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关于诺贝尔奖的颁发与人类文明的推演

2016-12-22 16:54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诺贝尔诺贝尔奖日本

摘要:尽管当今世界对诺贝尔奖有见仁见智的评论,但国际社会主流仍是充分肯定诺贝尔奖的。诺贝尔奖创设115年以来的历史证明,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成就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角度上去认识,诺贝尔奖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对激励人类社会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作用几乎无有出其右者,而且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豪。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诺贝尔奖之所以雄踞世界顶端,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严肃性和含金量得到举世公认。

叶: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乐手鲍勃·迪伦!对于上世纪出生的80后、90后生人来说,鲍勃·迪伦是一个遥远的过去,但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鲍勃·迪伦是一位永生难忘的天皇巨星,他那首《答案就在风中飘扬》镌刻在很多人的心灵深处。作为世界级的摇滚民谣巨星,鲍勃·迪伦在音乐上的成就举世公认,因为迄今他已经发行了37张专辑,还得过多次格莱美奖,以及奥斯卡金球奖等音乐奖项。但把他作为诗人得文学奖,还是令人有点诧异的。

范:尽管当今世界对诺贝尔奖有见仁见智的评论,但国际社会主流仍是充分肯定诺贝尔奖的。我觉得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变化,那么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诺贝尔奖的顶端权威地位还将得以延续。

实际上鲍勃·迪伦早在1996年、2006年就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获得文学性的奖项了,2008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奖的特别荣誉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叶: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是在1901年,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三个奖项鲜有人敢妄加评议,创立于1968年的经济学奖也少有非议,因为在这四个奖项中,有较为明显的“量化”指标或数据,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就受到多次质疑,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奖项充满了不确定法则和人为因素,所以多年来国际社会,包括中国大陆始终龃龉不断。在莫言和屠呦呦获奖之前,国人的“酸葡萄心态”无以复加,现在似乎缓解多了,因为中国大陆终于榜上有名了,这葡萄也不再是酸的了。

范:诺贝尔奖创设115年以来的历史证明,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成就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奖项是毋庸置疑的,虽说不能一概而论,但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在各个奖项领域内的最高水平。

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角度上去认识,诺贝尔奖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对激励人类社会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作用几乎无有出其右者,而且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豪。比如,几位得奖的华裔科学家就被世界华人奉为楷模,他们的事迹鼓励着亿万青少年奋发向上,提升攀登世界科学顶峰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一点上来看,诺贝尔奖的社会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如果只是用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待诺贝尔奖,那就太狭窄了,我们应该着重理解的是诺贝尔奖在文化和文明进步上的重大作用。

叶:如此说来,即便世人有再多的质疑,也否认不了诺贝尔奖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不二贡献。

范:我个人认为如此。

叶:但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已有多位“不合作者”。比如1912年的物理学奖,原本准备授予爱迪生和特斯拉的,但两人因为交流电直流电的争执而沦为仇敌,所以当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马上公开表示拒绝。其他如前越南领导人黎德寿拒领1973年的和平奖,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拒领2004年的文学奖,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被迫拒领1958年的文学奖,存在主义的鼻祖、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拒领1964年的文学奖等。这些获奖者的不合作,是不是给诺贝尔奖平添了一丝阴影?

范: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者已近千人,而拒绝者或你说的“不合作者”仅几人而已,所以不仅没有代表性,而且也无损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因为诺贝尔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已为世界所公认,它所具有的光辉不是几个“不合作者”的言行所能掩盖得了的。

另外,国际社会认为除了萨特之外,另几位拒绝诺贝尔奖者的理由其实不那么纯粹和充分。萨特声称自己“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包括荣誉骑士勋章和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席位”,这是他一生特立独行的真实写照。据说萨特逝世后,他的亲属曾到瑞典文学院要求补发奖金,但遭到拒绝。

