几个特点,开发以人本主义课程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希望本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1]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113-116.

[2]郑三元.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程决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5):21-24.

【责任编辑:王 崇】

秦夔凤纹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

G647.38

A

1673-7725(2016)04-0146-04

2016-01-15

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协同创新机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16031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高军(1985-),男,江苏滨海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人格课程体系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