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瑄,林 耕,兰 旭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天津鞍山道地区里巷空间形态探析
魏 瑄,林 耕,兰 旭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以天津鞍山道地区为例,对其院落进行分类归纳;梳理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特征和院落空间组合关系及形态;并采用梯度分析、图底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内的院落空间形态肌理系统进行总结,以期对天津鞍山道地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基础.
天津鞍山道;历史街区;里巷;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天津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历史街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街区历史元素不断流失,历史文脉被逐渐割断.另外,建筑的大量拆除,使得城市肌理变得混乱.然而鞍山道地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并未受到城市建设的太大影响,该地区范围内东临海河,东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与天津法租界相连,南抵墙子河(现南京路),西至南门外大街,北起东南角闸口沿旭街(今和平路)两侧到福岛街(现多伦道)折向西[1]是天津原日租界.其肌理整体保存比较完整,保留着原日租界风貌的街区格局也为数不少.该街区产生的规整紧凑的肌理特征,是城市发展的记忆.
1.1 密度梯度
密度是一个必须用建筑覆盖率、绿化率、道路比例等参数来完善和丰富其内涵的基准标记.就建筑和住宅密度而言,可以确定街区密度,评估建筑多样性[2].本文密度梯度指密度与不同类型院落肌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城市街区的街廓划分和院落形态的比较分析展开研究,利用密度指标和这些参数的变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里巷形态,确定不同密度梯度区间的肌理特征[3].
1.2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形式的构成特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各个要素(如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等)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外部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及其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等所组成的空间系统,是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功能与结构、空间发展现律、规划管理以及城市的历史发展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4].
本文将重点分析天津鞍山道地区里巷肌理中容积率、建筑层数和密度之间的联系以及类型的构建.讨论在相同容积率条件下,不同建筑形态以及不同建筑组合与所产生的不同建筑高度和建筑覆盖率的街巷肌理;在容积率相同的前提下,建筑形态和空间的不同叠加产生相同的建筑形态组合,以及呈现不同的密度状况和里巷空间形态特征[5].
街区中最多最常见的空间是街巷-院落体系空间组织形式,其体现出了传统街区的场所精神的特征要素[6].它是构成街区的基本构架.提取街巷—院落体系作为这一层级的基型,是构成街区风貌特色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该地区地形图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的界定与统计发现:截至2012年底,该地块内大小院落共计 267处,形态各异.大体来看,实体空间院落分为里弄式、独院式和无院式三种.
2.1 里弄式
里弄式住宅一般是由单个建筑单元加上零散的附属用房,该地区里弄的建造集中在街区中部,基底面积占总面积的 73.22%,.文中把里弄式住宅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多栋低层联排式住宅围合而成,虚空间既可作为公共空间,也可以作为连接建筑之间的巷道;第二种表现为中间有一进院作为最基本的院落形式,由三座“房”和一处“院”围合而成的院落,如图1所示.
图1 里弄式住宅
2.2 独院式
独院式住宅在鞍山道街区中存在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基底面积占总面积的 22.55%,.独院式院落空间内的建筑群组合分为独栋式、联排式与组合式,多数有明显的大体量主体建筑为主体,部分附属建筑分散四周,具有独立的院子,这类院落的布局结构灵活多变,有较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独院式住宅
2.3 无院式
无院式院落的建筑组织形式为一栋大体量建筑或多栋建筑组合而成,后者无法从平面布局上找到主体建筑或者建筑之间的从属关系.无院式住宅布局结构单一,院落内部建筑基底面积较大,公共空间直接与街道相连.在鞍山道地区中,无院式里巷的基底面积占总面积的4.23%,如图3所示,.
根据院落实体空间的调查和分析显示,院落内建筑单体的改建对整个街廓肌理的形态变化产生的影响较大,附属建筑的出现更是破坏了原来肌理的完整性.因此,通过院落及建筑的类型分析能够更准确地对不同类型的院落空间进行整合与更新,并为该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及保护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图3 无院式住宅
3.1 里弄式特征
里弄式院落的建筑梯度散点如图4所示,曲线整体呈线性上升走向,其中容积率在0~2之间,建筑密度在 60%,~90%,之间的散点分布最为集中,可以看出,由于容积率相同,部分散点集中位于同一条竖向轴线上,但建筑密度的不同,使得图标分布位置有显著差异.说明在里弄式住宅类型中,建筑密度对其空间形态起主导作用.另外,容积率相同的点在建筑密度为 40%,~80%,的区间内均呈现上升走向.图4显示,建筑密度在60%,~90%,之间的散点数量最多.
根据统计分析:院落建筑密度在 60%,~70%,之间的有 56个,建筑基底面积占总面积的 36.24%,;院落建筑密度在 70%,~80%,之间的有 47个,占总面积的 26.07%,.容积率最高值在 6~7之间,容积率在1~2之间的院落数量共有127个,占总体数量的80.4%,.
图4 里弄式住宅密度梯度分析
3.2 独院式特征
独院式住宅密度梯度分析如图5所示,该院落类型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成正相关分布,全局散点分布较为均匀.说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同时对独院式建筑起决定性作用.图5显示容积率在0~10之间,其中建筑密度在 50%,~80%,之间的院落数量最多.
