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懿
摘要: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发展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定位混乱,教法传统,效率低下,探索改革之路,提高高职语文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现状及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方案,希望对高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职业大学;语文教学;学科定位;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49-02
前言: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作为培养学生文化品质与人文精神的高职语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支撑,但在现实教学中,高职语文却成了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鸡肋”:课时减少了,师生重视度下降了,考试方式单一了,教学效果不佳了。究其原因是,高等职业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等影响着高职语文教育发展。要充分发挥高职语文教育的奠基作用,就应该准确理解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深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可具操作性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语文教学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真正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助力。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1.从高职语文教学的功能定位。对高职语文教学,师生都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重视。认为高职院校只要教会学生一项踏上社会便有“用武之地”的专业技能就行,语文学不学不重要。但是,高职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这一点毋容置疑,其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样表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为核心是高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之所在。归纳起来,高职语文的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升表达能力;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和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2.从高职教学的实际需要定位。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对大学语文(包括高职语文)从大学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如《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4月教育部)中提出要改变“忽视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要“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定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大学语文”课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是其总的特征。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现在高职语文学科被学生视为“休闲课”、“放松课”、“高四语文课”,不为学生重视由此可见;同时学校也不断压缩、削减或取消语文课程,其基础地位已经被各种新兴的、热门的、实用课程所取代。高职语文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其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正在消失,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正在减弱。如果深入研究分析,笔者发现,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教材资源繁多,教学内容混乱。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达50多种。尽管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编写了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语文的教材还是以“百花齐放”势头发展了起来。应该说如此多的教材资源扩大了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更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现实恰与之相反,有的教材偏向于文学体裁类作品的阅读欣赏;有的教材偏重于写作技巧的训练,等等,繁多的教材非但没有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反而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不仅教学效果无法提高,而且引起了学生的厌烦。特别是有的教材中存在的文言文篇幅过多、文学观点不符合时代潮流、点评不透彻,甚至不中肯等,更是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的科学性。
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具体措施。高职语文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但由于受专业化的限制,大学生对语文学习极不重视。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现实情形是,学校不把语文当课程对待,只重视专业课考核,学生没有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动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说语文课有改革,那也是被迫把语文课用“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和“应用写作”等通识课程取代,并且逐渐表现出功利性态势,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文化传承性、道德熏陶性已经荡然无存。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不仅没有动力,反而误入歧途。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又要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传达。也就是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以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劳动者。
三、高职语文教学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1.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新思路,建设科学的高职语文教材。高职语文教学虽然也有工具性,但是从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高职语文更应该强化其人文性,应该更加明确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优秀价值观劳动者的任务。高职语文教学在基本完成了工具性内容后,大多课程集中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而教学中却过多地介绍和学习文体知识和一般的文学常识,没有对作品的人文内涵做深入的分析和感受,教师泛泛而讲,学生泛泛而学,可谓讲之不深,学之不精。这样的高职语文教学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大,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不佳。这就要求高职语文,首先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焕发教材新的吸引力,让高职语文充分发挥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功能。其次,要增删教材,调整内容,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语文应该有与高职特点相契合的优秀教材。高职语文教材应具有针对性,突出高职的特点,从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出发,把人文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充实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大国工匠。最后,要出版优秀的多元化的辅助教材。高职语文的辅助教材单一,虽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电子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等,但真正能为学生深入研讨教材,能提升学生人文情怀的辅助教材很少。因此,高职语文应该编撰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辅助教材,集职业性、实用性、人文性与一体,使高职语文教学接地气,现生气,出活力。
2.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构建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职语文多是专科层级的教育,就学生语文素养来看,还是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要低一些。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情况,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相一致:低起点,慢进度,多实践,注应用。因此,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定位,科学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故而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实践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实践实训为模式,重点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终身受用的语文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从人性的角度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高职语文在文学艺术作品教学中应以情感取胜,科学、准确地挖掘作品包含的人文性色彩以及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感召力,利用情感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染,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大学生把自己锻造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大国工匠而奠基。
四、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要科学定位,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构建教学新思路,建设语文新教材,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探索实践型教学模式;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充分确立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提升人文素质,从而实现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葛雅萍.高职语文教育的困窘与创新教育的尝试及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7):64-65.
[2]郭时明.高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断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3,(08):117-118.
[3]宫春换.构建注重人文教育的高职语文课程[J].辽宁高职学报,2005,(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