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

2016-12-20 01:24:42盛洁倪艳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凝聚力均值

盛洁倪艳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学分制下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

盛洁倪艳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班级要朝着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进步,需要无形的班级凝聚力做保障。文章对高校不同专业、年级的班级做深度细化的凝聚力调研,制定科学的凝聚力量化指标。调查表明,安徽省内高校班级的整体凝聚力较强,其辅导员工作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班级凝聚力高低。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需由内而外共同努力,完善班级内部管理评价机制,用发展性评价激励每位班级成员,提升凝聚力助力班级发展。

学分制;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提升路径

一、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学分制覆盖到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办学水平的各级各类高校,对班级管理产生巨大挑战。传统意义的班级有固定地点时间上课,便于管理。学分制推行选课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班级无固定上课地点和统一时段,完全打破以往固定管理套路思维,班级的分散流动导致固定的物质载体荡然无存,如何提升凝聚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班级作为特定群体,由特定条件下的群体成员构成,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逆性[1]。从哲学视角而言,任何班级群体均视为整体,谈及整体离不开局部概念,班级成员属局部的构成要素,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构成整体。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班级又是特定的集体,我们常说的班集体正是蕴含了此层涵义。集体离不开个人,个人构成集体。正因班集体是由特定班级成员构成,整体和个人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潜移默化的构成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力量来源。

目前研究班级凝聚力的专家、学者们主要探究学分制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实行后的具体适应情况及影响;研究班级目标确立和班级目标的引导作用;注重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互补、优化、排列组合后产生的最优效应;重视班级制度设立、班委班子培养考核,但缺少针对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实证研究。此次调研选取安徽省内文理科综合发展的省属重点院校,该校近年来专业调整后建立医学院。全面调查高校文科、理工科和医科班级凝聚力水平情况及影响力因素。

二、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1.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包含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共480余人。每年级随机抽取三个班级,每班人数约40人。2011、2012、2014级本科生配专职辅导员,2013级本科生配兼职辅导员,2014级新生班中,抽取一个文科班,一个理工科班和一个医科班。

2.研究方法

综合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目前高校班级凝聚力情况量化分析,探讨作为班级和班级成员个体这两大因素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据访谈需要,随机抽取学生,班干,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结合教育评价专家意见,凝练出班级凝聚力的测量评价指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值,制定高校班级凝聚力均值界定范围表,见表一。统计出各班凝聚力现状,见表二。

表1 高校班级凝聚力均值界定范围

我们分析表二中的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量化值可知:首先,高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各班凝聚力高低各异,毕业班凝聚力下降明显,大一新生班级凝聚力强。2011级毕业班凝聚力的整体情况数值为3.34,大二2012级凝聚力的整体现状数值为3.77,大三2013级凝聚力的整体现状数值为3.15,大一新生2014级文科班凝聚力的整体现状数值为3.85,大一理工科班级为3.75,大一医科班级为3.94,均值为3.83。大于界定均值3.5。且差异显著,故班级凝聚力与年级相关。大一新生班级凝聚力强,毕业班凝聚力下降趋势明显。表二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虽然医学院是刚成立不久的新院系,2014级不同专业新生能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融入大学校园和班级集体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进一步了解接触班级同学,加上辅导员、班主任,师兄师姐帮助关心,高年级学生党员对接每个新生宿舍,新生满意度高,从表二的新生班凝聚力评价要素的平均指数值3.80可知,远高于凝聚力的界定均值3.5,因此,新生班的凝聚力处于高水平。

其次,目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整体水平较高。2011级大四凝聚力评价要素平均指数为3.36,2012级大三凝聚力评价要素平均指数为3.83,2013级大二凝聚力评价要素平均指数为2.73,2014级大一凝聚力评价要素平均指数为3.80。从大一到大四,该数值的整体均值为3.43,趋近于凝聚力界定均值3.5,体现出较高的凝聚力水平。再从构成班级凝聚力的平均引力指数情况指标来看,2014级大一新生该项平均数值为3.85,远高于凝聚力界定均值3.5,凝聚力高。2013级大二班该项平均数值为3.30,处于凝聚力均值范围表中的一般均值范畴之间,2012级大三班级该数值为3.75,也高于界定均值3.5,凝聚力强,2011级毕业班该项平均数值为3.34,介于凝聚力一般均值范畴之间。通过比较分析可知,不同专业大一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平均指数值最高,为3.85,四个不同专业年级该项指标平均指数值为3.56,依旧大于凝聚力的界定均值3.5。

