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飞 孙 锐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周 飞 孙 锐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跨界搜寻是连接企业外部知识源和企业内部创新流程的关键联结纽带,是实现企业获取外部异质知识的有效路径,对组织识别、吸收、利用外部知识具有关键性的桥梁作用。以动态能力的视角研究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①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倒U型影响;②动态能力正向调节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却不显著。
市场知识跨界搜寻; 技术知识跨界搜寻; 动态能力; 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现代商业环境的剧变,企业纷纷重塑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或跨界发展,而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学术研究也成为战略、创新、营销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显学[1]。尽管现有研究对商业模式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大都认同商业模式是用系统和整体的方式解释企业如何经营以及如何创造价值[2]。在开放式创新理论背景下,商业模式被看作是连接技术和顾客价值主张实现价值创造的机制,即介于企业资源输入和市场输出之间[3]。由于商业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它是一种与技术和市场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新产品的商业化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将它们推向市场和捕捉价值,企业也通过商业模式将其经营思想和专业技术进行商业化。
跨界搜寻的概念起源于对组织搜寻的研究,而组织搜寻是指组织对各种知识进行重组、重新定位,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4]。在此基础上,ROSENKOPF等[5]在2001年提出了“跨界搜寻”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组织跨越组织边界和知识基础进行的外部搜寻。随后,跨界搜寻这一概念被应用于组织决策和创新领域,并被界定为: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为解决问题对外部不同来源的各类知识进行创造性整合的活动[6]。虽然现有国内外学者对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6]、破坏性创新[7]、双元能力[8]等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系列大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但是现有学者对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还是从以产学研合作为代表的科学知识搜寻和以技术引进及吸收为代表的技术知识搜寻为主[9],尤其对市场知识的跨界搜寻还不多见。不同知识搜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但是特定的知识类型在创新过程中会起不同的作用,并且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由此,市场知识的跨界搜寻不仅是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的重要知识源,也是检验其成效的试金石。
此外,虽然现有研究一致表明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现有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其内涵、构成、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而对诱发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研究有所不足,尤其是实证研究不多见。此外,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商业模式是一套复杂的相互依赖的惯例,会随着环境变化和企业能力增长而不断发现、调整和适应进化过程[10]。其中,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能够改变解决问题方式的能力,拥有动态能力的组织能够改变或调整组织常规能力,能够促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11]。作为一种高阶能力,企业动态能力能够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有有关动态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适应性进化机理的研究还不明确。据此,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本研究主要考察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作用,以期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的商业模式提供有效的跨界搜寻策略,提供理论证据和实证支持。
2.1 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知识基础观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在组织边界内部和外部遍布整个创新流程的系统实施知识探索、记忆和开发的过程[12]。创新搜寻理论认为,跨界搜寻是连接企业外部知识源和企业内部创新流程的关键联结纽带,是实现企业获取外部异质知识的有效路径,对组织识别、吸收、利用外部知识具有关键性的桥梁作用[13]。MENTION[14]发现,在欧盟成员国中,超过40%的创新企业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供应商、顾客和竞争者有过创新合作,通过充分整合外部知识与内部研发,确保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本质上,跨界搜寻是一种具体的组织学习方式和自我更新的过程。现有研究也表明,跨界搜寻不仅能够通过技术知识搜寻,产生破坏性的技术、对整个产业都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能够通过市场知识搜寻,追踪顾客需求轨迹,选择和利用与其相关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组成的价值网络来构建独特的战略竞争优势[15]。
DANNEELS[16]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考察知识搜寻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并认为开发新技术、服务新顾客即为跨界。基于知识类型差异,LI等[17]则将跨界搜寻分为科学知识搜寻、技术知识搜寻和市场知识搜寻。科学知识搜寻指对有关自然、社会现象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搜寻,属于基础研究;而技术知识搜寻指用于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技能和经验知识的搜寻,属于应用研究,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市场知识搜寻则是指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那里搜寻产品和市场知识。基于知识类别的视角,本研究将跨界搜寻区分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两方面的跨界搜寻。现有学者对企业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因为企业通过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不仅增加了差异性技术元素,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富有创新性的想法[6],而且通过组合企业内外部知识,能够突破原有的技术局限,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创造出潜在的解决方案,并有可能形成突破性的技术创新[18]。此时,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也为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及新服务方面提供了潜在机会,并使得企业能够进入全新的服务领域,而催生新的商业模式[19]。本研究认为,技术知识的跨界搜寻能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率和突破技术限制,进而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确定关系的网络系统,其分析边界定位于企业和网络之间[2]。从本质上,商业模式代表了创新的一个新维度,它跨越了流程、产品与组织创新的传统模式,涉及到合作与协作的新形势。