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016-12-20 11:44凌云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离校职业指导毕业生

凌云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高校职业指导的盲区。高校应站在“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学子负责”的高度,改变过去“重在校生,轻离校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局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创业指导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开拓就业思路,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

真正提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概念的始于2013年人社部颁布《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近两年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过去我们只强调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毕业后就业问题很大部分转移到社会和政府部门解决。笔者仅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对这项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开拓就业思路,提高就业率。

一、我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实际情况看,我校灵活就业的比例较高,说明第一次就业稳定程度不高,存在就业即失业的情况,因此离校未就业的实际比例比统计结果要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在某些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据统计,我校英语、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化学、国贸、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超过4:1,其中化学专业达到7:1,所以专业人才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这是目前学校无法改变的现实。

2、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错失就业良机。大四学生普遍有一种选择性“纠结”,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在深造、就业、创业、观望中徘徊,对自身状况不清楚,对职业前景缺乏认知,即使有一份外人看来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学生也不知道该不该抓住机会。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由辅导员承担,缺乏就业指导专职老师,由于工作精力有限,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往往只能按照学校就业处的要求组织一些与就业有关的活动,谈不上专业;二是学校就业部门为学生提供招聘、就业等信息和服务的能力有限,没有很好的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需求对接;三是未就业学生跟踪、服务工作不到位。对于已离校的未就业学生,学校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学生出了校门就业的事就不再是学校负责了,即使有学生要求就业指导,学校也会将责任推向社会,不主动开展信息跟踪、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

4、用人单位对离校未就业学生存在误解。用人单位举办校园专场招聘活动主要针对在校毕业生,毕业生一旦离校再返回学校参加招聘往往使用人单位产生疑虑,人们的惯性思维大都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在离校前找好工作,已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共识。基于这种认识,离校未就业学生一开始就被用人单位另眼相看,他们想取得对方认可,比在校毕业生难度更大。因此,如果不想办法解决用人单位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误解,他们参加校园招聘成功的可能性要比在校生要低很多。

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难点

1、高校对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职业指导的认识难以统一。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起步晚,我国高校对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与西方教育制度较为完备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可以说,2013年以前高校对就业对象的认定主要是在校学生,如果学生离校仍未就业与高校就没有太多关系,因此都有“客走主人安”的思想。2013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正式得到官方文件的承认,各高校也开始将一部分精力放在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职业指导上来。这一通知下发2年来,我校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有了较快发展,但离学生的期望和社会需要看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教师对这一群体的认识仍然不一致。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就业率能不能提高,他们贯彻通知精神的决心是比较坚定的,但到了具体负责指导的院系学工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水平就没有那么高了,毕竟毕业的学生太多,能够在学生离校前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现在在校生的就业都是大问题,更别提离校生,在他们心里对两者自然有所区别,工作热情与力度完全不一样。个别辅导员为了完成统计指标,甚至会与学生串通,以应服主管部门的就业情况调查。

2、信息沟通不畅制约了离校未就业学生职业指导的开展。学生离校后要么返回原籍地,要么外出求职,生活居无定所,通讯方式频繁更换,要想找到学生都是件难事。而要进行职业指导就必须与学生面对面坐下来进行交流,学生如果不在本地,要专门过来接受指导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大的,而校方也不可能安排那么多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我校也曾尝试举办离校未就业学生职业指导活动,有的老师在活动前光确定学生能不能来校就费尽了口舌,结果活动当天到场的学生寥寥无几,学校也是无可奈何,这样的职业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3、离校未就业学生心理状况不佳,影响职业指导效果。与已就业学生和在校毕业生比,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就业失败的挫折感、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和慢人一拍的自卑感。对于职业指导老师而言,既要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就业信心又要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与指导,对指导老师个人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而我们的指导老师虽然比学生年长,但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不见得就比学生强,遇到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有一种“狗咬刺株——无从开口”的感觉。就算工作水平较高的老师要对这类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和职业辅导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4、不良社会风气对未就业学生的职业指导有消极影响。学生离校后步入社会,过去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现实有很大落差,导致学生对在校期间形成的价值定位、职业曲向等产生质疑,实用主义、金钱至尚等不良社会风气在其就业过程中将成为决定就业方向的主导因素,而学校的职业指导在就业观的树立方面与社会上盛行的风气又有一定区别,这就导致学生思想的混乱与不确定,说白了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缺乏可信度,对学生没有约束作用,这是在校学生与离校学生在职业指导效果上的最明显区别。

三、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对离校未就业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从我国就业整体形势看,大学生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加,而作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则更大,今后一个时期离校未就业学生很可能成为就业工作的主体,因此做好此项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四年的大学时光使他们对学校有较深的感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向学校、老师寻找帮助。对于离校不久的他们学校仍然是心中坚强的后盾。作为高校领导和教师自然不能让这群学生失望,有义务、有责任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

2、整合多种资源开展立体化的职业指导。各高校是离校未就业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但既然这项工作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高校也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立体化的职业指导。一是高校要承担起职业指导牵头人的角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规划,为后期就业做好准备;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信息搜集工作及时了解离校后的活动,增强就业信心,拓展就业思路。

3、突出做好创业指导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李克强总理也提出“全民创业”的口号,这给未就业学生指明了一条前景非常广阔的道路,支持和鼓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增长点,有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潜质创业岗位需求,为他们走向社会开辟新的空间。一是要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向学生灌输创业优先的思想,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让学生看到就业的大方向,坚定其创业的信心。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设立学生创业专门服务机构,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司此项工作,出台有针对性的创业促进政策,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为每一个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服务。三是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高校可以依托经济管理院系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意识、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组织教师对当前国内外市场动向进行分析,开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专题创业培训,如国家提出“互联网+”发展战略,学校就应专门开设相应的讲座和培训,告诉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创业。四是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大力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学会积累经验,为真正走向市场做好准备。要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基地,由学校、社会、学生三方共同出资开展创业项目,学校在学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场地、技术、管理上的扶持,创业项目成熟后通过注册公司形式走向市场,实现学生在创业中就业的目的。五是建立创业服务咨询平台。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和工商、税务、人社部门人员组成创业咨询小组,对准备创业的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分析、评估和指导,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管理、资金周转、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具体服务;以手机短信和微信为平台向未就业学生发送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市场动态、创业项目等信息,还可在学校就业网上开设未就业学生服务专栏,方便学生进行交流、咨询。

4、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前面已经提到,未就业学生心理状况复杂,无论高校、政府、家庭如何帮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本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克服急躁、恐慌、自卑等负面情绪,帮助其走出就业失败的心理阴影。可通过学校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明显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科学方法释放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树立就业信心,最大限度的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做出极端行为。

【参考文献】

[1] 毛延辉, 王雪景. 高校离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浅析[J]. 才智, 2015(21):43.

[2] 李文君.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解读[J]. 教育与职业, 2013.

[3] 周建平. 试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08).

[4] 胡  敏. 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对策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16):35-38.

猜你喜欢
离校职业指导毕业生
澳大利亚:发布离校生工具包助青年就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弹性离校”应成义务教育“标配”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小学“弹性离校”值得借鉴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