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轻声与英语弱读的声学特征对比探寻性研究

2016-12-22 08:58:50周卫京郭露露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流音变英汉

周卫京, 郭露露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汉语轻声与英语弱读的声学特征对比探寻性研究

周卫京, 郭露露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通过对比汉语轻声与英语弱读在声学特征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预示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以及减轻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对英汉语中的弱读和轻声进行分类并从音长、音高、音色、音强等方面探寻分析汉语轻声的声学特征。

汉语轻声;感知能力;声学特征;英汉对比

轻声是汉语语流音变的重要现象,汉语轻声是在语句或词中读得又轻又短的音节。语流音变是指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到邻近音的影响,或因为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或说话者快慢、高低、强弱不同而发生的一些变化。它既可以起到一定的辨义作用又可使语音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美。

赵元任先生首开轻声研究先河,他于1922年、1929年、1933年发表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北平语调的研究》和《汉语的字调和语调》先后讨论了轻声问题[1]。 1962年,林焘先生找到了轻音与语法的一个交接点,提出普通话轻音有语调轻音和结构轻音两类,这个结论得到了语法界的热烈响应[2]。之后,轻声声学性质的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实验语音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推进了学术界对轻声本质的认识。主要研究成果有: 1) 音强不是轻声的本质属性。2) 轻声与音长和音高关系密切。3) 轻声音高有曲线变化,即有调形,不是传统认定的一个点。4) 证实了轻声音节的元辅音音色的伴随性变化:主要指元音央化,不送气塞音、塞擦音浊化,此外还发现鼻音韵尾有时会脱落。曹剑芬在这一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声学分析的结论是:轻声音节的长度大约为正常音节的3/5[3]。近来的一些研究者还发现:轻声字音的能量比相应的读四声的字音减少了约60%,轻声字音的单元音韵母或多或少向央元音方向移动,轻声字音音色的不清晰是由于其时长的缩短和读轻声时用能量较少的缘故[4]。

桂灿昆在《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中指出:“弱化现象是现代英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所以,我国学生要念好英语的词就必须充分注意轻读音节元音的弱化”[5]。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属于两大语系,因此在语音、文字、词汇和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人类发声器官的相同构造、生存环境的共同特点以及思维模式的相似性的影响,这两种语言又存在普遍性[6]。据初步统计,20世纪研究轻声的专论有82篇。通过对轻声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轻声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轻声语音方面,因此还存在可以突破的方面。而且,相对于英语弱读的研究,现阶段对汉语轻声的研究明显不够深入且不够全面。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关于汉语语流音变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受到重视,教材资料更是严重匮乏。

本文拟从语音的三要素即:音长、音强、音高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汉语轻声的语音特征,一个重读音节弱化为轻声的过程也就是语音的这三方面出现相应变化的过程,然后将汉语轻声与英语弱读进行对比,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声学角度对弱读规律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为英语学习者的发音提供科学的指导,为英语及汉语教学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为英汉语音语调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以下3个问题: 1) 大学生对汉语轻声音变整体感知能力如何?2) 汉语轻声字与原字在音高、音长、音质、音强上有什么不同?3) 汉语轻声与英语弱读在声学特征上有何不同?

1.2 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12名江苏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其中6名女生、6名男生。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具备不同方言特性与语言习惯。英语弱读的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两名英语标准语者,是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语音科学实验室的学生,其母语均是英语且发音纯正。

1.3 实验材料

为了方便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汉语轻声材料分成了叠词、词根加后缀双音节词、方位词、语气助词、单纯词和象声词、趋向补语、习惯轻声七大类。英语中弱读词多为功能词,因此我们选取了7个典型的功能词作为测试材料,分别为:to, as, at, but, for, from, of。

1.4 实验步骤

实验在江苏科技大学语音科学实验室进行,在专业的语音室用专业的语音设备进行录制,避免了任何噪音干扰。具体有以下4个实验步骤: 1) 整合实验材料,通过电脑屏幕将实验材料呈现给受试者。2) 确保试验设备正常,录音人员开始实验并保存声源文件。3) 录音结束,利用语音专用软件进行分类、听辨、切音、分析。4) 进行后续数据分析工作。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

汉语测试所涉及的名词短语及句子均比较简单,共46个轻声词,总分为46分。在测试时,受试者每正确读出1个发生语流音变的音节,得1分。汉语轻声的受试者以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发音作为参照,英语弱读发音则以英国剑桥大学两个标准语者作为参照,英语弱读材料运用专业的语音分析软件Praat进行分析标注,提取数据,最后进行英汉对比。