由此,基于战略网络理论,ZOTT等[20]聚焦于跨组织边界的商业模式设计,强调构建网络关系来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商业模式创新离不开众多资源特别是异质化资源的支撑,从资源配置视角看,商业模式创新是对资源、能力、活动的重新组合配置,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网络关系不断接近、获取、控制机会开发所需的关键性资源,并创造性的整合资源,最小化环境对其的限制,从而创造价值[21]。从实现方式上,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商业模式与价值链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识别商业环境中价值网络伙伴及其他参与者的作用,认识价值创造和把握市场运作与市场关系,进而重塑新的商业模式对现有价值链进行调整和重构[22]。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创新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要素的调整与重构,而是跨越组织边界,形成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和价值主张[20]。组织搜索的本质是组织学习,即通过搜索,组织试图在一个模糊、复杂的环境中解决既有或潜在的问题。其中,市场知识跨界搜寻正是企业对市场机会的关注和把握过程,市场搜寻强度增加意味着企业外部活动增多、通过增加外部环境扫描觉察潜在机会或威胁加以吸收和转化,从而获得先动优势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持续动力。
然而,对于市场知识的过度搜寻可能会阻滞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①资源依赖理论强调企业对外部输入资源的依赖,会将管理者的注意力从通过创新发展内部能力,转向通过并购来满足其多元化战略需求,而其所带来的风险会导致企业产生脆弱性[23]。②市场知识嵌入在在位企业与供应链伙伴的各种复杂的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及契约关系中,需要在位企业拥有强大的知识吸收能力和转移能力[24]。由此,对不同来源的市场知识,如顾客、竞争者、合作伙伴提供知识的过度搜寻很容易导致大量的知识冗余,进而导致真正有用的市场知识被淹没。不仅如此,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利用某些知识,还可能对创新绩效起到负面效果。③市场中的顾客知识通常是隐形的、没有结构的,常常只能反映顾客近期的需求,过于关注现有市场可能会导致短视的研发活动,降低长期战略的一致性[25],如在对创新者窘境的研究中表明,因为过于关注主流顾客需求而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技术改进,进而无法采用突破性技术,往往导致在位企业最终丧失行业领导地位。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适度效应,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倒U型影响。
2.3 动态能力对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调节作用
动态能力是指当企业面对不可预料的环境压力时,能够有效地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26]。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市场搜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以获取关键的资源,而动态能力在企业资源与利益相关者资源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缺乏动态能力将很难使资源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自由流动。动态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快速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并推动企业投入资源迅速行动的能力。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要求企业迅速应对环境变化,通过主动创新克服组织规范中的惯性,并积极搜寻利益相关者认同的规范体系,实现组织利益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匹配,以创造出新的难以被模仿的资源组合,建立起一种开放的自适应系统[27]。由此,动态能力能够在企业中配置资源、重塑惯例,是完成组织具体目标的最佳实践方式,而由此产生的位势组合及其“创造性破坏”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来源。现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企业的知识搜寻策略的效用也存在差异,如SIDHU等[15]对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表明,在稳定的环境下,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有价值,而在动态环境下则不利于创新,技术知识跨界搜寻的结果相反。据此,本研究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主动识别环境变化,并调整相应的知识搜寻策略,以巩固商业模式创新的持续竞争力。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 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假设3b 动态能力正向调节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总之,现有研究表明,跨界搜寻是连接企业外部知识源和企业内部创新流程的关键联结纽带,是实现企业获取外部异质知识的有效路径,对组织识别、吸收、利用外部知识具有关键性的桥梁作用[13]。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高阶能力,主要作用是改变企业内部的基础资源和常规能力,而对企业与价值伙伴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关系重塑和价值再生成过程有着重要影响[10]。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企业跨界搜寻从知识搜寻方面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稳定的知识源、商业机会和理想的合作伙伴,进而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其中企业动态能力对这一过程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构建的研究模型见图1。
图1 研究模型
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广东创新型(试点)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在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南沙科技中心两地进行实地发放,并要求这些科技型企业主管研发或市场的中层以上经理填写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177份,剔除问卷有半数题项未填或连续8个以上题项选择相同的问卷。同时对于来自同一企业的多份问卷,随机选取一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19份,问卷有效率为67.23%。其中,国企39份占比32.8%,民企38份占比31.9%,外资31份占比26.1%;企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均衡,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光机电等分别占比15.1%、12.6%、17.6%、16.0%;公司成立时间适中,4~6年的有59份占比49.6%,7~9年有31份占比26.1%,成立1~3年和20年以上的分别仅有9份和8份,占比7.6%和6.7%。企业规模比较小,企业员工100人以下有55份占比46.2%,101~500人有17份占比14.3%,而总资产1 000万以下的公司有26份,占比21.8%,1 000万~1亿的有34份占比28.6%。
3.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研的研究方法,为了确保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涉及变量的量表均来自国外成熟研究,被广泛证明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有效性。在对量表双向互译的基础上,同时邀请3位同行业专家针对本研究的情境进行斟酌和建议。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本研究最终在跨界搜寻采用SIDHU等[15]和张文红等[19]的量表,共8个题项;动态能力采用了简兆权等[28]的量表,共8个题项;商业模式创新的量表来源于ZOTT等[20]的题项,分为商业模式效率和商业模式新奇两个维度,共8个题项。
