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杰
一、直接导入,初步体验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练习体验
(1)课件出示练习题。
仔细读题,独立解答(如果不能解答,要说明理由)。
①小猴第一天摘了20个桃,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
②小猴第一天摘了20个桃,第三天比第二天少摘了5个桃,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
③小猴第一天摘了20个桃,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10个,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
(2)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第1题无法解答,还缺少1个条件。
生2:第2题也无法解答,这两个条件与问题不相关联。
生3:第3题可以解答,用第一天摘的个数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个数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列式:20+10=30(个)。
(3)初步感悟。
师:通过这三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根据两个相关联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
生2:要求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教师并没有创设情境,而是直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并通过3道练习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体验到:至少要两个相关联条件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新知,体验策略
1.弄清题意
课件出示例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谁来读题?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师:“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生2:每天摘的个数等于前一天摘的个数加上5个。
师:说得真好!我们拿到题目,首先要做什么?(板书:审题)仔细读题,弄清题意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读题后,教师追问学生对“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一关键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分析的同时,使学生们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良好的审题意识和能力。]
2.尝试解答
(1)师:这两个问题,任选一个问题思考并解答。
我选的问题是:
尝试解答:(任选一种方法解答)
①填表解答:
②列式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小组合作
(1)四人小组交流想法。
(2)小组代表汇报“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的解题思路。
生1:用第一天摘的个数加上5个就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再用第二天摘的个数加上5个就等于第三天摘的个数。列式:30+5+5=40(个)。
生2: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那么第三天就比第一天多摘两个5,所以用第一天摘的个数加上两个5就等于第三天摘的个数。列式:5×2=10(个),30+10=40(个)。
师:谁来说说,你在思考这道题的时候,首先是从什么想起的?
生:我是从“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想起的。(板书课题:从条件想起)
(3)小组代表汇报“小猴第五天摘了多少个?”的解题思路。
生1:30+5+5+5+5=50(个)。
生2:5×4=20(个),30+20=50(个)。
4.回顾总结
师:回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可以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在充分了解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能力后,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逐步引导教学,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个问题独立解答,并在组内、班内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环节,感受“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
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学生读题,师追问:“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它的含义吗?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口答,并说出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运用特点,不断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由易到难的练习设置,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策略体验,逐步提高应用能力。]
四、冥想总结,解决疑问
①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②我们来看,刚上课时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谁有疑问?
[设计意图:冥想是友善用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总结新课前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明确今天所学的知识,对加深知识的记忆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