2 研究发现

2.1 汉语轻声语流音变的总体感知能力

如表1所示,受试者语流音变平均百分比为86%,可见受试者语流音变的总体感知能力较高,从而可以推断出,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轻声语流音变感知能力较强,对汉语轻声掌握得较好,但由于语言习惯的原因,受试者并不能完全掌握汉语轻声的发音规则。

表1 汉语轻声语流音变成绩描述性统计

2.2 汉语轻声字与原字在音高、音长、音强上的不同

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4个轻声音节“妈”“爷”“婶”“弟”的音长和音强都比它们的本字调短而且弱。 可以看到,轻声音节的时长比重读时减弱,这一趋势在轻声音节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同时,我们发现,含有轻声音节的词语不仅其轻声音节的时长发生了改变,其非轻声音节也产生了变化。

另外我们也发现,不仅轻声音节的音强有变化,其中的非轻声音节也即前一音节的音强与轻声音节有相同的变化模式,也分为比重读时略强、与重读时持平和比重读时减弱三种情况,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变化:

表2 受试者平均音强统计表 dB

从表2可以看出,受试者的汉语轻声单词发音不论是音强还是音长都明显比正常的短语时长要短,且男性跟女性有所差别。可能受语言习惯影响,发音“爷爷”这个词时,后一音节的平均音强高于前一音节,这种轻声的发音是不规范的,时长的缩短是汉语中的轻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声学特征。

2.3 汉语轻声与英语弱读在声学特征上的不同

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弱读的单词的音强平均值为64.35 dB,略超过汉语轻声字的发音。但是英语弱读单词的音长却明显比汉语轻声字时长要短得多,平均值仅0.15 s。从英汉语图的对比可以看出,汉语语流的变化比英语语流变化要缓得多,英语语流变化更明显且英语语调更加简洁,汉语受重音影响,语流变化更加复杂。汉语不仅是声调语言,而且也属于语调语言,英语则属于语调语言。本实验足以证明,英语是以重音计时,汉语以音阶计时的语言。就语调而言, 英语音高体系比较单纯,汉语则比较复杂,除了语调之外,还有区别词义的音高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二语习得过程中,应当要注意英汉语流音变中的这些差异,以克服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英汉口语学习者要注意克服音高模式的迁移。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汉语(如普通话)时,除应避免英语语调的影响之外, 还必须掌握汉语音高变化的另一系统: “腔调”。

表3 英语弱读音强统计表

3 结束语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1) 大学生的总体语流音变感知能力较弱。2)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年限对他们的汉语轻声感知能力有着显著影响,年限越高,感知能力越强。3) 在听辨实践、语音实训的帮助下,学生汉语轻声感知能力有所增强,但相关的语音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语流音变感知有更明显的帮助。4) 总的来说,英语弱读与汉语轻声受英汉不同音系影响,呈现不同的声学特征。

本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测试并没有详细分析同化现象,之后进行相似实验的研究者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实验数据的提取收集也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未来,随着理论的更新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我们相信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进而帮助二语英语学习者对英汉语音错误有一个更加具体、深刻的认识。

[1] 赵元任.北平语调研究[G]//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2):73-76.

[2] 林焘.现代汉语轻音与句法结构的关系[J].中国语文,1962(7):38-42.

[3] 曹剑芬.普通话轻声音节特性分析[J]. 应用声学,1986(4):3-8.

[4] 林茂灿,严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2):28-32.

[5] 桂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135.

[6] 李岩,周军平.英汉音段音位系统的差异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探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12):110-114.

〔责任编辑: 胡 菲〕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hinese Neutral tone and English weak forms in Acoustic Features

ZHOU Weijing, GUO Lul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weak form and Chinese neutral tone investig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acoustic features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obstacles that could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acquiring foreign languages.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categories of Chinese neutral tone and English weak forms and make an analysis on acoustic features from length, pitch, quality and intensity.

Chinese neutral tone; perception; acoustic features;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016-05-19

周卫京(1964—),女,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汉语音学等方面研究;郭露露(1991—),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193.2

C

1008-8148(2016)04-0021-03

猜你喜欢
语流音变英汉
连续变调在语言中的规律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 01:29:30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语语流中词汇识别的实证研究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语言研究(2015年4期)2015-05-28 12:21:30
语流切分影响因子研究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地道口语是怎样练成的等
海外英语(2013年4期)2013-08-27 09:38:00
青海贵德县刘屯话的儿化音变
现代语文(2012年3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