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翔,贾 震,庞亚洲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62)
基于景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景观改造为例
赵宇翔,贾 震*,庞亚洲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62)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较大、较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其极具蒙元个性与晋商文化的景观特质也使其在更新与改造中成为呼和浩特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衔接的一个契合点。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整体性和景观人文性作为切入点,对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引入城市整体性理论,以全面剖析场域特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营造与保护。塞上老街在更新改造中深入发掘了自身的场域特征与文化特质,充分强调了自身的整体性与人文性。有鉴于此,塞上老街不失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的宏构。
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特质;整体性;人文性;场域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具有人文特质的建筑景观遗产。它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在城市发展的时间节点和空间节点上记录了重要的人文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印记与特定的美学价值。因此,基于遗产保护与人文关怀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将会促进历史街区文化的复兴与城市文化的发展。
塞上老街历史上也称作通顺街,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西门内与大召无量寺相接,全长1170m,占地334352m2,核心保护区380m,面积79621m2,是呼和浩特市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塞上老街的北侧是尚义街,尚义街有东西两段,分别称为东尚义街、西尚义街。塞上老街与尚义街是蒙元文化与晋商文化交织共生的见证。塞上老街与尚义街作为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记录了老归绥人家与传统工商业的发展,见证了蒙元文化与晋商文化的变迁和兴衰,与其相关的建筑、构筑、装饰艺术,在我国人居环境史、建筑史乃至艺术史上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的浸润与人居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环境特色的景观风貌,它与周边环境两厢协调,互为轴辏,共同形成了多样统一的整体。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整体性这一特质从众多无序的元素中划分出来,使它的各组成要素以一种有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状态表现出来,既形成了密切交织的组合关系,又凸显出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应的地域景观特色。
文脉是物化的文化[1],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图景的定格。历史街区的范围应同时满足历史街区的三个核定标准,即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2]。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老绥远城文化遗产的核心,不但是生活与文化发展的根源,更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城市文化遗产。呼和浩特市在上位规划层面即将环塞上老街的外围地带作为历史街区保护的“空间界面”,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巷道空间的扩展,营造出富有活力的景观轴线,使蒙元文化向街区外围的功能、空间节点有机渗透,辐射归绥文化的城市内涵,使历史街区形成有机增长的发展模式与整体性的复兴。文化元素要整体性再现,防止文化元素的“断章取义”和 “碎片化”[3]。有鉴于此,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拓展,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遗存与文化核心,又构建了富有历史气息的人文景观环境,起到对历史遗存的整体性保护。
城市的空间由不同功能单元组合而成,不同的功能单元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空间格局。街道是组织景观的重要手段,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功能单元,在城市空间中组成了相应的空间网络。城市道路将完整的城市单元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块,各区块以道路为空间网络形成了完整有序的景观序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适应城市景观更新的需求才能在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地域特色不丧失的前提下延续城市的肌理。在城市景观更新的过程中,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给予充分尊重,注重文脉的延伸和特色的保留,将街区文化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能凸显历史文化街区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
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采用整体性优先的原则,在街区空间界面的处理上首先以归化城西门、通顺街西段金银铜器玩作坊、皮货作坊、基督教堂、月明楼、大召无量寺的功能区块为核心,对席勒图召至大盛魁旧址段进行网络性的文化产业的更新与改造,最后将小召崇福寺遗址、元德盛遗址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串联起来,形成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的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的改造与恢复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整体性与文化整体性的重点,而街区景观元素的协调与统一对街区景观特色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城市内部具有一定连续性、同质性、层级性的视景线、交通线和功能线所营造的城市廊道将城市各功能区块有条不紊的联系在一起,而这条具有城市廊道性质的线性城市空间即是城市轴线。城市中的轴线意即代表着中心性和方向性,具有统领的地位,轴线空间序列可以形成强烈的空间秩序性与纵深感。[4]塞上老街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线性要素地处古归化城东西轴线的起点,既是旧城的西门户,又是新旧城区功能区域的交接处。同时,该街区相对密集的环境要素、历史建筑及文化构筑物又有着特殊保存的价值。因此,基于塞上老街“明清老街”的历史定位,为了保护塞上老街文化景观的整体性,而把民居建筑、商铺建筑、佛教寺宇、道教宫观、商号和以历史街区道路为骨架的古城的空间结构与文化肌理纳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以发挥其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高起点、前瞻性地规划和修复了大召前广场及席勒图召周边历史遗迹,创造并复兴了归化古城新旧城市功能区块的轴线。(图1)
图1 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总体图
纵观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保护理念经历了从点上的文物保护到线性廊道的保护再到面上的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从自然和文化的单一保护到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过程。[5]文化遗产在时间、空间和文化要素上的协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化遗产的价值,赋予其更深刻的人文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在文化要素与景观要素的和谐与统一,诸如建筑、构筑物、景观小品和绿化所建构的空间上,它们彼此渗透,互为资借,共同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特色。同时,文化遗产景观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上,其在精神层次上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6]
建筑的造型是构成景观特色的重要元素,是维系景观协调和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构筑物、景观小品、街旁绿化很好的组织起来,共同营造街区的景观特色。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保护了具有价值的古物遗存,将佛教灵塔、寺庙山门、牌坊、瑞兽雕塑等建筑、构筑及景观小品作为介质,增强了街区的标志性和场所感,使其成为蕴涵丰富历史信息的场所,既构成了历史街区的开放空间系统,又营造出其整体舒缓的空间轮廓,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明清历史节点上通顺街的空间氛围和景观特色。(图2)
