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中的融合

2016-12-21 15:04王璠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西画外销画报

【摘要】19世纪的西画东渐是从被动到主动,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时代艺术风貌的过程。本文简要论述19世纪的西画东渐的演进的脉络,并借此分析19世纪的西画东渐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影响。

【关键词】19世纪;西画东渐;融合;影响

18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出现外销画,许多中国民间画家开始主动学习西画的技法,开启中国画家主动向外学习的风气,为中国美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19世纪中期,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西方的技术、科技、文化等在中国大量传播,促进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国内城市开始出现传教士建立的学校和画报。19世纪“西画东渐”在“西画东渐”历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时间段,是向近代美术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西画传入的过程中,19世纪的中国先后主要出现了以广州地区为代表的外销画、“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土山湾画馆、顺应近代艺术发展趋势而产生的《点石斋画报》。

一、外销画

18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美国、法国、葡萄牙等画家出现在广州沿海地带,绘画内容多为广州、澳门等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与风景建筑。由于这类画成为外籍人士回国购买的重要纪念品,广州本地人士开始跟从西方画家学习不同流派的西画表现技法,随着时间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该种类画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特色商品,被人们成为“外销画。”

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是外销画中比较重要画家。1830年,钱纳利来到中国澳门,对澳门等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进行了大量的绘画,首次将水彩绘画技法带入到中国,并进行教学,培养出优秀中国的画家林呱,钱纳利对中国水彩画的启蒙有着重要的作用。

至19世纪中期,摄影术的发明使照片取代了描绘中国风土人情和肖像画的外销画,外销画趋于衰落。19世纪40年代开始售卖油画、水彩画、速写画等美术品,并且兼营照相馆的画店在香港、澳门等地开设。原来广州的一些画工和画师向西方人学习摄影技术,前往上海、天津等地经营绘画和摄影业务。

二、土山湾画馆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被迫打开,之前的禁教令有所松弛,欧洲教士迅速开始恢复公开活动。1848年,耶稣会在徐家汇建成神学院成为传教进修机构。1849年教会开设学校。此学校是中国早期新式学校,成为徐汇公学的前身。1852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将自己的工作室拓展成艺术教室,招收中国教徒为学生,传授雕塑、绘画技艺。陆伯都是范廷佐的第一位学生。1867年,陆伯都将范廷佐的工作室迁入土山湾孤儿院,扩大成为孤儿院附属绘画雕塑工厂,俗称土山湾画馆。清末出现许多类似土山湾画馆这样的新型学校和工场,成为最早传授西方美术技艺的教育机构,培养了许多艺术家,如创办月份牌的徐咏青,“海派木雕第一人”徐宝庆和近代雕塑奠基人张充仁,都曾在土山湾画馆学习。

三、《点石斋画报》

19时期中期欧洲印刷术传入中国,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众多的石印画报。中国较早出版的画报是1875年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清心书院创办的《小孩月报》;1782年,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在上海创办《申报》开办点石斋书局;1877年创办由英国画家绘制画稿的《瀛寰画报》;1884年,出现《申报》的附刊《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1884—1898),“刊发四千余图片画,主要报道社会和时事新闻,对飞机、洋楼、火车、军舰等新事物介绍。”《点石斋画报》的画报画师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西方的焦点透视和中国宋代风俗画的俯瞰视点以及宋代开始流行的山水画“三远”法构图结合在一起,图绘城市的新事物和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以通俗性、趣味性和新闻性吸引广大读者,成为清末影响最大的大众美术出版物。画报画家中吴友如的影响最大。吴友如(约1840—1893)原是苏州桃花坞绘制年画的民间画师。1860年担任《点石斋画报》主笔,1890年脱离《点石斋画报》,创办《飞影阁画报》。清末,各种画报脱离新闻报纸的附刊形式独立出版,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明末清初中国画家仍排斥西画,认为“虽工亦匠,不如画品”,西画多数出现于宫廷中,对中国的主流艺术圈未有丝毫影响;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摄影术的传入,外销画销量减少,外销画画家开始讲仕女月份牌或商标画作为主要业务,并多数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关氏家族是该大军中的一支,关蕙农是香港地区重要的月份牌画家,据记载注明外销画画家关作霖是其曾祖父。随后,土山湾画馆的发展,为上海美术书增添了不少艺术家,使国人较早的接触西方艺术教育,为中国西方绘画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徐咏青开创月份牌,编写教学教材,开班画室;徐宝庆将西方雕刻技法与中国传统技法结合,形成具有表现力的海派木雕风格。另外,《点石斋画报》是这一时期的西画东渐的标志性事件。在艺术技法上,画师们受到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光影观念的影响,并在西画东渐进程中前辈的已有成果和当时西方图画直接传入的双重影响下,迸发出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石斋画报》时期,不论在图画构思和各种绘画技法的运用上,还是中西绘画风格的融合上,都更加自然从容,其通俗、趣味的形式,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从清初宫廷画到《点石斋画报》,表现在绘画内容题材上,是西画技法从皇家高墙深宫走向民间市井生活。画报主要以城市市井生活为描绘对象,与清初宫廷画家描绘帝王时的敬畏和谨慎相比,画报的画师们描绘市井时显得很随意,可谓街头巷耳皆能入画,有时甚至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从清初宫廷版画到《点石斋画报》,表现在绘画体裁上,是从歌功颂德的纪实画到真实时效的新闻画。从清初宫廷画到《石斋画报》,表现在接受程度上,是从被动到主动,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19世纪的西画东渐是从被动到主动,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艺术独特的时代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 洪再新. 中国美术史[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2] 莫小也. 十七至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学东渐[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3] 谢菁菁. 西学东渐与《点石斋画报》[D].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士论文, 2013,5.

[4] 莫小也. 钱纳利与中国早期水彩画[J]. 世界美术, 2005,3.

【作者简介】

王璠(1990—),女,汉族,河南武陟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史学理论。

猜你喜欢
西画外销画报
《黄土地》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
春的画报
开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