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风雨,破茧成蝶

2016-12-21 22:01宋学军
小演奏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重奏扬琴学琴

宋学军

成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音乐家来讲更是如此,学琴路上有欢乐与喜悦,也有迷茫与惆怅。青年扬琴演奏家冯汝媛则用当下流行的一句“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自己的学琴历程。

结缘扬琴一波三折

冯汝媛出生在河北衡水,离北京不远。小时候,冯汝媛原本打算学习电子琴,没想到有一次去琴行却被扬琴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了。

那天正赶上琴行有一堂扬琴课,一间不大的教室里摆了十几架扬琴,十几个小朋友坐在扬琴后面跟随老师一起演奏,场面甚为壮观。冯汝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停下脚步静静观看,久久不愿离开。原本只是进来随便看看,没想到女儿这么喜欢扬琴,父母当即决定买下一架,并请现场上课的那位老师教她。

其实,父母最初让冯汝媛学习扬琴只是为了增加才艺,并没想让她往专业方向发展,因为害怕耽误文化课,父母甚至曾有几次想要放弃。幸而那位启蒙老师发现了冯汝媛的艺术天分,给她的父母打电话,希望她能够坚持学下去,甚至提出免费教她。这位老师经常组织一些演出活动,给了冯汝媛不少展露才华的机会,让她有了更多学琴的兴趣和信心。后来,父母觉得既然要让女儿往专业上发展,就应该为她请一位更好的老师。

“可以说是这位启蒙老师把我带入了音乐世界,但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一开始学的持琴竹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冯汝媛回忆道。

扬琴在民乐里属于比较冷门的乐器,衡水又是一个小地方,扬琴老师屈指可数。除了冯汝媛的启蒙老师,当地还有一位女老师比较有名,她的一名学生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这对于衡水的琴童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父母带女儿登门拜访,没想到那位女老师说冯汝媛持琴竹的方式有问题。后来,父亲又打听到河北师范大学教扬琴的吴顺章教授,便决定带女儿到石家庄拜师。

“第一次演奏给吴老师听,吴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啊,你怎么这样握琴竹。当时,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了,慌乱中想要改过来,却完全不会弹了。吴老师只好让我先按原来的方法弹,弹完后,他说我虽然技术上有问题,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且乐感也不错,让我继续学扬琴。”

追梦途中不怕走弯路

从衡水到石家庄再到北京,这是当地琴童通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而每登上一个台阶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能够到石家庄跟着吴教授学习让冯汝媛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跟吴老师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改掉手上的毛病。这时候改毛病其实比刚开始学更困难,冯汝媛毕竟已经错误地弹了三年,早已养成了习惯,要想改过来谈何容易。“每次弹琴我都特别注意,可是刚开始时还好好的,弹着弹着就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原来习惯的位置。”冯汝媛回忆道。初学者是一张白纸,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她必须把过去错误的痕迹抹去,再画上新的内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最基础的东西弹起,兜了一大圈才从“乌龙”里走出来,重新回到正轨,因此,冯汝媛后来在自己的艺术简历上写的都是八岁启蒙。

吴老师对冯汝媛既严格又非常有耐心,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久后,冯汝媛就在“网通杯”全国第十届推(文艺)新人大赛中荣获优秀选手奖。当时,有个同门师姐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冯汝媛的父亲也动了让女儿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念头。吴老师则让她继续学,学好了再去北京。“‘只有达到一定水平,那边的老师才愿意教你。当时这句话对我们这些小地方的琴童来讲特别受用,也是我学琴的最大动力。”冯汝媛说。

为了到北京学琴,冯汝媛练起琴来更加主动和刻苦了,她坚持每天放学回家先练琴再做作业,练琴的时间也随着曲目量的增大不断增加,后来学校里的作业只能见缝插针地去完成。尽管学习负担很重,但冯汝媛并没有感觉特别苦,反而觉得每个周末的跑课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甚至还有几分小期待。因为可以坐火车到大城市,还可以住在石家庄的姑姑家,而且每次上完课父亲都会带她到商场里的餐厅饱餐一顿,吃完饭还会陪她一起打电玩。而吴老师又非常和蔼可亲,有时候下了课还会和她聊天,这些都让冯汝媛忘记了练琴的苦。

