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重奏是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器乐重奏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不仅能够综合性训练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與方法,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器乐演奏的协作意识和能力,促进高素质民族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由史玥、杨春林共同编著而成的《中国民族器乐重奏合奏教程》 (2014年1月1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针对我国高校民族器乐重奏合奏的理论知识与训练方法编纂了专业的教程指导,选择了重奏、小合奏、大合奏三种器乐演奏形式,加强了民族器乐的专业训练,让民族器乐的重奏合奏有了更加专业和规范的训练指导,且该书满足了民族器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的曲目需求,便于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中国民族器乐重奏合奏教程》一书按照民族器乐重奏和合奏的演奏训练基本原则与规律选择了典型性的初级曲目(例如《梅竹图二重奏》)、中级曲目(例如《平湖秋月四重奏》)和高级曲目(例如《行云八重奏》)来进行逐级的训练提升,强调并践行了民族器乐重奏合奏训练分级分类的教学理念。就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说,分级分类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遵循高校民族器乐重奏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当前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民族器乐演奏基础
加强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在基础训练上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让学生在节奏训练、音准训练、力度训练上夯实民族器乐重奏的基础,加强学生协同演奏时的乐感体验和控制能力。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在较为坚实的演奏技术基础下展开。因此,高校及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基础性的训练环节,对学生节奏的把握、音准的把控和力度的调节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与提升,为民族器乐合奏的训练与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在正式开始民族器乐重奏课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器乐演奏的节奏、音准和力度有一个专门的训练与考核,确保学生可以在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展开重奏课程的学习,循序渐进,尽量避免重奏教学中个别学生演奏不稳、不和谐的问题。不仅如此,在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教师与学生还应当就重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难点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在民族器乐重奏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所侧重。
二、应用分级分类的重奏课程训练模式
正如《中国民族器乐重奏合奏教程》一书的训练模式一样,应用分级分类训练是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有效展开的重要教学与训练模式,能够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升学生在民族器乐重奏中的演奏能力与演奏水平。一般来说,不同的重奏乐曲在难易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分级分类的方式从易到难地组成不同类型的重奏组合,适时调整演奏声部的编制,逐步丰富重奏的乐器种类,让学生在分级分类的训练中更扎实有序地掌握重奏的技巧关键点,提高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有效性。在难度较高的重奏课程训练中,教师应当明确各个阶段的训练目标,保证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有效性和重奏课程训练的发展性,引导学生对重奏的各个细节进行分解和组合,加深对和声、复调、多声部音响效果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重奏过程中更有效且精准地把握重奏的音准、节奏、力度和旋律线条交织效果,提升学生在民族器乐重奏训练和表演中的演奏能力和乐感水平,达到更加和谐、统一和精准的民族器乐重奏效果。
三、强化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综合训练
重视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协作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艺术审美意识和协作表演意识,并在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乐曲训练中.找准民族器乐重奏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提升民族器乐演奏的艺术技艺水平和艺术质感。也就是说,民族器乐重奏的学习与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的掌握上,还应当深入了解重奏乐器之间的组织配合原则、重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重奏表演的艺术色彩和重奏艺术的审美内涵,进而更加立体化地展现民族器乐重奏作品的艺术魅力。对演奏者来说,民族器乐重奏需要在技艺精湛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演奏者和聆听者内涵丰富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内在美。而这恰是演奏技艺的重复训练难以独立达到的,它需要演奏者更深入地了解民间器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进而在民族器乐演奏中更深切地与乐曲达成共鸣,体现重奏乐曲层次丰富、细腻动人的情感内涵。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中国民族器乐重奏合奏教程》一书之后,对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教学与实践展开的思考与总结。笔者认为,我国民族器乐重奏课程需要在扎实的技术与艺术基础下开展,立足学生自身的演奏技艺水平和艺术涵养,探索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民间器乐合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重奏艺术的特色与风格,综合运用器乐演奏的基础能力,增强不同民族器乐间的合作组合,进而在分类分级的、循序渐进的重奏训练中逐步提升民族器乐重奏的整体质量与水准。
(徐菲菲,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