图2 街区标志性建筑
塞上老街街巷景观丰富,建筑因字号与功用的差别,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态势,营造出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老街的路面以马蹄石铺就,从色彩和肌理上都尽可能与老街的空间界面相协调,引发人们慕古追思之情。但是,基于人性化与人文关怀的角度,大量的马蹄石铺路,材质过于单一,舒适度欠佳。比例尺度的变换是人们在景观设计中很早就掌握和运用的方法。[3]老街空间尺度宜人,字号面阔与街道宽度相当,尺度紧凑,围合感极强,加之传统民俗赋予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尺度感使其俞显亲切。(图3)
图3 老街空间尺度
肌理对建筑有极大的控制力,历史街区中绝大多数的建筑是传统民居,有机生长在街区中的民居群决定了街区空间布局的肌理特征[7]。为维护塞上老街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塞上老街两侧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清末民初商号特色的外密内疏、前铺后院的典型格局。老街建筑以四脚落地式的建筑形式为主,砖木结构的商号以铺面为母题,街道两侧的铺面鳞次栉比,异彩纷呈,核心区的无量寺牌坊与延寿寺牌坊更是层层出挑,直插青冥,既丰富了街景又渲染了老街特有的气氛。但是,塞上老街核心区的月明楼尺度过大,其高度、风格与肌理所构成的空间界面均与老街主体迥异而略显突兀。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文脉以人文性为发展核心,从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来看,物质系统是其呈现的形式,对它的保护主要应从工程技术层面着手,重点在于“保存”;而价值系统是其表达的内容,对它的保护应从人文艺术层面出发,强调的是“传承”[8]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上以“场域”作为文化景观完整性的延伸与真实性的拓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性特质主要体现在其雄厚的历史渊薮与文化内涵,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在景观更新与改造中,充分协调了原有建筑形制与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对该街区原有的精华路段进行再现与拓展,充分尊重蒙元文化与晋商文化在老归化城的人文特质,运用传统业态缓和了新场所与人文期望间的矛盾,以落实市民的返祖情结与文化取向。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场域”不完全等同于“场所”,场域较之场所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其既氤氲着人文色彩又渗透着“场所精神”。塞上老街在场域特征的呈现上基于分区和分类建立起完整的景观空间序列。
①分区保护通过视域引导与游线组织强化各分散空间节点的景观特质,升华了街区主体的空间感染力。诸如,老街上隔路相望的延寿寺牌坊与无量寺牌坊皆是以视觉导向作用而呈现的动态空间,既强调了梵寺庙宇的场所特点,又联系新旧街区,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交融形成充满动态的“第四度空间”,激发了城市活力。
②分类整治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原貌保存,附属建筑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予以合理改善。再如,小召牌坊破损严重,原大盛魁遗址一片狼藉,但二者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在整个街区景观序列的整合中不可或缺。因此,对小召牌坊予以原状保护,并沿牌坊设立绿地;将大盛魁遗址重构为古香古色的大盛魁相声茶馆。这样既保护原有文物不受破坏,又营造出与老街场域相适应的景观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定格,文脉是城市文化的物化,而景观可以被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和场所内,客体现存和变迁过程的视觉展示的总和。[9]塞上老街在景观改造中虽有月明楼因尺度过大与老街不相协调而白璧微瑕,铺装也因过于单调、舒适度欠佳而差强人意,但其尽可能沿袭了老归化城的历史风貌,保留了老街的场域特征,实属难能可贵。同时,更值得赞赏的是老街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既升华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所精神,又展现了极具蒙元个性与晋商色彩的景观特质。鉴于此,塞上老街不失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的佳构。
[1]刘承华.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J].中国园林.1999,(5):17-19.
[2]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30.
[3]田大方,孙益印.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5,(6):189-190.
[4]王靖,张伶伶,戴晓旭.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J].华中建筑.2010,(7):48-50.
[5]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5):61-65.
[6]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杨鸿志.论城市肌理的延续[J].山西建筑.2010,(20):17-18.
[8]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9]范剑才.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特质分析及更新改造研究——以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9):92-94.
Landscapearchitec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in Huhehot Fort Old street re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ZHAO Yuxiang,JIA Zhen*,PANG Yazhou
Huhehot Fort Old stree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as a special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not only in domestic architecture、folk culture and its related fields have larger,more rich cultural value,and its extremely Mongolian culture with Yuan personality and Jin business cultur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lso make fort old street come to Hohhot by updat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a point of cohesion.In this paper,from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landscape integrity and humanity as a breakthrough point,to Fort Old street landscape environment for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city integrity theory is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to fully analyze the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Fort Old Street in upgrading tap into its own field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ultural traits,fully highlighted the integrity and humanity itself.Because of this,Fort Old street is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landscape promotions.
Fort Old street;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integrity;humanism;human nature places with humanities color
TU986.4
B
1002-2724(2016)06-0082-04
2016-11-03
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批准号X201514)
赵宇翔(1990-),男,河南 永城,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生,工学学位,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通讯作者:贾震(1986-),男,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其理论和园林历史与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