4.1 相关分析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均存在适度的相关关系,适合做进一步分析。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同一主体,有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变异,因此以Harman的单因子测试法检验数据的同源性方法变异程度,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抽取了4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56.32%,其中因子1解释了31.8%,未占到总变异的一半,说明单一因子没有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量,本研究数据的同源性方法变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良好控制。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注:**、*分别表示p<0.01、p<0.05,下同。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首先以Cronbach’sα(CA)系数检测变量的内部一致性,通过SPSS 19.0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总体信度达到0.952,其中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为0.716;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为0.923;动态能力为0.859;商业模式创新为0.884;均大于0.7的建议值,并且各变量的组合信度值(CR)也均大于0.7(见表2),表明本研究的信度良好。
在效度分析方面,本研究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测量模型的结构效度。研究表明,测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各拟合指标已达到接受水平(χ2/df=2.638,RMR=0.076,GFI=0.898,CFI=0.904,TLI=0.916,IFI=0.916,RMSEA=0.072)。此外,本研究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或接近0.5的建议值,表明变量的收敛效度也通过检验,这表明本研究的总体效度通过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因子载荷、CR值和AVE值
4.3 层次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多个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①在模型1中,技术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假设1得到验证;②在模型2中,市场搜寻的平方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假设2也得到了验证;③在模型3中,技术搜寻与动态能力的交互项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系数不显著,假设3a不成立;④在模型5和模型6中,市场搜寻的平方与动态能力的交互项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动态能力对市场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假设3b得到验证,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p<0.001、p<0. 1;模型3相对于模型1,模型4相对模型2,模型5相对于模型4,模型6相对于模型5。
跨界搜寻是一种具体的组织学习方式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其搜寻内容和搜寻过程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搜寻的知识类型视角,本研究探索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得到了以下几点研究结论:①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倒U型影响。这表明,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作为两类不同的知识在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现有大多数研究,停留在从技术知识的角度验证了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而少数从市场知识着手的学者又仅从线性影响的视角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则从市场知识的跨界搜寻的适度视角,验证了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存在阀值,是倒U型影响,即存在过度搜寻效应。②本研究验证了动态能力在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但未能验证动态能力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可能的解释是不同知识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且动态能力在识别、利用市场知识方面比技术知识受到更多的外部因素干扰。在本研究中,虽然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不仅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广泛的密切沟通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外部异质性知识的识别、吸收、利用和转化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不连续的,存在适度效应,企业动态能力越强,这种适度效应就会越提前,因为市场知识的作用可能是短视的,可能导致商业模式的关系锁定。由于技术知识跨界搜寻随着行业间合作网络的交织,搜寻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且突破性技术剧变发生的概率也大大的小于市场知识的剧变。
本研究具有以下实践意义:①跨界搜寻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外部异质知识源,以往的研究往往注重在创新搜寻中研究“去哪搜寻”,而对“搜寻什么”的研究不够重视[29]。本研究从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两类知识类型验证了不同知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差异性影响,强调企业需要在搜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寻不同知识。②企业动态能力在不同知识类型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企业在技术知识搜寻时动态能力作用不明显,而在搜寻市场知识时尤其重要且显著,这说明在搜寻市场知识时更需要动态能力对市场知识的搜寻时机、深度和广度进行把握,而不要过度搜寻。
本研究的局限首先在于研究的样本数偏少,由于样本资料的可得性,以后的研究将考虑增大样本进行。其次,本研究仅从知识搜寻的类型入手,而现有有关创新搜寻的研究已经着手从搜寻距离、搜寻界限、搜寻时机等多维度同时进行,其研究结论可能更有意义。未来的研究将从以上几点展开。
[1] 江积海.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研究的文献述评及展望[J]. 经济管理, 2014, 36(8): 187~199
[2] ZOTT C, AMIT R, MASSA L.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37(4): 1 019~1 042
[3] 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 354~363
[4] 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4): 287~306
[6] KATILA R, AHUJA G.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6): 1 183~1 194
[7] PHENE A, FLADMOE-LINDQUIST K, MARSH L.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in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Space and Geographic Origi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4): 369~388
[8] 肖丁丁, 朱桂龙. 跨界搜寻对组织双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创新能力结构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7): 1 076~1 085
[9] GILSING V, NOOTEBOOM B.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 Systems: The Case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J]. Research Policy, 2006, 35(1): 1~23
