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策略

2016-12-22 20:13钱学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7期
关键词:提问思考数学

钱学翠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归纳,才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通过课前引导、课中活动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关键词]数学 思考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40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内容增多,并且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将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探寻和总结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提问,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提问,引发思考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先学后导、翻转课堂、自主探究等,这些教学方法一经推广,便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和该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些问题能让学生自主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经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就自主完成了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并且能牢固掌握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仍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向他们寻求帮助。通过老师或同学的点拨和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这种“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寻求问题答案——学生反问——教师解疑”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多边形,所以对其并不陌生。但是数学教材呈现的多边形较抽象,学生对其感到十分陌生。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多边形?(2)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多边形?这些多边形分别有什么用途?(3)多边形的内角和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并且能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学习了生活中的数学,还掌握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不仅解决了教师布置的三个问题,还总结了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变化规律。学生说,他们是通过割补法总结出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也就是把每一个多边形能被分割成多个不同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推出不同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总结出计算公式是(n-2)×180°。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课前提问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中提问,推进课堂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观点。大家再将这些观点进行讨论、验证、提炼、总结,最终形成结论。最后,教师再和其他学习小组一起点评该小组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告诉学生:“所谓公倍数,就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那这个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2和3的公倍数就是6、12、18……而最小公倍数则是所有数中最小的那一个。”这样的讲解枯燥乏味,小学生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并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体育课报数的形式进行课中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教学顺利开展。

首先,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倍数?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报数。

(1)报数为2的倍数的学生站成一队;报数为3的倍数的学生站成另一队。

通过这个活动的设置,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但是这个时候,有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我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应该怎么站?”

(2)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站在中间,他们分别是6,12,18,24……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公倍数?

这时,很多学生开心地笑了:站在中间的学生就是2和3的公倍数。

接着,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学生很容易找到了2和3的最小公倍数,即6.

最后,教师可以提出第四个问题: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学生通过讨论和现场的模拟实验,发现没有最大公倍数的说法。

三、课后提问,升华知识

通过课前的提问和课上的问题探究,学生已经能掌握课标要求的重难点内容,并且对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反思和归纳。反思的问题有很多,如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思路?自己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走了那么多的弯路?能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拓展?学生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更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升华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乘法”之后,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以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其实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步入了数学教学的一个误区。数学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跳出“题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后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利用小数的乘法来帮父母记账吗?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记录一些生活开支。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且还能运用自己所学的“小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好。

总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内化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 程垭君. 小学数学“数学思考”目标实施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16-19.

[2] 赵冬臣.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王媛. 小学数学教师“三阶段”提问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责编 钟伟芳)

猜你喜欢
提问思考数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