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

2016-12-20 06:53卞莉方群周净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卞莉,方群,周净

(合肥学院经济系,合肥230601)

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

卞莉,方群,周净

(合肥学院经济系,合肥230601)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以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试点,总结了以专业为导向、以教学内容重构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基点构建应用型课程的实践经验。针对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回归专业导向、试点自主招生、建立协同机制的具体推动策略。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专业导向;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完成从“规律”到“方案”的转化。目前,高级应用型人才缺乏依然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掣肘因素。通过有效措施构建以“精”和“管用”为原则的应用型课程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1 传统课程的不足

1.1 导向偏差

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知识的生产从单科性、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方式转向跨学科性、以问题取向和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方式,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构成应该以专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学科为导向。[1]虽然这个问题很早就提出过,但毕竟课程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学科化倾向犹存也在所难免。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横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大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通常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也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组成[2],如图1所示。

图1 学科型课程体系

学科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尤为严重,不仅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部分存在交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各自组成成分之间也存在交叉。例如,支付结算环节既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重要内容,又与国际金融货币流通密不可分;关税措施既是国际贸易政策中的重要制度,又涉及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合同履行环节和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关税保护学说。不同时点、不同环节的交叉重复,不仅没能加深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反而造成“炒冷饭”的反感。

1.2 内容泛化

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过程中,已有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尚不成熟。例如: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了分专业教学的思想,针对文理科不同专业有取舍、有重点地安排教学活动。[3]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成高低班,基于能力差别有区别地安排高低班的教学活动。[4]然而,这些有益的尝试仍未突破原有的学科范畴,都是在原有学科范畴上的改良,没有真正的实现以专业为导向来构建应用型课程的设想,还不是真正的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其课程建设思路仍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内容取舍,没有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重构,实质上与学科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类似,出现的问题也趋同。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上,仍过分偏向于“宽基础”,主张理论知识不仅要有足够的深度,而且要有足够的广度。因此,在普及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要大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教学内容组织与应用能力培养关联性不足。仍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众多,包括但又不局限于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例如:物流专业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运输环节,经济学专业熟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专业熟悉管理国际贸易的国内政策。不同专业就业岗位群对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的职业需求也不同,例如:对同一知识点外贸报价,物流专业的职业需求要求其掌握对外报价技巧和成本控制,会计专业的职业需求则要求其掌握对外报价成本核算。学科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忽视与目标专业建立职业一致性和专业一致性,不能充分发挥对目标专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服务作用,教学对象难免会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

1.3 模式僵化

以学科体系为课程设计的基础,自然也确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程教材为依据,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从理论上虽然具备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条件,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教学仍以师生互动为主,缺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体验式教学环节,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低。教学活动仍以课程教材为依据,教材对教学活动的所有知识点都有详尽讲解与描述,课堂教学沦为对教材内容的再阐述,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差。教学活动往往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比如,“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的国际贸易部分就天然地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三大块,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知识输出”中则造成理论与实践的隔离,不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建立以专业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就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真正的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应当以专业为导向来构建。首先,深入调研目标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构建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单元,使得课程教学单元有良好的专业适应性;其次,深入调研各目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培养规格与要求以及专业能力与能力要素,确定课程各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及难易程度,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有良好的专业适应性;最后,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对教学重心、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与专业应用能力相协调的全面创新,使得课程教学活动有良好的专业综合性。以专业为导向建立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地做到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基础课程管用、专业课程实用,最终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

2.1 以专业(非学科)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要培养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无须过分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才是重点。[5]因此,应用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构建,应当突出以专业为导向,强调以技术体系为逻辑,实现从“知识输入导向”向“知识输出导向”的转变[6]。“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模块要求基于不同目标专业的特点,创新教学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增强专业契合度,为核心模块提供专业基础支撑服务。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同步一体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体现理论实践合二为一和综合化。

通过对专业就业方向和主要就业岗位的调研,与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对应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能力需求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领域。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设置与国际贸易实务流程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环节为主线来构建教学单元,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教学单元相关的知识点以技术逻辑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知识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知识需求状况

2.2 以教学内容重构为核心

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来建立课程体系,奠定了教学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当庞杂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冲突时,往往由教学组织者对学科内容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不外乎学科与教育层次的关联度、学科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有时甚至是依据组织者自身的兴趣。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效果的最终决定因素,课程体系建设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导致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又伤害了难得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因此,“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来重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目标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确定目标专业的技术逻辑并依此为基础组织课程各个独立教学单元;通过分析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应用型课程的各个独立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及其难易程度。

通过深入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专业职业能力的调研结果,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交汇的应用能力多集中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环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能服务于国际贸易实务“够用”即可。因此,“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体系以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为主线设置,以实务操作的主要流程为独立教学单元,在实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知识。(专业型教育体系见图2)

2.3 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基点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限制讲授方法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有意识、有目的地压缩课堂讲授的教学时间,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内容等需要讲授外,其他内容尽量通过各种体验与互动教学的创新形式来完成。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很容易导致权威者的暗示,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因此,在互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生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按自身的技术逻辑建立自主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小组讨论的常态化。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5人一组自由组合,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导向,交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讨论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以教学游戏来组织“战略性贸易理论”部分活动,学生通过分组参与依据博弈基础模型设计的游戏并盘点游戏结果,体会战略性贸易理论中博弈论思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避免了在战略判断时受到教师既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第二,以综合性为原则。“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将不再区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政策的教学内容全部穿插到以目标专业的技术逻辑设置的教学单元中,每个教学单元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故而,教学活动也相应地调整为每30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每次3个教学时段,总计1小时30分钟,每个教学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理论讲授、认知体验、实务操作、小组讨论、教学游戏等)。