[10] 吕鸿江, 吴亮, 付正茂,等. 商业模式设计与组织复杂性的匹配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J].管理学报, 2016, 13(3): 374~384
[11] 李彬, 王凤彬, 秦宇. 动态能力如何影响组织操作常规?——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J]. 管理世界, 2013 (8): 136~153
[12] LICHTENTHALER U. 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 Current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1,25(1):75~93
[13] KOSTOPOULOS K, PAPALEXANDRIS A, PAPACHRONI M, et 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1, 64(12): 1 335~1 343
[14] MENTION A L. Co-Operation and Co-Opetition as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 in the Service Sector: Which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Novelty?[J]. Technovation, 2011, 31(1): 44~53
[15] SIDHU J S, COMMANDEUR H R, VOLBERDA H W.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alue of Supply, Demand, and Spatial Search for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1): 20~38
[16] DANNEELS E.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5): 519~543
[17] LI Y, VANHAVERBEKE W, SCHOENMAKERS W.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 Reframing the Interpretation[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8, 17(2):107~126
[18] LIN C J, LI C R. The Effect of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o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3, 20(2): 93~113
[19] 张文红, 赵亚普, 陈爱玲. 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能否提升企业创新?——跨界搜索的中介作用[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2): 289~296
[20] ZOTT C, AMIT R. 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s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 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1):1~26
[21] GEORGE G, BOCK A J. The Business Model in Practi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1, 35(1): 83~111
[22] 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80(5): 86~92
[23] KASSINIS G, VAFEAS N. Stakeholder Pressure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1): 145~159
[24] SHIN J, JALAJAS D.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Boundary-Spanning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Evidence of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 21(2): 87~96
[25] AKOUMIANAKIS D. Boundary Spanning Tactics and “Traceable” Connections in Cross-Organizational Virtual Alliances: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4, 27(2): 197~227
[26]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1 319~1 350
[27] BOWMAN C, AMBROSINI V. How the Resource-Based and the Dynamic Capability Views of the Firm Inform Corporate-Level Strategy[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14(4): 289~303
[28] 简兆权,王晨,陈键宏.战略导向、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 27(2): 65~76
[29] LOPEZ-VEGA H, TELL F, VANHAVERBEKE W. Where and How to Search? Search Paths in Open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16, 45(1): 125~136
(编辑 丘斯迈)
A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oderation Effect of Dynamic Capacity
ZHOU Fei SUN Rui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China)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is the key link that connects the enterprise external knowledge with internal innovation process, which is the effective path for enterprise to acquire external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facilitate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xternal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and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echnical knowledge boundary- spanning search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market knowledge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has inverted u-shaped effects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dynamic ability moderates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knowledge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ut its moderation doesn’t get proved between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market knowledge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arket knowledge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technical knowledge boundary-spanning; dynamic capacity;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10.3969/j.issn.1672-884x.2016.11.012
2016-03-04
福建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R0050)
C93
A
1672-884X(2016)11-1674-07
孙锐(1970~),男,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福建省泉州市 362021)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营销战略。E-mail:sunrui@h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