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强
【摘 要】武山秧歌所折射出来的居住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待客习俗、婚姻习俗等民俗事项都自然完好地保存着武山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武山秧歌还具有娱乐民众、交际、宣传教育和祭祀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武山秧歌;民俗事项;功能;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18-02
武山秧歌内容丰富,展现了武山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初步统计现今流传的秧歌曲目大约有300首。①由于武山秧歌为流传广泛的大众民间艺术,因此,其中自然完好地保存着武山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
一、折射出的民俗事项
(一)居住习俗
武山秧歌中反映出的居住习俗既丰富又典型,为武山人民历代居住环境的真实记录。在所有秧歌曲目中反映居住习俗的大约有20首,如秧歌曲《门楼修得高》中“……进到瓦房院,院里实好看……”②;再如《走宁夏》中“……楼儿修的高,四面是瓦房檐……”这“瓦房院”、“瓦房檐”,是当地旧时的农户普遍的院落形式。
(二)服饰习俗
武山秧歌曲目中大约有12首反映了武山的服饰习俗。如《南桥担水》中“……身穿一件大红袄,八步罗裙紧系腰;扎花西裤鸳鸯带,三寸金莲露裙边……”;《十道黑》中“满壶儿酒一心在,我给你唱一个一道黑;白布汗褡儿青系腰,系不上两道一道黑……”;《献花》中“先脱下绣花鞋,在缠下白裹脚……”。这里“大红袄”、“罗裙”、“扎花西裤”、“白布汗褡”“白裹脚”等,是旧时当地非常具有特色的服饰。“清朝以前,当地人穿褐衫,直裰、布鞋、麻鞋。清代改为满族服饰,富人家的男人穿长袍马褂,戴红顶小帽;女人穿上衣下裙。穷人身着短衣,上袄(大襟右衽、个别地区左衽)、下裤(大裆);男人有包巾(黑布裹头)、缠带(白布缠腰);女人有包头、膝裤。③而秧歌表演中的人物服饰特点更是夸张、鲜明。如彩旦头戴花冠、身穿鲜艳的丝绸大花袄、丝绸长裙;妖婆用花布裹头、身穿红长衫等,都曾是武山过去各时期的服饰。
(三)饮食习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武山秧歌涉及到饮食的曲目大约有8首,如《冶调花》中“……又没柴、又没面,急得冶调花满院转……”;《野雀花》中“……散了一锅饭净疙瘩,烙了一叶馍净渣渣……”当地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当地人所说的“饭”,就是指由面粉做成的面条、面片、散饭等主食;而由“大米”做成的称“米饭”。如《拾菜》中“我老阿婆生来馋,把一缸儿酸菜都吃完……”。这里的“酸菜”指的是浆水,是武山每家必备的食品。再如《书生住店》中“……油饼加麻花,罐罐茶加冰糖……”。武山流行罐罐茶,茶罐以坩泥罐最佳。先注入水少许,放上茶叶,再注开水,放火上煨沸,斟入小茶杯,缓缓饮用,清香可口。佐以冰糖、蜂蜜或杭菊、金银花,具有保健提神作用。④
(四)待客习俗
武山人待客非常真诚,待客时茶、烟、酒是待客时必不可少的。在武山秧歌曲目中涉及待客的大约有6首,如秧歌曲《相面》中“……先生哥请在上庭房,拢火抽烟的茶搭上;先抽烟来后吃饭,吃完了先生哥再相面……”;《掌柜的缓着我们走》中“……初九、十九、二十九,多喝了掌柜的好香酒……抽罢烟来喝罢酒,掌柜的缓着我们走”。在当地,只要有客人到来就会请到上庭房就座,首先会用烟、茶来招待客人,然后再给客人准备饭菜,饭毕以后才开始喝酒。当地人喝酒还有很多讲究,一是喝酒必须要划拳,并且声音要宏亮、咬字要清楚。令官先干三杯,发号酒令,然后依次打通关(也叫过关),过关者按顺序同在座的每位划六个拳,六杯酒。二是关系不好者不在一起喝酒。三是一起划拳喝酒,一定得决一雌雄,直到有人醉倒,这才罢休。四是划拳要有礼貌,叫数要带吉利话。而且,开始划拳时一般都先互相带帽问好,如“两家好”,然后再行酒令。
(五)婚姻习俗
在武山秧歌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曲目涉及到爱情婚姻。如《粉团》中“我不当媒人没酒喝,当了媒人罗求子索……”。旧时武山家庭的婚姻主要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管青年男女双方是否互相了解,有无爱情,只要双方父母同意,有媒人作为中间人撮合,婚姻就可以确定。如《蝴蝶报喜》中“……蝴蝶报这喜来了,必然是提婚的人来了,双瓶双酒来上咱的门,亲事必然成,……预求人给姑娘通来了话,把日子看到腊月八,嫁去到他家;单等何一日转对月,才能把心歇”。在这首曲子里,就基本把当地婚俗中“问名采纳、言礼、通话”⑤等几个程序表现了出来。当地传统的婚嫁程序如下。
1.问名纳彩。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后,父母要为子女完婚。男方看中门当户对的女子后,就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如女方同意,就把庚帖(女子的出生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写好)拿到男方家。将男女双方的八字按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说法推算,谓之合婚。如合上婚,便请媒人告诉女方。
2.言礼。男方请媒人告诉女方择定某日订婚即“言礼”。女方置办酒宴,到期请家族中的长者及亲友参加,设香案、供祖先。男方家长率儿子及媒人、家族中的长辈等带若干聘金、聘礼去女方家订婚,正式商谈聘金、聘礼、衣物、首饰等。置办齐全后,请媒人送往女方家。
3.通话。男方择定迎娶吉日,备礼,请媒人通知女方。
4.迎亲。迎娶之日,由媒人、亲戚等带四色水礼、请柬、妆奁等,前往女方家迎亲。新娘戴盖头、穿赎衣,由女方亲友送往男家,称“送亲”。新娘将到,男方家门外奏乐、鸣放鞭炮以示迎接。掌灯时分“闹新房”也叫“禳房”,不分长幼皆可入新房耍嬉、取闹。
