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荣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客家先民通过垦荒种茶,以茶谋生,在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富有赣南地域特色的茶文化。赣南采茶戏正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而来得。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努力,赣南采茶戏积累了400余首传统曲牌,其中以"茶"冠名的曲牌运用到各个优秀剧目中被广泛流传,成为赣南采茶戏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
关键词:茶文化 客家音乐 赣南采茶戏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山区,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茶叶生产。长期以来,茶农和茶叶形成独特的文化,也孕育了世界上唯一一项由茶事发展而来的戏曲艺术——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茶与戏的交织、融合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的题材、音乐都源于民间生活,多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也有以采茶为主的内容,曾被田汉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赣南采茶戏经历了由盛变衰,又由衰转盛的发展过程,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成为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财富之一。客家先民通过智慧与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客家人乃至世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赣南采茶戏文化。因此,赣南采茶戏的产生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茶文化——赣南采茶戏形成的土壤
中国是茶的故乡,进入唐代之后,饮茶已成风气,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①国朝即指陆羽所处的唐朝。《茶经》的问世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也正是源自于唐代。《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百尺。”②赣南地处南方山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自古盛产名茶。明嘉靖《赣州府志》载:“宋贡泥片茶,明贡茶芽十一斤”③,“泥片茶”即赣州的盘古山茶。清朝同治年间《赣州府志》载:“九龙山出安远九龙嶂,雍正五年,巡道王世绳取以进贡……计正额六十斤。”进贡的即九龙山茶。可见,自明代起,茶叶生产逐渐繁荣。随着产量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茶道、茶艺等。
赣南采茶戏正是在赣南地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基础之上形成发展而来得,诸多相关史料记载了茶与歌之间的联系。如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记载:“开园摘茶前夕,皆有唱茶歌,舞茶灯之古习。”④勤劳的客家茶农一边在茶山劳作,一边唱着山歌消除疲劳,再配上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于是产生了“采茶歌”。“明万历年间重修的石城县崖岭熊氏宗谱中的《熊休甫先生传》也有‘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的记载。”⑤相传明代汤显祖两次路过大余,住下后梦见《牡丹亭》中相关情节,据说他回到临川创作该作品的灵感便是在赣州大余所受到的启发。清乾隆年间,陈文瑞《南安竹枝词》中记载“淫哇小唱娄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唱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以上史料都充分说明了赣南采茶戏的产生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采茶戏更是在民间劳动生活中被挖掘出来的一种艺术。
二、赣南采茶戏曲牌中的茶元素
赣南采茶戏在我国戏曲音乐分类中属于曲牌体音乐,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共同努力,积累了400余首传统曲牌。根据音乐特点将这些曲牌分为了“灯腔”“茶腔”“路腔”和“杂调”,称为“三腔一调”。以“茶”冠名的曲牌主要集中在“灯腔”和“茶腔”,如《摘了一季茶》《倒茶歌》《提茶歌》《算茶钱》《送茶》《郎泡茶》《采茶歌》《看茶》《问茶名》《报茶名》等。这些曲牌几乎包含了与茶有关的所有事宜,从看茶、问茶名、报茶名,到摘茶、泡茶,再到送茶、敬茶、算茶钱,贴近生活,还有一些曲牌名上没有直接体现“茶”,却以采茶内容为主,如《春景天》《春谷雨》《石牌调》《进门赞》《双牵手》等。
从以上曲牌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规律:
一是参与采茶的大多是女性劳动力。如1.《春谷雨》:“春谷雨,采茶忙,风调雨顺绿油油的嫩细芽。满山岗嘞怎不叫我心欢畅,回头来把女儿唤,提篮上山岗嘞。”2.《春景天》:“春景天嘞茶又生芽,高又高山又山山山好细芽。众姐妹手攀茶树摘茶芽,茶叶长得好,赛过往年头,喜得我姐妹心里笑哈哈。今日我将把那好茶选,二姐我也要摘它个满篮茶。三姐我摘得快,四姐我也不差,不满茶篮不回家。”3.《双牵手》:“双牵手,进茶园,奴抬头,四面观看,石榴开花红又红,竹叶开来四厢青,芙蓉开花赛牡丹,众姐妹,抬头观看,那边一山好细茶。”4.《摘了一季茶》:“姐在里面房中,正好描描花,同上捱(我)去了采茶,装满茶回家。临行娘会招呼摘了一季茶,同上捱去采茶,茶篮装满了茶。”5.《小姐在茶山》:“小姐在茶山,众姐妹,小姐在茶山,手提茶篮妙叶装。”等。在传统的赣南农村社会里,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形式,男性一般在外耕种、犁田等,女性则在家里洗衣做饭饲养动物等。采茶亦是女性参与的一种劳作方式。“因为摘茶都是在春季,春季茶是最好的茶,‘雾雨茶‘清明茶,这个茶是最好的,正好是在摘茶这个时间段里边,那么男劳动力去干什么去了嘞?他们要准备春耕,要去犁田,要去播种,要施肥,要准备饲料等等,这些重的劳动活,就是男同志在做,因此像摘茶这样稍微轻一点的劳动,那么必然就是女同志来做。”⑥
二是中国南方茶的自然生态。主要体现在《摘茶》(《十二月茶》)这首曲牌里:“正月摘茶是新年,出来摘茶赚工钱,赚得工钱还了债,留下多少买盐钱。二月摘茶茶生芽,手攀茶树摘茶芽,哥摘多来妹摘少,多多少少摘回家。三月摘茶茶叶新,茶树兜下绣花巾,中间绣起茶花朵,两边绣起摘茶人……”该曲牌一共十二个唱段,唱词主要反映茶叶在一年中的生长规律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
三是反映赣南丰富的礼俗文化。如《进门赞》:“茶香姐进了一重门,一对狮子把龙门。进了二重门,一对锦鸡把龙门。进了三重门,一对白鹤把龙门。进了四重门,热热闹闹卖茶人。进了五重门,一担茶篓在你贵府厅。”还有《拜年歌》(一):“一拜你格满屋人,满屋亲戚都蛮热情,满屋亲戚蛮喜色,倒起茶都又奉映。二拜拜你茶姐人,拜你茶姐就蛮热情,保佑今年生贵子,早生贵子就中状元。”这类曲牌反映的是赣南客家人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的热闹生活,它们凝聚了赣南客家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
三、赣南采茶戏剧目中的“茶”曲牌
(一)从《九龙山摘茶》到《茶童哥》
传说在唐明皇的时候,宫廷里有一位姓田的乐师,因与舞女相恋,担心事情败露而遭受惩罚,于是只身逃离宫廷,混进了客家人南迁的行列当中。在翻山越岭之后来到了赣南安远县的九龙嶂,被那里秀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便在当地居住了下来,改名雷光华,并且很快就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他教茶农吹拉弹唱,茶农则传授他种茶的技艺。久而久之,雷光华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传艺师傅,并被历代老艺人称为赣南采茶戏的祖师爷。茶农上山所唱的采茶歌后来与民间歌舞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早期的采茶歌舞,仅表现姐妹二人上山摘茶,因以茶篮为道具,又称“茶篮灯”,也叫《姐妹摘茶》,后发展为赣南采茶戏的鼻祖戏——《九龙山摘茶》。但这部戏结构简单,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人物矛盾。于是,在1962年的时候,赣南采茶剧团请了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王军、导演华纯、作曲傅庚辰来到赣州,对《九龙山摘茶》进行改编,从剧本以及音乐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并改名为《茶童哥》(电影《茶童戏主》的前身)。经过改编之后的《九龙山摘茶》几乎“面目全非”,使该剧有了戏剧主题以及人物关系。但其中有两首曲牌完整保留了下来,一首是《双牵手》,另一首是《春景天》。
《茶童哥》是一出富有浓郁的赣南民间客家艺术风格气息的大型歌舞讽刺喜剧,主要剧情是:在赣南九龙山区住有百余家茶户,他们以种茶为生,赣州府有一个大茶商朝奉贪财好色,用廉价收买茶山的青苗,并将每年收到的茶叶高价卖出去,导致茶山乡亲连年受到高利剥削。一年春天,朝奉表面上以催收摘银为目的,内心却不怀好意,与在他家卖身为奴的茶童一起亲自前往九龙山。朝奉心怀不轨,一路上调戏茶山二姐,幸亏机智的茶童与善良的船妹替她解围。但朝奉依然不依不挠,在茶山百般刁难茶农,压茶价、追摘银,还逼二姑娘答应与他成亲,并且勾结店嫂去说媒,说他要为二姑娘开一个茶店,让她做老板娘,不料店嫂却惦记上了这个“老板娘”的职位。茶童与二姐等人商议,订下一条妙计,二姐遂当众允婚,并用婚书换取了朝奉3000两银票以及全村人的账本,然后焚化,免了百家茶户的债。朝奉见钱财付之一炬,逼着二姐即刻成亲。二姐提出要到赣州府拜堂,朝奉因害怕家中强悍的妻子知道此事所以不敢答应去赣州,于是只好答应按照茶山的规矩,等十五月圆之时跳过龙潭才能成亲。茶童与茶山乡亲商议在去龙潭的路上摆设三关难住朝奉。当朝奉闯过三关之后,在拜完堂掀开新娘红盖头才发现,新娘不是二姐而是店嫂。朝奉不肯善罢甘休,拉着二姐要重新拜堂,二姐不依,店嫂不让,正在大闹的时候,朝奉的妻子率领差役赶到现场,撕碎婚书,并带走朝奉。
