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华
“德文化”源于本校的校名,取“以德制胜”的寓意,是学校全体师生长期培育、逐渐积淀的传统文化,它的核心是学校精神。这里的“德”,不仅仅是指品德、道德、德性、德行,还指规律、章法、战略和谋略,也就是德政,是促进学校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一系列措施;是包括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学生的理念,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氛围;是疏导、表扬、激励占主导的育人方法;更是顽强拼搏、志在必胜的学校精神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智慧。
在此背景下,进行“以诗育德”校本化课程研究旨在不断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补充、强化与拓展校本化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一、课程的缘起
中国是一个崇尚诗的国度,对于诗歌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何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载体对现在的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我们开发这个课程的初衷。我们学校是一所礼仪示范学校,多年的礼仪积淀让我们更加了解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于一些空洞的说教不以为然,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引导,而诗歌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学校推进德育很有帮助。因此,我们重新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从诗歌这个具有特色的突破口来触动学生心灵。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以诗育德”的实践研究,真正做到让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素养一起得到培养与提升,让学校科研氛围不断浓厚,建设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校园,在充满着诗意的情境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每一位教育者也能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教益,真正落实我校“让每位学生绽放成功的微笑”的教育理念。鉴于上述思考,我们开展了“以诗育德”校本阅读课程的研发,通过课程研发引领师生发展。
二、课程的建构
“以诗育德”课程是一种校本化的特色课程,它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来进行德育研究。主要通过一些健康积极的优秀诗作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从而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普及的诗歌吟诵,把我们所要贯彻的一些德育要求和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真正让德育达到无痕。在具体操作时我们也依据了一些理念,比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育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教育的影响和感化;还有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素质其实就是一种全人教育,不片面关注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通过全面的培养让孩子们获得终生发展。我们的“以诗育德”恰好关注的就是这些。所以我们确立的课程总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良好的新一代接班人,使教师成为富有人文修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使学校成为富有诗意,新型创新的特色品牌学校。
三、课程的设计
校本教材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依托,我们在编排“以诗育德”校本教材时首先进行了框架的有效构建,设立了理想信念篇、诚实守信篇、有情感恩篇、勤俭节约篇、质疑创新篇、自然健康篇六个篇目。
在内容设计上遵循知识与趣味的有机融合,前言部分用精炼简洁的文字概括本章节内容,配上符合内容的图片。第二块为“课文在线”,里面选择的都是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中的精品诗歌,以“诗歌+图片”的形式呈现,同时安排一两处趣味性的文本解读,如“友情提醒…‘边读边想”等。第三块为“诗文链接”,选择的是《日有所诵》《一日一诵》《好书伴我成长》等课外读物中三首本题材的诗歌(其中两首现代诗,一首古诗),以“诗歌+图片”的形式呈现,安排一两处趣味性的诗文解读,针对古诗找的都是统一主题的名言、诗句。第四块安排的是“主题实践”,根据主题需要编排的内容,如观看主题电影、学唱主题歌曲、表演情景剧、参与相关体育活动等。
我们采取三大课程研究策略,不断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策略一:构建“以诗育德”校本课程体系——让习惯融诗意
建立校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吟诵诗歌、欣赏和创作儿童诗,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将把“以诗育德”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大量收集优秀的诗歌,包括古代的、当代的、现代的和国外的诗歌,还包括师生、家长撰写的部分质量较高的诗歌,编成校本课程资源包和校本教材,通过定教师、定教时、定教学内容,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诗歌教学。
策略二:研究各学科渗透“以诗育德”的有效策略——让课堂绽诗性
我们“以诗育德”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能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渗透诗歌本身的教育作用,逐步辐射到整个课程的框架体系中去。
在“以诗育德”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同时,我们的教师能自觉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各科教学中积极渗透优秀诗歌的内容,使课堂教学融入诗情诗意,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就这样,让浓浓的诗意融入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灵气。为了推进“课堂融诗意”策略,学校在教研组活动时,经常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观摩教师的诗歌教学公开课,积极撰写“以诗育德”教育案例,积累“以诗育德”教学案例。召开交流会,总结“以诗育德”研究经验。
策略三:积极营造“以诗育德”校园文化——让生活扬诗情
学校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以诗育德”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礼仪好榜样示范演讲”“爱国诗诵读会”“辩论会”“春日踏青”“秋游李彬村”“感动德小颁奖大会”等主题活动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德韵居、玲珑苑、品诗阁、书芳斋、尚礼馆等社团阵地为学生的诗意提供了浓厚的环境氛围,校园因此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四、课程的成效
随着“以诗育德”课程的深入推进,学生的诗歌欣赏以及写诗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诗育德”课程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诗歌鉴赏能力,涵育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课程研发的能力。
“以诗育德”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的课程文化,使教育更具特色,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一个个小诗人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读诗、写诗、爱诗的氛围逐渐养成,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五、课程的畅想
从优秀走向卓越,这是我们“以诗育德”课程的追寻之路。我们怀揣梦想前行,在实践中成长,在收获中彰显。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希望能让“以诗育德”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有意义的课程。
本文中论述的“以诗育德”教育课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课程,它是在德文化涵盖下的系列课程群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让本校本课程更好地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发展,使校本课程更有学校特色,我们在操作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努力使各个课程更富有张力,从而让校本课程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