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毅
摘要:三峡库区唯一整体搬迁的、重庆市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蔺市龙门桥,结合了实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桥面石栏根部蟾蜍造型的排水孔,桥栏上的青狮、白象,桥栏外的龙、鳌、鱼龙、石狮、蟾蜍和净瓶、石人等石雕。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传承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体现了民间建筑工艺装饰的“情、理、艺、趣、神”合一的理念,美在建筑,美化生活。龙门桥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寻、去认识。
关键词:龙门桥 石雕艺术 文化传承
一、概述
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立德1883年在他的《扁舟过三峡》中记载:蔺市已有三个巨拱的桥梁出名。此桥即是重庆十大古镇之一的涪陵区蔺市镇西梨香溪河口的龙门桥。邻县南川人陈永恩主持设计施工,民间募捐集资折合制钱10万余串,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光绪十三年(1887)竣工,历时十三年。全长174米、总宽8.7米、高27米的龙门桥为纵联式三孔实肩平面石拱桥,单孔跨径26.9米、拱高14.8米。桥墩发拱券;锲形分水尖的桥墩。桥面青石铺就,两侧为石栏板,石栏板根部巧妙设置排水机关。
桥的南侧石栏板上刻有楷书“龙门”(图1),北侧刻有楷书“龙门桥”(图2),皆为阴刻手法。对于“龙门桥”的命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沟通南北的石拱桥,不光工程量大,工艺复杂,当初桥墩选址也颇费周折,还是在高人指点下才找到最佳点。设计师有感于天地恩德及众乡亲的倾力相助,把别人送来感谢他的镶满金银珠宝的宝盘勘进桥基,因宝盘底部刻有“永镇龙门”四个大字,“龙门桥”由此得名。
二、建筑雕刻艺术特点
龙门桥作为三峡库区唯一整体搬迁的重庆市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贯穿东西,扼以前重庆到下川东之要道。作为装饰及教化的需要,桥面原有3座7米高的石牌坊,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方便汽车通过而拆。桥栏上的青狮、白象,桥栏外的龙、鳌、鱼龙、石狮、蟾蜍和净瓶、石人等石雕充分展现了古代匠人精妙绝伦的技艺。美轮美奂的大桥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一)中国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最能体现蔺市龙门桥石雕工艺之精妙绝伦的是大桥两外侧的两条青龙。龙为百兽之尊,至高无上,由整块石头雕成的两条石龙,成双成对,雌雄各一,石雕龙头对称安置在南侧栏板底部,与之对应的北侧则为两条龙尾。石龙头尾均有3米多高,最大径粗0.6米。龙首口含宝珠,昂首向天,须甲活现(图3)。龙尾鳞甲逼真,翘尾呈游动之运势(图4)。石龙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采用的是多层镂空透雕工艺,镂雕亦称镂空、透雕。建造师把龙门桥的实用性、艺术性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利用青石材料的艺术可加工特性,因式象形,精雕细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二)龙门桥的桥栏用两米多长的巨石砌成,桥东、桥西栏杆尽头的装饰有所不同。桥东两边本有一雌一雄两只精美的狮子雄踞其上,但北侧栏杆上的狮子已损坏。桥西桥栏两只雌雄白象隔桥对望,一脸喜气,而且每只象的脚下,都踩着一只可爱的小象。狮子和白象多采用圆雕的手法。狮子俯看来者,威不可欺,却也因膝下顽皮的小狮而多了几分人性;一脸喜气的白象,脚踩着一只可爱的小象,寓意如意。
(三)桥栏之外,还雕刻着鳌、鱼龙、蟾蜍和元宝。还有带有宗教色彩的净瓶(图5)。通体都经过了塑造、雕琢,线、体、弧面、圆面、曲面、平面的有机整合,强调的是情态、体态、动态的瞬间,在把握瞬间之神中,匠心聚在,工艺性虽强,却有气贯长虹的生动气韵。
(四)桥北侧高达3米,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文武状元像,只剩下无头而模糊的影像。风吹日晒和民间流传的那段故事都有关联。还有那些不知名、无法判断造型的动物或者人身,在日晒雨淋和搬迁的过程中多有毁损。
三、文化传承
(一)龙门桥石雕传承了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风格特质,其精神性方面,受传统的政治、宗教、哲学的影响;在造型方面,受绘画的影响;运用了意象、抽象、写意、写实等诸多表现手法。既表现出原始朴拙意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保持了独特韵致,是重庆市乃至三峡库区清代桥梁石雕的真实写照。
