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学准备】
教师:①软性小黑板3块;②课题;③遥控器。
学生:①每人一个计算器,②每人一份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
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夏天,是西瓜丰收的季节,那么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怎么列式?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式的?(单价×数量=总价)
二、主动探究,获得算法
1.学生探究0.8×3并交流算法。
0.8×3等于多少元呢?为什么?老师想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自己来研究。
请同学读一读研究提示:
想一想,0.8×3表示什么意思?
试一试,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计算出结果。
写一写,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分享,指名到前面介绍不同的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学生互动点评,点评要点:
方法(1)是根据 0.8×3表示3个0.8相加,把乘法转化成了加法;
方法(2)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
方法(3)是先算 8×3。(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写竖式时3要与8对齐?那么就引导学生想:计算时是先看成多少乘多少的)
教师提问: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吗?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
那我们仔细来研究竖式计算的方法,我们先算8×3得24,那为什么结果是2.4呢?(引导学生讲0.8是8个十分之一,乘3,得24个十分之一)
大家可以结合这里的图来体会他们的说法。
动态演示3个0.8变成24个0.1的过程:
板书:8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
看来,0.8×3真的得 2.4元,集体口答: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2.4元。
【说明:在应用已有的知识计算0.8×3的过程中,学生分别从乘法的意义、单位换算以及竖式计算的角度解决了问题,呈现出学生主动建构算法的精彩场景。而其中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以前没有学过的,因此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细究。在细究的过程中,教师注意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联结,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清晰地理清了为什么是先算8×3,而得到的是24个0.1,也就是2.4。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算法。】
2.尝试计算 2.35×3,进一步理解算理。
出示情境图2:
到了冬天,西瓜的单价发生了变化,还是买3千克,6元够吗?10元呢?
那么,到底需要多少元呢?让我们自己尝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
请一学生到前面板演。同学们完成后,请板演同学详细讲解计算过程,并互动质疑,弄清算理。
教师寻找学生的各种不同情况,展示并互动点评。
预设:(1)板演的同学讲计算过程,强调先算235×3;追问:为什么是两位小数呢?结合学生回答,板书:235个百分之一,705个百分之一。
(2)错误的。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估算思考。
(3)如出现列竖式时出现小数点对齐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先看成多少乘多少的。
个别同学订正后,集体口答:冬天买这3千克西瓜要7.05元。
【说明:在学生尝试计算前请学生先估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尝试计算”也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与思考的自由,也让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各种不同的情况,以便学生在互动点评中共同提高。而在板演的学生详细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讲到235×3得705时,教师恰当地喊出了“暂停”,让学生说一说,这时其实是算了多少乘多少?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计算的步骤;教师接着又追问:那么结果为什么是7.05呢?一个问题指向算法,一个问题落实了算理,算法与算理始终并行。】
3.比较分析,获得算法。
完成了两个问题,我们得回头来看看。比较这两题,你发现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是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2)在竖式计算时,算法上有什么相同?都是先把它们当成整数乘法算,然后点小数点;
(3)观察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又有什么猜想?
照你们的猜想,你能在这几个竖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吗?
集体校对后,指出:
我们这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正确吗?谁能说清这个“理”呢?我们还可以怎么证实呢?拿出计算器,检查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讨论: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说明:两个问题解决后的静思与比较,让学生有了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真的可行吗?教师引导学生既可以从算理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用计算器去验证,多方考虑后学生获得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在这里,不仅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也让学生经历到了数学推理的过程,亲身感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
4.初用方法,促进内化。
(1)说说下面的算式先看成多少乘多少,再说说积分别是几位小数。
(2)如果我们想知道14.8×23的积,你只要知道哪道算式的积?
148×23=3404
14.8×23=
148×2.3=
追问:为什么不同的两题,积相同。
( )×()=34.04
【说明:抽象的方法具体化时,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学生总结出算法后,及时让学生说说怎么算,怎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也促进了算法的内化。而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相关算式的积,教师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而是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先出现 14.8×23,然后让学生“按图索骥”:你只要知道哪道算式的积?而“()×()=34.04”又给了学生更开放的空间,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展开了,高潮一个连着一个。】
三、拓展延伸
3.5×42,二千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算的?
到底“算表”是怎么算这题的呢?“算表”能直接计算怎样的小数乘法么?一般的小数乘法,“算表”又是怎样解决的?我想,我已经无法阻挡大家的好奇了!那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无限的好奇走出课堂吧!
【说明:课的最后介绍了有关“清华简”的内容,而到底当时的“算表”是怎么算的?课堂上没有交待,而也正因为如此,留给了学生无限的好奇,促进学生进一步的行动,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也正好表达了“促进学生41分钟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