根据统计分析:院落建筑密度在 50%,~60%,之间的有22个,建筑基底面积占总面积的20.8%,;院落建筑密度在 60%,~70%,之间的有 15个,占总面积的 20.1%,;院落建筑密度在70%,~80%,之间的有12个,占总面积的 7.86%,.院落容积率整体分布在2以下的数量最多,共有60个,占总量的66.7%,.
图5 独院式住宅密度梯度分析
3.3 无院式特征
无院式住宅密度梯度分析如图6所示,与里弄式和独院式住宅相比,无院式住宅类型无明显分布特征.散点的建筑密度均分布在 60%,以上,其中建筑密度在80%,~100%,容积率在1~2这一区间内点的数量最为集中.根据统计得出:院落建筑密度在80%,~90%,之间的有3个,建筑基底面积占总面积的 16.46%,;院落建筑密度在 90%,以上的有 14个,占总面积的 85.81%,.容积率为 2的共有 12个,占总体数量的63.2%,.
图6 无院式住宅密度梯度分析
3.4 里巷整体特征
图7显示的是里弄式、独院式与无院式三种院落空间类型的密度梯度叠加结果.观察发现,三类散点走势均呈上升趋势,无院式在容积率为 2时,走向呈平缓的直线;里弄式散点分布最为集中,峰值出现在x轴前段,y轴中后段散点变化较为平稳;独院式变化幅度最大,y轴峰值均高于无院式与里弄式.在建筑密度在 40%,~60%,之间,容积率在0~2之间,独院式与里弄式有大量重叠的散点.三种类型散点全部重叠在容积率等于 2,建筑密度等于80%,的区间上,且只有一个散点.
图7 密度梯度叠加分析
城市形态的形成中,建筑密度作为控制土地利用强度的主要指标,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7].街巷将街区分割为具有连续肌理的历史型院落空间或具有不连续肌理的现代型院落空间.就城市分析而言,各院落的建筑密度揭示了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与非建成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8].不同种类的空间肌理可以在密度上进行描述.密度能够对网络的形态和基础设施的规模进行评估,并探索建筑类型和街巷空间类型与包含全部功能的街区总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建筑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和平均层数的不同组合确定不同建成空间与形态的变化.因此,容积率反映了独立于建筑形态与组构方式的建筑容量强度指标[9].
密度梯度分析如图8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里巷空间密度多集中在 50%,~70%之间,密度在 50%以下与 70%以上的里巷空间极少.最低密度的历史街区里巷大多分布在中部偏东地区,这些空间内建筑多为大体量建筑群、点式住宅或均匀分散的建筑组成;这一街区内,密度最集中的里弄由集合式住宅、低层连续式住宅形成;最高容积率的里巷空间出现在独栋的大体量建筑中,通常由一个主体建筑或带有附属建筑组成并完全布局在地块边界内.整体来看,鞍山道地区里弄密度呈现出南部及中部偏东地区较低,中部偏西及北部密度逐渐升高且相对集中,拥有最高容积率的里弄大多零星分散在街区内部的分布特征.
图8 密度梯度分析
容积率梯度分析如图9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里巷空间容积率多在 1~2.6之间,极少数容积率在 2.6以上.整体空间比较协调,属于保护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最低容积率的历史街区里巷大多成块分布在该地区的中部,这些建筑不超过4层且占地率在 60%左右,建筑尺度较小且呈街巷式布局;集合式住宅、低层连续式住宅以及相同设计的独户住宅的不连续肌理形成了介于 1和 2.6之间的里巷容积率,该院落类型组织显得更为有机;最高的几种容积率出现在连续的集合式高层建筑,最高位27层,由多座具有临街墙体构成街区的建筑组成.整体来看,鞍山道地区里弄容积率呈现出中部低且集中,东部及北部容积率逐渐升高,拥有最高容积率的里弄大多分散在主干道四周的分布特征.
图9 容积率梯度分析
笔者从梯度分析的角度对天津鞍山道地区里巷空间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出里巷空间的基本型与特殊型.对不同类型里巷的归纳总结,既可以为该地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建议,也可为以后其它天津历史地区里巷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兰 旭,赵晓燕.原日租界近代工业遗存的调查[J].天津: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09(3):30-33.
[2]李 斌.天津城市居住形态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3]陈昌勇.城市住宅容积率的确定机制[J].城市问题,2006(7):22-23.
[4]张勇强.城市形态网络拓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1(6):58-59.
[5]朱晓东.上海里弄和近年联排住宅的布局比较[J].城市规划,1994(1):18-20.
[6]黄 薇.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7]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住宅科技,2002(5):14-15.
[8]BERTAUD A.Analyzing building-height restrictions:predicted impacts and welfare costs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9(5):30-33.
[9]董春方.密度与城市形态[J].建筑学报,2012(7):22-23.
Research on the Street-Lane Space Form of Anshandao Street of Tianjin
WEI Xuan,LIN Geng,LAN Xu
(Schoot of Architecture,TCU,Tianjin 300384,China)
Taking Anshandao Street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courtyard,the study interprets the tangible space form environment of Wenshu fang historical street from the space relation of Wenshufang histor-ical street,the texture features of street,the space forms of street buildings,using the gradient analysis and figure-ground diagram for the texture features of Anshandao historical street,and hopes to aim at the whol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in Anshandao district and provides meaningful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shandao area of Tianjin;historical street district;street-lane;space form
TU984
A
2095-719X(2016)03-0170-04
2015-04-13;
2015-05-05
魏 瑄(1989—),女,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