叶:30年前我曾看过萨特的剧作《肮脏的手》,很为该剧在思想内容上的深邃而折服。

你说的几位拒绝诺贝尔奖者的理由不那么纯粹和充分,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是最为典型的了,因为他在得知获奖消息的当天,就给瑞典文学院发去电报,说自己是“无限地感激,骄傲,感动,惊喜,不知所措”。然而随即在国内他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是威胁,所以帕斯捷尔纳克只好表示拒绝领奖。在颁奖仪式举行之前,帕斯捷尔纳克用法文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份电报,说自己“由于考虑到对此项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不得不拒绝此项奖颁赠于我,而我也不配荣获此项奖。请你们不必误会,请勿因我自愿拒绝而不快”。从此,帕斯捷尔纳克终止了文学创作。两年后,他在莫斯科郁闷病死。

范: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诺贝尔奖之所以雄踞世界顶端,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严肃性和含金量得到举世公认。按照它的颁奖原则,每次只能在一个领域内奖给一个课题,每次最多不超过三个人。当然,因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已远超诺贝尔那个时代了,所以有很多科学家即使有重大贡献却也没能得奖,这样的遗憾是在所难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恰恰佐证了攀登诺贝尔奖的难度和得奖的可贵性。如果都像我们这儿开表彰大会那样,从一等奖到鼓励奖几十份、几百份地发放,那这个奖也就轻浮了。另外,我觉得诺贝尔奖的颁发有个特点,就是它塑造名人,而不是奖励名人,这和我们这儿的颁奖相异之处甚多。

叶:多年来,我一直对诺贝尔在思维意识上的高瞻远瞩钦佩得五体投地。一个把毕生精力投入于化学研究的科学家,在那个时代就能放眼全人类的科学、文学、和平事业的发展,实在是难能可贵。从常规意义上来说,诺贝尔在本专业,或拓展到自然科学课领域内设立奖项应该是一种顺理成章,但诺贝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思想不受专业研究所局限,他设立的文学奖与和平奖,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伟大超越。这种无与伦比的超凡视界,这种难以匹敌的深邃远见,足以令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科学界无地自容。我不能揣度诺贝尔设立这两个奖的动机,但我能臆度诺贝尔一定深知“文学”与“和平”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性!我个人认为诺贝尔给人类社会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功效当属天下第一。

范:我记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说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我觉得十九世纪的欧洲同样如此,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产生了像诺贝尔这样具有超强意识的顶级科学家。

文字,对人类社会来说,如同空气和阳光,是第一重要的生存之必需。没有文字,人类社会也许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年代,而文字的最高形式就是文学,人类自有文字开始,文学便如影随形。我臆测诺贝尔肯定是看到并深知这一点,这或许是他设立文学奖的动机所在。而和平则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比和平更为珍贵的了。中东地区由于动乱战乱不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设立和平奖充分体现了诺贝尔的用心所在。

叶:近年来,对和平奖的质疑也不绝于耳,每年宣布和平奖得主后,总会出现一些批评的声音。但从整个颁奖历史上看,我觉得这种指责还是微不足道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至关重要,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因为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所以因在颁奖上一两次的不同看法,就苛责和平奖,我认为是一种心胸狭隘的表现。

范: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应该理解,一项波及全世界并历经一百多年的活动,没有一点瑕疵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吹毛求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对促进人类文化、和平事业所起的进步作用,都是为世人所称颂的。还有一点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那就是迄今为止诺贝尔奖之所以被公认最具权威性,就是因为它的颁奖原则有着令人信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你可以对一两次的颁奖个案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你不能诋毁整个奖项的历史进程。

叶: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屠呦呦获奖之前,中国人没真正登上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领奖台,我这儿说的“中国人”是一个地域概念。我们把曾获过此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等人称作是华裔科学家,这样的用语很恰当。因为,这几人身上揣的都是美国的“身份证”或“户口本”,所以,他们的获奖,在世人眼中,或从常规意义上去理解,更多地是给他们的居住国增色添彩。以前,我们这儿好多人对这“荣誉的归属”做这样那样的诠释和争辩,但这些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的诠释和争辩虽能为人所理解,但却改变不了事实。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自诩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还有四大发明的民族,在具有科技顶端象征意义的诺贝尔奖上仅一个获奖者,这与大国形象实在极不相称,你觉得是不是?