二、武山秧歌的社会功能
武山秧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自信心、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娱乐民众的功能
秧歌的第一功能,应与秧歌的起源相关。“秧歌最初是作为人们劳动时娱乐放松的一种方式,具有增进感情,交流劳动技能,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⑥有的秧歌曲目反映的是轻松诙谐的故事或场景,如《呱女婿转丈人》《秃女子》等。也有讲述民间传说的曲目,如《八仙赴会》《断桥》《杨林点将》等。春节既是我们民族传统的节日,又是农闲时节,农民们经历了一年的春播秋收,身心疲惫,需要调节休整。这些秧歌或是内容诙谐幽默或是故事性强,通过秧歌表演,使农闲时农民精神上得到休整,并且秧歌有歌有舞,老幼皆宜,适应民众对娱乐的需求。
(二)交际功能
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闹秧歌是敬神的一种手段,一个村庄和睦兴旺的象征,丰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证。事实上秧歌闹起来之后,人们通过唱秧歌互相道喜拜年、祝福问候,也起到了增进友谊的功效和交际功能。在秧歌演出场合,不同民族、年龄、性别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聚一堂、同歌共舞、耍闹嬉笑,平日的积怨消除了,难解的疙瘩解开了,一切歪风邪气荡然无存。秧歌从每年的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只要有秧歌队的村庄就会到邻近的村庄去串村表演,以示友好。
(三)宣传教育功能
武山秧歌题材涉猎很广,有关于神话传说的,如《八仙庆寿》《悟空盗扇》《三皇治世》等;有关于民间故事的,如《王祥卧冰》《董永招亲》《平贵还窑》等;有关于历史故事的,如《昭君和番》《赤壁败兵》等,还有许多关于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如《十不该》《书房相会》《张连戒赌》等。这些曲目对于唱者听者都是一种传播与吸取知识的过程。有许多曲目反映人们尊老爱幼,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幸福婚姻的美好愿望,如《状元夸官》《渔樵跟读》《士劝郎》《串毡》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先民走出愚昧,走向文明的进程。同时,秧歌具有维系个体与群体的平衡关系,提倡家庭观念,营造亲善和谐社会氛围的重要作用,培养人们善良、正直、刚勇无畏的人格风尚。
(四)祭祀功能
历史上,武山秧歌在演出的同时,也有禳灾避祸,祈求丰年,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的祭祀功能。据武山秧歌老榜序中称,秧歌“古礼所以逐疫者,故普天同庆,愚民皆以此为俗。当次新春佳节,伯叔唱和,手舞足蹈者,以达神恩也。”⑦敬神﹑祭祀﹑祈福,求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平安祥瑞,是武山秧歌社事活动的主要目的。从正月初九天爷圣诞前夜开始,在村里公用房设坛请神,庄严地用农户家量粮食的大斗盛满五谷,斗内集插谶上“天爷”、“庄神”和各路神仙之名的牌位,由秧歌老人和会长等人焚香、点蜡、跪拜,迎请祭祀,并献上贡品。初九夜第一场秧歌都以《拜五方》《十柱香》《福禄寿》《绣八仙》等秧歌娱神,以答谢神灵护佑赐福之恩,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喜庆丰收,结谊连环的愿望。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武山人民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秧歌艺术,并且口授心记,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看重的今天,它长远的历史、古老的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会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它将紧随时代的脉搏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迎来我国民间文艺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春天。
注释:
①该数据来源于:包永庄,张耀德.武山民歌选[M].兰州:兰州中正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03.
陈卓定.远古流韵·武山秧歌[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李益裕.天水歌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M],2005.
②本文中所引秧歌曲目均引自:包永庄,张耀德.武山民歌选[M].兰州:兰州中正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03.
陈卓定.远古流韵·武山秧歌[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③④⑤武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山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603-604+606.
⑥王换成.武山民俗文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83.
⑦陈卓定.远古流韵·武山秧歌[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