《春景天》和《双牵手》是《九龙山摘茶》改编为《茶童哥》后被完整保留下来的音乐。《茶童哥》主要表现的是茶童在被朝奉欺压奴役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乐观以及在九龙山茶农有难时积极帮助他们的性格。但在塑造茶童这个人物角色时,也反映出了一些其他信息。《春景天》这个曲牌出现在剧目的序幕里,旋律轻快,描写出一幅众姐妹摘茶的美好景象,也可以看出茶山邻里之间其乐融融的相处模式。“不满茶篮不回家”反映出生活在茶山的乡亲们热爱以种茶、采茶为生的生活。《双牵手》在《茶童哥》里是九龙山众姐妹一起唱的曲牌,描写茶山众姐妹进茶园时所看到的各种花开时的喜悦心情,通过对石榴、茉莉、芙蓉、牡丹等花的赞美,最后引出“众姐妹抬头观看,那边一山好细茶”。《九龙山摘茶》经过大改,成为《茶童哥》,除去保留了里面的部分舞蹈动作和道具之外,在音乐上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春景天》和《双牵手》这两首曲牌。因为这两首曲牌在音乐上具有浓郁的赣南客家艺术气息,用在《茶童哥》里,能够很好的突出九龙山的地方特色。
(二)《试妻》
《试妻》是根据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唐二试妻》整理改编的传统小戏,曾于1986年参加“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演出,同年十月应中央文化部邀请进中南海演出。主要剧情是:唐二在要出门做生意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挂围裙链子,他心想这链子既不是老婆家陪嫁的,也不是他买的,担心是别人因为老婆玉兰长得标致而送她的,于是想试探一下妻子对他是否衷心。便在出门后装成东村曹公子,半夜回去试妻。他叫玉兰开门未果,扔钱进去反被玉兰扔出来砸到自己。见“曹公子”死缠烂打不罢休,玉兰胆战心惊,看到家里的狗洞想出一个妙计,引诱“曹公子”从狗洞钻进去,然后想办法将其捆绑,抓他现形。而“曹公子”唐二以为妻子真有二心,想着钻进去后就一纸休书将她休掉。玉兰叫他脚先进去,然后将他双脚捆起来,一边往里拉一边打他。最后他实在吃不消,也相信妻子是清白的,便恢复了唐二的声音。玉兰让他把事情讲清楚,唐二就问围裙链子的来历,玉兰说是招娣嫂子寄放在她那里的。解释清楚后,两人和好如初。
在《试妻》中,被运用到的赣南采茶戏曲牌有《摘了一季茶》,是《试妻》中玉兰的主题音调,出现在唐二离家之后,玉兰在家中为人绣花裙时所唱,旋律优美,特色鲜明,体现出玉兰贤惠、温柔的性格。与《摘了一季茶》相比,在歌词上有所改动,《试妻》中用该曲牌主要表现出玉兰的人物特色,“引线来穿针,为人绣花裙。夫妻相帮衬,日子乐融融。”体现出玉兰勤俭持家的品质。“窗外刮寒风,玉兰心不宁,狠心催夫去,难舍恩爱情。”反映出玉兰关爱丈夫,对他忠贞不二,并非唐二所怀疑的那样。在旋律上改动的地方主要在第四、五小节,《试妻》中以低八度演唱,所表达的情感没有《摘了一季茶》那么热烈与欢快。
四、结语
赣南采茶戏作为客家的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的生活劳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其独有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韵味美。采茶戏的产生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出来的一种灿烂的文化内容。在赣南采茶戏中,除了以“茶”冠名的曲牌,还有以“花”冠名的曲牌,如《十二月花》《荷花透水开》《对话》《桃子花开》等;以“生活动作”冠名的曲牌,如《打鞋底》《磨豆腐》《送水粉》《绣荷包》等;以“动物形态”冠名的曲牌,如《斑鸠调》《螃蟹歌》《蛤蟆歌》《芒冬雕子》等。这些曲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运用到各个剧目里,使得赣南采茶戏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传承赣南采茶戏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创新,即创作出更多优秀剧目,而在优秀剧目的创作中加入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不仅可以为作品本身增添魅力,在作品被人们认识及喜爱的同时,作品里的精彩唱段或优秀曲牌也会被更多人所熟知,赣南采茶戏将会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永远绽放它的光彩。⑦
注释:
①②[唐]陆羽:《茶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明]康河修,董天锡篡:《赣州府志》,明嘉靖十五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重印,1982年,卷4,第54页。
④引子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
⑤黄玉英,袁大位:《江西客家音乐文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
⑥2016年3月18日,张宇俊口述。
⑦本文部分内容根据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张宇俊先生口述整理。
参考文献:
[1][唐]陆羽,[清]陆廷灿.茶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黄玉英,袁大位.江西客家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3]张宇俊,蓝文.奇葩隽永——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艺术特色[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