范:十多年前,杨振宁教授在屠呦呦获奖之前曾说过,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值得去做,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杨振宁说的第二点,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也有同感,他说,一个实验室或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7个学生都拿到了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

至于杨振宁说的没有足够多的科研经费,这就像教育经费不足、医疗经费不足一样,都是老生常谈了。我这儿有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美国的科研经费是占GDP比例的2.45%,日本是2.9%,但中国老在1%左右徘徊,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也少,如果按人均分配则更少,甚至还不如印度这样的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叶:我觉得还有两大原因不可忽视,一是儒文化心态作祟。尽管儒家文化有其精华,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有功效,但抵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从总体上看,儒文化心态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二是社会氛围不健康。就现状来看,中国大陆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上非常弱势,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庸俗无聊的娱乐样式腐蚀了整整一代人。我们小时候常说一句话,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现在很多孩子的理想却倾向于物质方面的,这是最要命的社会恶劣倾向。

范: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缺乏科学人才的识别和甄选机制。这使我想起了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他1983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只是大学本科毕业。他任职的岛津制作所也是个民企研究机构,但就是凭着这样一种“身份”,在这样一个研究室里,田中耕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他的获奖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我不知道中国几百万的科研人员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像田中耕一这样的研发工程师,在中国大陆至少有几十万,但在这个群落中,会出现“田中耕一”吗?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可能!至少在未来的50年中不可能!因为学历不到位,因为职称不到位,因为外语不到位,因为……不到位,所以你根本就不够加入“科研大军”的份!屠呦呦虽然获奖,但仍是个“三无”科学家。

叶:我和田中耕一是同一年大学毕业的,我们这一代毕业大学生中,大概做升官发财梦的居多,而对科学、对文学、对人类和平甘愿奉献一生的凤毛麟角。今天在利益驱动下,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我这不是苛责,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今的17年里,已有17个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全是自然科学奖。至今日本已有25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2个自然科学奖,两个文学奖与一个和平奖,获奖人数超过德、英、法等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获奖大户”。位卑未敢忘忧国,每每想到这,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范:今年又有一个叫大隅良典的日本人得了生理医学奖。全世界都知道,日本刚刚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这20年里,日本不但获得了17个诺贝尔奖,而且社会失业率一直维持全球最低水平。资料显示,今年日本的失业率是3%,创下了21年的最低点。而经济正在复苏的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5%左右,欧元区的失业率则高达10%!

日本为什么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原因很多,但关键不外乎两点:一是政府有作为。早在1995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其后制定了多个5年计划,试图通过战略举措,将日本建设成为能够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国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二是日本人有令人钦佩的工匠精神。有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 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数据很能说明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田中耕一获奖就是对日本人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跟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国人崇尚的是善变的“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往好里说是走捷径,从长远看是一种变相的投机取巧,成不了大气候的。

叶:据我所知,今年年初日本内阁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提出,在未来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为此日本政府决定在未来5年将力求官民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例的4%以上,按GDP名义增长率年均3.3%计算,日本政府5年研发投资总额约为26万亿日元,约合1.45万亿人民币。

最后我还想说一个网上看到的故事,日本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秘密,就体现在他们的纸币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包括我们中国大陆的,印的都是政治人物或者开国领袖,只有日元纸币上面印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现在流通的一万日元纸币上面印的人是福泽谕吉,他是日本明治时代思想家和教育家。1984年以来,日元纸币历经了多个版本,但是福泽谕吉的地位不变;2004年版的五千日元纸币上印着明治时代的女作家樋口一叶,而1984年版的五千日元纸币上印着的是在明治时期推动女子教育发展的教育家新渡户稻造;2004年版的一千日元纸币上的人是野口英世,他是举世闻名的细菌学家;旧版的一千日元,上面印着的是著名作家夏目漱石。

范:在纸币上印科学家或文学家的头像,当然不能理解为直接推进了一个国家的科学和文学事业的发展,但却是折射了一个国家国民的价值取向,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施 煜

猜你喜欢
诺贝尔诺贝尔奖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诺贝尔奖知多少
阿克苏诺贝尔
《黄金时代》日本版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