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红, 王志琼, 常奇志, 孙慧超
(吉林大学 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2)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基地管理模式探究
周淑红, 王志琼, 常奇志, 孙慧超
(吉林大学 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2)
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能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10多年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就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确立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实施三级管理机制和人财物综合管理;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高年级带领低年级的学生的方式,建立研究互助组,创立具有学科特色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和自我主导的管理平台,使大学生创新基地高效、顺畅、有序运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创新基地; 人才培养; 管理模式; 管理体制; 自我管理; 管理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部、省和各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1]。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全国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不断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2-4]。“大学生创新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管理好这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真正发挥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职能作用,使之有序、高效和可持续运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5-7]。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高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方式以及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研究项目[8];举办各种实践技能培训和竞赛[9-10]。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11-14];为学生搭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平台。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15-16]”(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始建于2003年,最初是以参赛学生组及指导教师为单位,只是参赛前集中在实验室研究实践,大约每年5~20人。随着每年参赛人数的增加和学校的倡导和支持,创新基地现有在册学生146名,有大学生创新活动室700多m2。经过几年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创新活动室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卫生的清扫;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师的辅导机制;小型工具的使用管理;消耗材料的使用与管理;学生培训制度的建立;参加校、省和国家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开放性创新实验的管理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是难以维持创新基地高效、顺畅、有序运行。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真正使创新基地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规范的管理可以增加效率,明确的方向可以发挥潜能。创新基地自2003年成立以来,最初创新基地由教师作为负责人,带领学生以参加省和全国竞赛为前提进行零散的创新活动。由于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业余时间较少,缺少与学生的创新互动与交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实验室管理、材料使用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有效的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2014年我们申请到吉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对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期研究出具有学科特色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和自主管理平台。使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真正成为工科学生自主创新的训练平台。
2.1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创新基地是工科类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验田,是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训练平台。为使创新基地的管理适应其发展,就要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基地实施1112管理体制:1个副书记、1个中心主任、1个学生主任、2是1个部长和1个副部长。创新基地由以老师管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管理为主体,倡导一切以学生为本,建立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实施三级管理机制和人财物综合管理制度;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以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建立研究互助组;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创新基地以学生创新基地主任为核心,成立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相应的部和分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创新基地主任和各部部长由个人申请,通过自我宣讲、学生评议后,投票产生。这种体制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图1 组织机构图
2.2 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案
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的完善管理制度。依据“吉林大学实验室管理办法[2002]13号”文件,重新制定出一系列创新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管理章程”(共20条细则)、“宣传部章程”(共7章33条)、“技术团工作章程”、“大一培训计划”、“大二培训计划”、设计出“实验室使用申请表”、“实验室安全章程协议书”、“教室卫生反馈表”、创新基地2014~2015学年度例会时间表,并制定了进入实验室流程图(见图2)。为使创新基地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化,增加“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消耗材料使用制度”以及活动室的使用登记制度。各种制度全部由学生自行商讨制定,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图2 实验室使用流程图
2.3 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生活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即时信息到达和即时交流成为现代生活中的常态。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学生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学生很难找到共同的时间研讨,现代化的通讯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我们通过建立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网站平台、大学生创新基地QQ群、微群、微博等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基地实施信息化管理,使学生的交流和学习更加顺畅,学生的自我管理更加有效。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的实践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的锻炼平台。
2003年申请到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实施”研究项目(并于2005年顺利结题)。对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但在10多年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室卫生、安全、材料和设备的使用等等。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我们开始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确立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重新确立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创新基地实施有效的管理。学生主任全面负责,部长和副部长全力配合,成功制定出2015年度培训计划和举办第六届4校联办(吉林大学主办)CATLA建模大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实施学生互相指导,互作培训教师,教师只做答疑指导。对于学校大创项目、参赛项目、教改项目、开放性创新项目等实施专人负责制的目标管理。指导学生自行策划、组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学生创新基地作为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探讨与建设,规范的管理使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运行越加顺畅和高效,学生管理团队的有效管理,使创新基地成为学生自己的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创新基地的学生参加全国创新类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吉林省及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和创新实践计划项目的学生有150多人,申请到创新类项目30余项。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试运行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1]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2] 白日霞,黎树斌,刘玉斌.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0-73.
[3] 刘 允,陈小惠.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76-178.
[4] 马 建.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7-8.
[5] 刘 佳,徐竟成,黄翔峰,等.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培养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79-81.
[6] 陈 劲,梁 靓,吴 航.国外重大创新基地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6):30-36.
[7] 王晓东,赵玉茹,沈国芳.开放式学生创新基地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60-162.
[8] 潘柏松,柴国钟,秦宝荣,等.机械工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S2):40-43.
[9] 吴泽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5):18-22.
[10] 文 雯,初 静,史静寰.“985”高校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8):92-98.
[11] 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 培养大学生测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82-185.
[12] 向长城,陈世强,杨 仪,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4,37(5):51-54.
[13] 王自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7):93-94.
[14] 李舜酩,王亚彤.抓好创新基地建设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73-7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Base Management Mode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ZHOUShu-hong,WANGZhi-qiong,CHANGQi-zhi,SUNHui-chao
(National Machinery Bas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an be better promoted by the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odes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bases which are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high education. After more than 10-year operating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bases, there are still some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solutions and ways for these problems will be discussed deeply in this paper. New management modes and methods with a three-grade management mechanism are established,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n personnel and properties is implemented; the management mode which regards students as the subject of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of experiments as helpers is also adopted. The innovative point is to establish mutual-aid team on research and set up normative management rule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subject features by regarding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s primary and letting senior students guide junior students. The high-efficiency, smooth and well-organized op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bases can be ensured by providing a self-exercise and self-guided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qualified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al theorie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for China by setting up real training bases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can offer a favorable practice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base; talent cultivation; management mode; management system; self-management; management platform
2015-10-15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D14001)
周淑红(1960-),女,吉林吉林人,高级工程师,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智能机密制造、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
Tel.:18686460047,0431-85095816;E-mail:zhoush@jlu.edu.cn
TH 3
A
1006-7167(2016)08-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