表2 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

我们再从班级凝聚力整体情况指标数值来看,该指标包含了上文分析的凝聚力平均指数和凝聚力评价要素平均指数,2011级大四班级凝聚力整体情况指标数值为3.34,大三2012级该项数值为3.77,大二2013级该项数值为3.15,大一2014级该项的平均值为3.83,并且,四个不同年级专业的班级凝聚力整体情况指标平均数值为3.52,且均高于凝聚力均值范围表中的界定均值3.5。

最后,班级核心领袖辅导员和主要班委工作投入力度会直接影响凝聚力的高低。表二的凝聚力评价要素中关键核心人物,2011级大四该项数值为2.96,该班配备专职辅导员。2012级大三班该项数值为3.30,该班配备专职辅导员,2013级大二班该项数值为2.47,数值最低,该班配备兼职辅导员,2014级大一新生配备专职辅导员,该项数值平均值为3.95,是被调查专业年级的最高值。比较分析表二中凝聚力评价要素中的辅导员因素可知,2013级兼职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投入程度数值为2.73,2014级、2012级、2011级专职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投入度数值依次为3.43、3.51、3.29,均高于兼职辅导员工作力度。兼职辅导员群体的出现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扩招,师生比例严重不足,为缓解辅导员缺乏的状况,部分高校临时聘用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任本科生辅导员或班主任[2]。为了详细了解此现象,我们继续随机抽取该兼职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班委代表;抽取专职辅导员所带班级的部分学生代表进行集体座谈,经详细座谈后,我们再比较分析可知,兼职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不密切,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宿舍、上课教室很少见到兼职辅导员的身影,班级大部分学生两年来没有和兼职辅导员谈心沟通,对辅导员陌生,学生认为兼职辅导员平日除学生工作外,还需要承担自己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去办公室时,兼职辅导员不是给学生上课就是去安排学生实验,或者去外出处理自己原先行政岗位的事宜,学生管理工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故班级凝聚力水平不高。而专职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认为,学生及时可以在宿舍或教室见到辅导员,辅导员经常给学生开班会,学生谈心谈话常态化,及时把握所带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打成一片,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班级工作公开、透明、公正,久而久之凝聚人心,无形中提升班级凝聚力。

三、提升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有效路径

首先,塑造特色班级文化,打造优良班风和学风。有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班风和学风。班风优良的集体班级文化和谐健康,班级学生积极进取。班级文化凝聚班级成员的集体智慧,对外彰显出独特班级特色,如特色班歌、班徽,班徽可悬挂于墙面或制成徽章给班级每位成员佩戴,班训和班约的制订,属制度文化范畴。教室设置宣传版块,对内和对外展现同学们为班级争得荣誉和为班级做的贡献,这些均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班级文化充分感染学生,使班级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加强辅导员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完善队伍建设;注重班级两委学生骨干带头作用的发挥及班级成员对班委班子的认可与支持[3]。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管理培训及工作考评机制,用发展性评价激励辅导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班级两委干部是优秀学生代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班干自身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带好班级,正确平衡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间的关系,做好班级两委干部队伍考核激励任务,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为实现梦想和班级总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最后,班级是学生温暖的家,班级凝聚力归根结底要靠各位班级成员共同努力。为了实现班级目标而奋斗拼搏,贡献力量,共同度过大学四年美好生活,留下一段值得回味的往事时光。班级为广大成员提供展示自我水平的舞台,每位班级成员应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主动关心集体,提升班级整体凝聚力水平。

[1]李小霞.注重人文关怀提升高校班级凝聚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7):57.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2-93.

[3]任建明.清华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7.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 Current Cohesion Investigation and Promoting Path

Sheng Jie,Ni Ya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The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rogressed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harmony,health and orderly,which requires the invisible class cohesion as protection.This passage carries out profound and detailed researches and studies in allusion on different majors,grades and classes as to establishing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cientific cohesion.The researches and studies indicate that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re in possession of the strong and whole cohesion.The degree of counselors’job involvement impacts the level of class cohesion directly.Under the credit system,the students who are as manag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make efforts from inner to outer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class of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to encourage each member of the class with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and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

credit system;the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hesion;the pathway of improvement

G647

A

1672-0547(2016)01-0123-03

2015-10-07

2015年度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学分制下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YQ23)

盛洁(1984-),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分制凝聚力均值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42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18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学术论坛(2018年6期)2018-03-25 02:21:02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