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岚
正式音乐与非正式音乐的结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音乐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建立起合作和创作的习惯,将音乐的要素内化成简单易学的内容,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音乐能力进行分层表现,增加了他们的参与度,增强了课堂的时效性。
非正式音乐,主要源于我们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进行再创造,它往往没有正式的乐谱记载,用一些自己看得懂的符号进行标记。学生在音乐者的带领下以游戏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感受音乐。
正式音乐是指学习一种乐器及演唱,由大师与学徒的模式构建,学习内容有正式乐谱的记载。我们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用的就是正式音乐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较有局限性,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材中一首歌曲的演唱、旋律的记忆,更要将教材上的内容作为接入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将正式与非正式音乐结合起来。“非正式”音乐教育氛围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一种拥有感,他们是音乐的主人。在“非正式”的音乐教育氛围里让孩子接受“正式”的音乐方面的演唱技巧、作曲及演奏等。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树立自信,让音乐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一、正式与非正式音乐的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笔者从低年级开始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首先会将学生按照声部排座,这样学生对声部的分布一目了然,例如:
声部座位安排:让学生了解乐队与合唱队的排列
第 一 声 部 高 音 区
第 二 声 部 中 音 区
第 三 声 部 低 音 区
使用打击乐器时,低年级学生往往会因为好奇而发出响声,我会培养他们尊重乐器的意识跟他们玩静音游戏:乐器从每个人手上传递,不能发出声音。然后每节课都会用打击乐器玩节奏,例如:
第一声部:XX XX| XX XX ‖shi
第二声部: O X | O X ‖che
第三声部: X O | XX O ‖dong
通常我会先示范拍手,让全班学生加入,将三个声部的节奏分别教会,然后根据声部座位的编排进行节奏分工,并且用嘴巴代替,解放双手,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嘴也能发出不同质感的音色,非常有趣。我还会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人、事、物等代替节奏进行表现,学生对这样的训练乐此不疲,并且非常投入。
二、正式与非正式的音乐的结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是所有人的音乐,同一首歌曲、作品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有时候往往难以用语言去表达,我们要多听多思考音乐的情感、要素,要带着对音乐的尊重和想象去大胆的猜测,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其他人去评价,从而对作品的认识进行深化和升华,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从而表现作品。然后由教师给出对作品较为准确的分析。
以《狮王进行曲》为例,乐曲中的主题旋律反复出现,但是由几种不同的音色去演奏,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刚开始引子部分节奏比较有规律也很有气势,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呼、拍手、呐喊的声音,在欢迎狮王出场;紧接着主题旋律用弦乐演奏,给人感觉比较威武雄壮;跟着出现的钢琴半音阶,好像是大狮子在嚎叫;接着钢琴再次描绘主题旋律,那就可能是小狮子出来了,弦乐组进行半音阶演奏,狮王在为小狮子壮胆;最后是很多狮子一起出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很拥戴他们。这些想象就是非正式音乐,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我们将作品用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等方式表现出来,就是正式与非正式音乐的有效结合。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欣赏方面的内容,因为其抽象性特点,有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聆听乐曲的旋律,但是对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结构并没有太多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思路,沿着它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合理地贯穿到音乐当中,对于学生聆听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正式与非正式音乐的结合让学生建立起合作关系与创作的习惯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限,要想更加完整地表现音乐,需要他们之间的合作。用非正式的方法把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自己的音乐能力分工合作,从而对音乐进行创作。
1. 示范创编过程
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
主题部分是命运的敲门声,不是旋律而是节奏。这部作品的发展是由节奏主题→变化:旋律主题→高潮:旋律主题+节奏主题组成。教师参与到创作当中,我们可以用小木琴敲击节奏,代替节奏主题,旋律主题可以用键盘去弹奏,只须要创编2~4句相同、简单、朗朗上口的即可,高潮部分仍然是用键盘演奏主题旋律,同时小木琴、沙锤、彭玲、康佳鼓等乐器一起营造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创编完之后的评价非常重要,能让我们的二度创作有所提高,对于创作本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评价的重点在于注重创作的想法和点子是否与音乐的情感或者内涵匹配,配器是否好听,音色质感是否清晰,在音乐结构上是否合理等。
2. 音乐创编
在创编音乐时,有的学生比较有想法,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他就可以作为小组的灵魂人物,也就是指挥。还有一些学生学过乐器,那么他们的节奏感比较强,表现音乐的能力比较卓越,可以担当比较难的节奏表演,而个别学生乐感较差,音乐能力比较弱,可以让他们负责一些比较规整的节奏或者比较散的音效,为音乐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初次尝试创作,我们可以找一些较为简单的歌曲进行创编,以创编歌曲《夏日的雷雨》为例,这首歌曲是学生以前就学过的,为了让学生全部融入到歌曲的表演中,笔者在课堂上预留让学生二度加工作品的环节,其中6个人一组,可以用乐器、身体等去更加丰富地表现音乐。经过讨论,大多数组都用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并且选用了不同的节奏型。有两个组想到用人声去代替打击乐器,一个组用沙锤和彭玲营造出夏日的早晨,雷雨即将来临之前狂风暴雨的感觉,将作品表现得非常完整。
学生展示完毕,各个组之间进行互评,有的组节奏型不太合适,不够活泼,有的组节奏的声部质感不明显,有的组鼓用的很好,拍点准确,有的组在前奏部分也加入了打击乐器,烘托电闪雷鸣的气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表演都是非正式的,用身体、人声、乐器、身边的物品来创造节奏,为歌曲伴奏。但作为一个乐队来说,需要有乐谱,我将其中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拿出来以乐谱的形式呈现,将节奏谱进行归纳,全班分声部进行展示,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正式与非正式音乐的结合将音乐的要素内化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中教师比较难掌控的内容,有一些乐曲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用非正式音乐形式将难点简单化是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真正做到在玩中学,乐中学,并且不知不觉地将教学目标完成。 以乐曲《十一月·雪橇》第二乐段为例。(图略)
这一段节奏比较快,而且大多是十六分音符,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我首先给学生选择题:这一段路程是平坦的还是崎岖不平的?学生回答:感觉是崎岖的山路。我再问:你从哪里感觉到是这样的?学生回答:音乐中总是停顿,有休止符,还有旋律一上一下感觉很颠簸。接下来我请学生模仿一下颠簸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怎样的?请他们跟着音乐,将有颠簸的地方用身体表现出来,感受音乐的特点。我又问,这一段山路中还有很多紧急的滑坡,你找到了吗?学生发现所有十六分音符都是表现小滑坡,并且滑坡和颠簸的旋律都靠在一起。我请学生用手势表现滑坡,学生展示得非常准确。接着我又问,雪橇上系着铃铛,奔跑的时候叮叮当当很好听,给你一个串铃,请你边用身体表现音乐,边加上串铃。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设计。学生纷纷加入自己的思考:颠簸的时候串铃声音最清晰,滑坡的时候声音零零散散的……最后我让学生边哼唱音乐边用身体和打击乐器表现出来,效果非常好。以非正式的音乐形式作为基底,将音乐要素内化,最终呈现出正式的音乐作品。
正式与非正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游戏的乐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建立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创新的习惯,将音乐要素内化,从而呈现完整的音乐作品,让所有学生都能融入到音乐中,参与音乐的表演和创造,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音乐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课堂的时效性,为目前中学生音乐课堂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