(二)重庆地区的古桥,桥拱顶部无一例外的都会悬有宝剑。据说是起镇桥的作用,夏天涨大水的时候往往伴随蛟龙入海,有了宝剑,蛟龙就会选择路径,桥就不会被淹、被冲垮。经历了1942年、1981年两次特大洪水,大水漫过桥面,大桥仍固若金汤。据考证,龙门桥桥拱采用糯米和石灰混合的粘合剂,巨石间最宽的石缝不超过3毫米,最窄的仅1毫米,比肩埃及金字塔。巧夺天工的工艺才是大桥如此坚固的真正原因。
(三)天人合一与生命舞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提倡一切人与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龙门桥两侧石栏底部雕刻了63个萌萌的蟾蜍,除了装饰美化作用外,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排水。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将它纳入理念造型系统加以考虑,其科学巧妙之处就在于此。
(四)清代状元着明代服装。龙门桥南北两侧石栏外各有一个石人雕像,为当地两位文武状元。
奇怪的是清代所建桥梁雕刻的石像却身着明代状元服饰。年代久远的武状元像已被破坏,文状元像的头部据传在文状元成仙后因勾引一户人家的闺女而被其愤怒的父亲斩首,也不见踪影。判断服饰最关键的头饰部分就成为悬案。仅从现存的文状元像的身体部分来看,腰带确为清朝服饰,以此推断它应该是“具有明代遗风的清朝服饰”。这是否反映了当时此地政治、交通、文化的一个方面呢?
(五)“一脚踩五石”。在青石铺就的龙门桥桥面正中,有个“一脚踩五石”的地方,也就是一只脚可同时踩住五块石板。它是由五块等腰三角形石板围绕圆心排成的一个五边形图案,踩住圆心,就可一只脚同时踩住五块石板。令人称奇的是不光五块石板形状各不相同,而且五块石板与其他桥面石也不相同,给龙门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六)龙门桥桥栏上还有许多用线条来表达的意象,它不为描写对象的物理性质而是赋有诗性、神性、巨大的超越性。它集道家思想,禅家灵性,儒家中和、阳刚、狂狷之气。这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韵,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
(七)建桥巨石来源至今是谜。1000多人耗时十三年共用石料20000余立方米建成的龙门桥,建桥石料个体巨大,有的重达十几吨,并且和蔺市周围的石料材质并不相同。石料从何而来?怎样运输?比如重达十几吨的石龙又是怎样放到桥顶的?由于无据可考,至今尚无法破解。
四、结语
上溯时间的长河,回顾历史的足迹,中国的石雕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历史的进步带动了石雕艺术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着石雕的风格样式及其发展演变。可以这样说,石雕艺术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
作为三峡库区唯一整体搬迁的、重庆市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蔺市龙门桥,结合实用性与艺术性、科学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将整座桥梁纳入理念造型系统加以考虑,让石桥的造型与装饰更加丰富。桥面石栏根部蟾蜍造型的排水孔,设计和建造都十分科学,展现了古代匠人精妙绝伦的技艺。桥栏上的青狮、白象,桥栏外的龙、鳌、鱼龙、石狮、蟾蜍和净瓶、石人等石雕。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传承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体现了民间建筑工艺装饰的“情、理、艺、趣、神”合一的理念,美在建筑,美化生活。这里有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有不经意中散发的智慧之光。直觉的、率真的、表意的、抒情的、想象的、现实的、奇异的……人类在发展,中国石雕艺术在未来将实现着风格的不断嬗变,但其脉络始终不离其根。
现在人们之所见龙门桥是离原址不远处迁建的,不再东西通衢,独具观赏及研究价值。龙门桥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寻、去认识。
参考文献:
[1]又村.涪陵龙门桥[J].四川文物,1988,(05):64-66.
[2]孙齐.中国雕塑中的意象化审美分析[J].大众文艺,2014,(12):128.
[3]何力平.为雕塑凿七个孔:雕塑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