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16-12-21 19:05刘钢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中职教育

【摘要】民族美育是美术文化之源,其审美特征、造型理念、色彩象征、人文关怀及创造精神正是今天审美理念的文化内涵。在中职教育中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民族美育渗透,培养创造情感。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魅力。

【关键词】民族美育;中职教育;审美意境;实践探索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水族等八个世居民族。他们在长期的融合生活中,创造出各具民族特色又相互兼容并包的民俗文化。在收集和提炼素材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被这八个世居民族所蕴含的民族之美所折服。为此,笔者在所在学校开设了民族美育这样一门课程,除了自己想了解自己的家乡、民族以外,还特别希望学生也能了解自己的家乡、民族,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

作为中职教育的实践探索,民族美育以其淳深宏富、神奇动人的造型与审美,表现出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的神韵,是中职教育中最能体现民族情感、民族风格的教育内容,其审美特征、造型理念、色彩象征、人文关怀及创造精神正是今天审美理念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美育在中职教育中寓含着“国泰民安”的审美理念

河池市的八个世居民族,它们的审美理念体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风格的发展演变,反映着各自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民族美育最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最能引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审美理念,多寓以传统祝愿、喜庆、吉祥。作为富有历史感和民族色彩的审美,制作材料虽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奇巧、色彩明快、格调健康、纯朴;形象大胆、夸张,内涵民俗观念,寄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四季平安”。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壮锦、绣球),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统一的特点;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情操、道德、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隐性的美育内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二、民族美育在中职教育中彰显着“抑恶扬善”的审美意境

民族美育的生活气息浓郁,用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美术创作的意象,创造出“抑恶扬善”的审美意境。从古到今,人类常常会遇到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无法抗拒的邪恶力量,过去由于科学的不发达,人们相信有一个看不到的对人类生存和繁衍构成威胁的魑魅魍魉的世界,也相信有一个可以为人类造福的战胜邪恶的力量,人类可以借助这个超人的力量去战胜邪恶。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色彩,河池八个世居民族也不例外,它寄予灵魂不死,生命永生。每年的春节,河池各地就是一片红的海洋,大红的对联、大红的鞭炮、大红的中国结……营造着喜气洋洋、美好兴旺的审美意境。年俗文化集中体现着河池八个世居民族对生命、繁衍、欢乐、圆满、幸福的善良祝愿和人丁兴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牲畜满圈的理想追求,这些朴素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化作民族美育中吉祥如意、避邪纳福的题材和赋有喜庆吉祥意味的民俗文化。

三、民族美育在中职教育中创造了“寓精灵动”的审美造型

民族美育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单概括,形象生动;在造型上讲究“求全”、“求大”,忌讳残缺不全、形单影只;色彩对比纯洁、明快,构图丰满、对称、均衡,反映出民族美育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钟情和对生活的期待,把心灵、情感、魂魄及至整个生命注入作品中而形成了浓郁的乡土民族美育品,营建出自然、细美、朴实、生动的艺术形象。

河池八个世居民族对美和审美的探索历程,经过数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滋养,生发出许多鲜美的花果,显示着勃勃生机。造型上:随心所欲、简洁概括、夸张;装饰图案上:意象夸张、神秘精美,达到给人以轻松、有趣、意外、幽默等情感反应的喜剧性效果,从而揭示具有象征吉祥幸福、欢乐吉庆、和谐美满的民俗风情,具有画外有意,形外有动,动中有“灵”,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彩的艺术内涵,达到寓精灵动的艺术境界。

四、民族美育在中职教育中体现了“天人和谐”的审美情趣

浩瀚而丰富的民族美育充分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无论是阳刚之气的刚健奔放美,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还是古朴纯厚的民风民俗美,都在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中被寓意化地诠释出来,不需要苦思冥想,就能心领神会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河池八个世居民族美育家凭着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随意自如地利用各种吉祥的图案纹样、物象造型、构图着色,欢乐、幸福、喜庆、活泼、热烈的民俗美注入在刺绣、银饰等工艺品上,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美与清明、柔和、构图丰富的融融之美,无不呈示着他们独有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理念,从而形成了种种祈福求吉的意象模式,体现着“天人和谐”的审美情趣。

民族美育和民俗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河池八个世居民族崇尚和平、和谐与和睦,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族美育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祝著节”,侗族的“月也”,苗族的“拉鼓节”,毛南族的“分龙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等,民俗文化气氛浓厚,民俗事项也繁富多样,实质上是河池人福、禄、寿、禧、财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河池人乡情、民情、家情、亲情的强烈升华,是八个世居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纽带,体现了中国人“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

五、民族美育在中职教育中寄托着“趋利避害”的审美理想

“吉祥”两字,自古就被认为是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词句,而民族美育中的吉祥图像正是人类希望的灵光,寄托着劳动人民“趋利避害”的审美理想,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创造,形成了精美绝伦、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珍品。

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认知,其实质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某种合人意的事物,意味着对人生价值的体悟。由“吉祥”派生出来的种种美好祝愿,成为民族美育长河中的主流追求,这正来源于对生命价值的关注。由“如意”引发出来的种种渴求祈愿,赋予民族美育千古不灭的生命力。人们把难以解决的天灾人祸、善恶美丑的现实问题通过寻求替代而实现追求和满足。

古往今来,吉祥图像作为人们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成为代代相传的护符和万灵万应的法宝。不论土司显贵、王侯朱门,还是市井瓦舍、茅屋柴扉,均显露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民族美育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寄托思想情感的文化载体,是人们审美理念、表现自我的物化形态,是民族个性、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体现,这就是民族美育精神。民族美育是美育的源泉,通过开设民族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鉴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才能激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拜,从而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总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型的,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有熟练的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较丰富的民族情感,而这正是在中职教育中进行民族美育渗透的实践与探索的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 徐国庆.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5(22).

【作者简介】

刘钢(1974—),男,广西河池人,本科学历,河池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美育。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中职教育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新课堂、新模式、新活力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