邻近小学毕业,冯汝媛准备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吴老师为她推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黄河教授。能够跟这样“大牌”的老师学习,冯汝媛感到非常幸运,同时也很有压力。

考试前的那个暑假,冯汝媛来到北京。“在北京学习与在石家庄的感觉完全不同,每次回课都像是在接受审判,老师的评价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我和我父母的心情。”回想那段学琴经历,冯汝媛至今还心有余悸。

“高水平的老师是‘画龙点睛,可是我当时的水平有限,自己这条龙还没有画好,很多时候老师点的‘睛我不能完全领悟。”初到北京,冯汝媛根本无法跟上这边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曲目程度不够,完成的质量也不是很高,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她的表现并不是很好,黄老师说她底子还可以,但离考学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让她努力学习。强烈的挫败感让冯汝媛刚上完一节课就打起了退堂鼓,父亲鼓励她再坚持一下。第二堂课时,黄老师让自己的学生马慧来教冯汝媛,这位小老师教得很细致,也很适合冯汝媛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还给了她很多鼓励,让她重新建立起信心。为了迅速提高,黄老师对冯汝媛采取“小步快跑”的教育方法,虽然进度很快,但她一直坚持努力跟上,最终幸运地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录取。

痛并快乐的日子叫青春

进入附中,冯汝媛师从著名扬琴演奏家刘月宁教授,这也意味着她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刘老师的教学以引导和启发为主,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她希望学生能够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多动脑筋,多思考。但是,刚上附中时我才十一二岁,对于音乐的理解还很不成熟,也没有自信去表现自己的想法,总想着老师能把所有有用的技巧都直接告诉我,我照着去做就好了。学音乐的学生可能都要经过一个模仿阶段,但艺术是需要有创新和独到之处的,不能一味地去复制别人,要尽早锻炼自己分析、阐释作品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适应期。”冯汝媛说。

尽管一开始学琴时有些走偏,但因为进入专业学习后遇到了好老师,冯汝媛的技艺突飞猛进。2014年,冯汝媛获得第二届扬琴艺术节邀请赛专业少年组铜奖,同年附中毕业,她又以专业保送、文化课581分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从附中直升本科,刚入大学的冯汝媛自然有些优越感,专业学习一时缺乏新鲜感和动力。而一些普通院校考来的同学学习热情和劲头特别大,无形中促使冯汝媛开始反省自己。由于在附中时注重基本功,演出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冯汝媛在乐队经验和视奏能力上有所欠缺。幸运的是,一上大学她就加入了由刘月宁教授创立的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并作为年龄最小的成员随团去全国各地演出,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奥地利、波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通过这些重奏排练和演出,冯汝媛无论在技术、音乐上,还是在与他人的配合上都有很大收获。

从附中到大学,冯汝媛走过弯路,也有过迷茫和彷徨,这其中有懵懂青涩,也有痛苦的蜕变,但这些辛苦的付出终于修成正果。在大学学习短短两年,冯汝媛便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湖南扬琴新作品评选暨演奏大赛专业青年组一等奖、专业重奏组一等奖(2015),第16届大阪国际音乐大赛民族乐器组最高奖(重奏)、独奏第一名(2016),国际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青年专业组金奖、民族风采奖(2016),亚洲音乐节公开赛国乐专业级青年组一等奖(2016),首届华乐国际观摩展演暨中乐国际邀请赛专业青年组金奖、专业组重奏金奖(2016)和第八届国际华乐杯民族器乐大赛专业重奏组金奖(2016)。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即将升入大三的冯汝媛坦言自己依然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定型,她说:“附中的生活相对比较单纯,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练琴、考大学。但是到了大学,过去的有些优势不再起作用,一些新的问题又扑面而来,面对新的挑战我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还在慢慢地调整和适应。现在的大学更加开放和自由,社会也愈加多元和兼容,未来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我还需要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一个音乐学子的成长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褪掉青涩和稚嫩,才能长出美丽而有力的翅膀。年轻的冯汝媛,期待你振翅高飞!

猜你喜欢
重奏扬琴学琴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孔子学琴
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琵琶室内乐中的低音琵琶演奏初探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莫扎特《F大调双簧管与弦乐四重奏》KV370第一、二乐章演奏分析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