第三,不局限于教材。“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逐步取消使用课程教材的传统模式,只提供教学大纲与知识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料。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性以及理念推广的滞后性,目前教学处于从简略教材(整体框架完整,能覆盖基本教学内容,但内容简要,不详尽讲解与描述)到无课程教材的过度时期。实际教学中,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但较好地克服了教师课堂照本宣科的弊端,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所学知识点,课后复习所学知识点并完成课程笔记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图2 专业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思考

3.1 导向易于混淆,亟待专业回归

课程建设初期,基于对学科导向偏差的清醒认识,确立了“以专业为导向,以技术体系为逻辑”的课程建设原则,但该原则不断受到职业技术学院“以能力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模式的干扰。能力导向也好、职业导向也罢,最终导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与物流不直接相关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均被认定为可有可无的通识类课程,设置和取消都很随意,课程建设迟迟无法进入实质阶段。课程建设中期,以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为主线,以实务操作的主要流程为独立教学单元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构,但该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受到研究性本科院校“以学科为导向”的困惑。专业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虽然“精”且“管用”,但很难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课程建设常常陷入尴尬境地。课程建设后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各类教学模式创新也时常受到“以学科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导向”教学理念的挑战。学科导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深刻,能力导向认为课堂教学没有实验实训模式实用,课程建设推进阻力重重。

其实,高等院校培养人分为“原理→规律→方案→产品”四个阶段,不同类型的院校承担的人才培养职能是存在差异的。研究型本科院校以学科为导向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完成从“规律”到“原理”的转化;职业技术学院以能力为导向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成从“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专业为导向旨在培养设计应用型人才,完成从“规律”到“方案”的转化。就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用人单位看中的是综合素质,相关或相近专业均可从事同一岗位,研究和实操要求不突出,但就业5年后的岗位迁移,受专业限制明显。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重构必须回归专业导向,让专业成为学科与能力转换的桥梁。

3.2 难于路径依赖,试点自主招生

教学模式转变决定着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成败。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好的教学内容也得不到充分展示,有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没有合适的人,也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初中、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熏陶,使得学生对讲授式教学产生了依赖心理。教师像演员一样“表演式”讲课,学生像观众一样“土豆式”听课,已经成了习惯。而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刚开始试点时,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参与教学活动,消极怠工。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中沉默、小组讨论无话可说、小组展示念稿子等现象不间断出现,教学效果不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自觉性不高,不能认真完成课程自主学习和实践、实训任务。学生从内心积极支持课程建设,而在行动上消极抵抗课程任务,极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课程建设加重了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由此可见,路径依赖虽然是个习惯问题,想用大学4年的时间去改变以往12年积累的习惯,步履艰难。

教育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人”是教育的根本,没有适合的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完成,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也无法实现。提到“人”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似乎呼之欲出,其实学生遴选才是问题的关键。高考制度改革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制度,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只有认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才能支持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最终获得成功。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并重,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规律”转化成“方案”。

3.3 惑于评价标准,期盼协同机制

提升教育教学评价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动力来源。现行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针对应用型课程的评价机制,应用型课程建设“叫座不叫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因此学生评教指标多侧重于考核教师教学基本功,而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很多有益做法都是弱化教师的讲授环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表演秀”导致与基本功相联系的评价指标评分极低,甚至是不合格,直接影响评教分值。例如,课程有无教材是学生评教中的重要指标,应用型课程建设则要求逐步实现无教材,导致评教分值明显低于课程改革前。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是重课堂讲授轻课堂组织,教学活动组织的再好,课堂讲授时间短也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评教分值。课堂效果再好,学生评教分值下降必然影响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与考核中,学生评教分值还与教师晋升与考核挂钩,课程改革后教学难度加大而评教分值降低,课程建设效果也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应用型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教学本身的变革,没有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各环节配合与支持,课程建设就难以为继。应用型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点火者”而非“传道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学评价指标应该考查教师对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而非“表演”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应该是构建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以此促进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评教分值履行保密程序不得与教师的晋升与考核挂钩,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给有教学改进意愿的教师提供资源支持与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领域也要克服传统的“管理主义”倾向,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各环节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目的是促进教学改进而不是审查教师。

4 结语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既有助于中观层面建立与专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匹配的课程群,也有助于宏观层面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不断修正,甚至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思维,应该通过扎实地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各方面向“以专业为导向”逼近。在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改课程虽然评教分数不高,但评教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且收到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也明显增多,相信通过充分的教学总结,一定能够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1]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65-67.

[2]杨青龙.国际贸易学科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1):53-56.

[3]张霞,陈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29-30.

[4]陈琳霞,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1-153.

[5]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6]林露,贺迎春.合肥学院:“八个转变”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EB/OL].[2016-03-02].http://edu.people.com.cn/n/2015/1127/c1053-27865572.html.

[责任编辑:李德才]

O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Major-directe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IAN Li,FANG Qun,ZHOU Jing
(Department of Economy,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im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major-direc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with teaching contents re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and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as the basi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specific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of major direction,independent recruitment and the major-directed cooperative mechanism.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major-directed;teaching reform;course construction

G642.3

A

2096-2371(2016)05-0134-06

2016-04-21

2016-08-26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200)、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05、2012jyxm03)资助。

卞莉(197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方群(1967—),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周净(1972—),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