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二玲 杨从燕 赵梅君 王 琴 周 英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编制与效果评价*
姚二玲 杨从燕 赵梅君 王 琴 周 英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安徽 蚌埠 233000)
目的 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行鼻内窥镜术治疗的CR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在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和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总满意率(95.0%)均高于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编制临床护理路径可保证围手术期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有助于改善CRS患者预后,推荐临床应用。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病症,病变以鼻腔上部变化为主,临床表现为鼻塞、脓涕、头痛头胀、嗅觉障碍等,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严重者还会加重呼吸道感染症状[1]。临床治疗CRS的方法分为药物和手术两种,其中鼻内窥镜术为常规术式,由于鼻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手术难度较大,为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和改善患者预后,治疗期间有必要加强临床护理干预。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C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耳鼻喉科收治CRS患者80例,均接受鼻内窥镜术治疗,术前经常规检查并确诊,对于存在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语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身体耐受性较差患者予以排除,本次研究患者知情同意。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33.6±4.9)岁,平均病程为(6.5±2.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和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33.7±4.8)岁,平均病程为(6.5±2.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和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和治疗方法)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流程为:①编制护理路径表。全面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对其病情进行评估,编制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提高围术期护理质量为目标,明确围术期各阶段护理内容及每日护理路径,并根据护理过程实际变异情况及患者反馈意见,对护理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②落实护理路径内容。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和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知识、手术治疗的优越性、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协助完成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严格执行护理流程,按照既定路径进行;术中严密监测血压、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术后结合患者文化程度、个性特点以及护理需求,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术后当日,讲解鼻部填塞物的必要性,嘱患者少说话、少咀嚼,定时检查鼻腔及口腔内是否出现出血等情况,术后第2 d可取出鼻腔内填塞物,每6 h冲洗窦腔1次,同时清理脓性分泌物,积极预防并发症,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出院当日再行健康宣教,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做出指导,告知患者复诊时间,坚持鼻内镜下换药随访。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质量,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情绪角色功能共4项内容[2]。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护理总满意率。
2.1 定量分析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疾病知识掌握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及评分指标比较
2.2 定性分析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χ2=5.63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n(%)]
鼻内镜技术在临床上持续推广,为耳鼻喉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相关术式现已成为治疗CRS的首选方法,在鼻内镜指引下可彻底清除鼻腔内病变,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且微创优势明显[3]。鼻内窥镜术毕竟属于介入治疗,患者对该术式缺乏了解,首次采用对其生理和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加强围术期护理管理。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时间为轴线,通过对护理流程优化、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保证临床护理的有序性和系统化,将该护理模式应用到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对相关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整体水平、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同时临床路径也是个性化服务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基于临床护理路径和鼻内窥镜术的特点,在围手术期编制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4-5]。
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学领域,尤其是围术期的研究报道较多,季艳等[6]对146例CRS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应用临床路径进行院内和院外健康教育的患者,对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自制并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本组研究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验组40例患者,住院时间、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5±0.6)d、(92.5±6.2)分、(85.8±5.5)分,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0例患者,住院时间、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1±0.5)d、(75.2±5.8)分、(76.5±5.3)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疾病认识水平和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对照结果为95.0%vs82.5%,可见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利于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更能够赢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护患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结合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实际情况,自行编制临床护理路径,规范护理流程及各项护理内容,对CRS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配合度均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1] 陈小丽,肖彩群,李晴华,等.鼻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10(1):139-140.
[2] 闫金艳.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2):79-81.
[3] 李晓彦.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CRS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前沿,2012,10(2):94-95.
[4]BegleyCecily,ElliottNaomi,LalorJoan.Differencesbetweenclinicalspecialistandadvancedpractitionerclinicalpractice,leadership,andresearchroles,responsibilities,andperceivedoutcomes(theSCAPEstudy).[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12,102.
[5] 陈映,陈芬.护理干预对鼻内窥镜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16(8):335-336.
[6] 季艳,刘琼玲,滕蓬霞,等.健康教育路径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8):24-26.
姚二玲(1982—),女,大专,护师,主要从事耳鼻喉科工作。
R765
B
1004-7115(2016)11-1298-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1.035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