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开展策略

2016-12-19 02:13◇凌云*
高校辅导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辅导工作谈话辅导

◇凌 云*

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开展策略

◇凌 云*

辅导员开展的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需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以实证材料为依据,分析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适用的深度辅导内容和形式,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业、情感、发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帮助和指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深度辅导

高校辅导员开展的深度辅导工作,是指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业、情感、发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帮助和指导[1]。

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既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研究表明,大众传播能够最为有效地传输信息,而人际传播则强于影响人们的观点。深度辅导工作就是这样一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际传播方式,而且是以影响他人为核心目标的人际传播方式。“90后”大学生追求多元、强调个性的特点,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式的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状

现有的关于深度辅导工作的研究,注重探讨深度辅导的教育意义,从宏观上总结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关注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但较少从微观上关注深度辅导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缺少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研究。而实际工作中,谈话工作是量大又琐碎的,很少有辅导员做详细的工作记录和总结。工作研究和工作实际中的缺失,使得深度辅导工作成为了一个“模糊的焦点”,凭经验、凭感觉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使工作和研究都难以深入。

北京市教工委从2009年开始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明确要求“每名学生每年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2]。各高校在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若干有效的深度辅导模式,如深度辅导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深度辅导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模式、深度辅导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一对一谈话、新媒体技术下的深度辅导等[3]。各高校在深度辅导工作中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注重服务与教育相统一,教育是目的,服务是途径,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迎合学生[4]。又如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的方法进行深度辅导,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获得开导与启发。

二、关于深度辅导开展情况的调研

笔者立足于工作实际,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至2013年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材料为依据,对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试图从中发现和总结深度辅导工作开展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结合辅导员自述与访谈,分析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适用的深度辅导内容和形式,以期对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笔者从一对一谈话、党建工作、参与学生活动这三个维度对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一对一谈话是最主要的深度辅导方式,党建工作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深度辅导过程中,而参与学生活动则是深度辅导的前提和基础。在每一个维度之中,设定具体的统计指标,来反映实际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收集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包括8名带班辅导员两年共4个学期的工作记录数据(N=24),通过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表1 统计指标

(一)一对一谈话的广度与深度不均衡

统计发现,辅导员每学期与学生一对一谈话的覆盖面平均达到74.2%,人均谈话次数为1.8次。其中,辅导与班干部的谈话次数相对较多,达到人均2次,与党员骨干人均谈话1.9次。

由此可以发现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不均衡:一方面不能保证每个学期与每一位学生有一次面谈(但通常可以保证每学年有一次面谈),另一方面每个学期与部分骨干和表现突出的学生有多次面谈。可以推断出,辅导员深度辅导的重点集中在某一类型的学生群体之中,因而也可能存在工作上的盲区或者模糊区域。

(二)学生规模限制了深度辅导的力度

研究发现,学生规模对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开展力度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以国防班与普通班辅导员的数据对比为例,国防班辅导员无论是在一对一谈话,还是在参加学生活动频率方面,都明显高于普通班辅导员。国防班辅导员每学期谈话覆盖面平均为100%,普通班辅导员只有61%;国防班辅导员每学期参加党组织生活平均为6.4次,普通班辅导员为5.9次。经相关性检验,发现是否为国防班辅导员,与人均谈话次数、谈话覆盖面、参与学生活动总频率以及辅导员参与班级活动和党支部活动频率,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辅导员岗位性质与深度辅导工作相关性检验

普通班与国防班辅导员之间之所以会存在这样显著的差异,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班级规模的差异,国防班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约为普通班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所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可以与每位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为了进一步验证,笔者将辅导员所带班级人数与辅导员参加班级活动频率以及与各类学生人均谈话次数和谈话覆盖面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辅导员所带班级人数与深度辅导工作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辅导员所带班级的规模的确成为深度辅导工作客观上的限制。所带学生数量过多,辅导员难以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开展覆盖面更广泛的深度辅导,与学生人均谈话次数也较为有限,对学生的了解不足,也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深度辅导效果。

但另一方面,辅导员对工作的主动投入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国防班与普通班学生虽然人数差异较大,但班级活动数量基本均衡,国防班的学生活动甚至超过普通班。而在参与学生活动的频率上,国防班辅导员要明显高于普通班辅导员,这也使得国防班辅导员能够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与深度辅导工作相辅相成。

(三)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深度辅导力度有所减弱

笔者对数据进行了跨年级比较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辅导员的人均谈话次数、学生活动参与频率都有所下降。经过相关性检验,证明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的总频率、谈话覆盖面、参加各类学生活动以及与班干部、党员骨干和同学的人均谈话次数,与年级变量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是活动总参与频率等三项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年级与深度辅导工作相关性检验

研究发现,大一年级辅导员的人均谈话次数最多,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各类学生人均谈话次数均有所减少,到大四又稍有回升。客观上来说,学生需求在四年中发生着阶段性变化,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看,深度辅导在高年级学生中有所减弱是正常的,它化整为零地分解为对不同需求学生的个别化、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难以从数据上有所体现。如图1所示。

图1 各年级辅导员每学期人均谈话次数比较

研究还发现,大二和大三年级辅导员谈话的覆盖面相对较低,大一年级最高,大四年级次之,这与人均谈话次数的变化有一定的吻合。大一和大四是辅导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较多,辅导员需要熟悉了解不同学生的想法,普遍性地开展辅导工作。而大二、大三年级相对稳定,也是学生产生群体分化的时期,辅导员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上,导致深度辅导工作的覆盖面有所缩水。但对比看来,大一年级无论是在深度辅导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四个年级中最为突出的,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图2所示。

图2 各年级辅导员每学期谈话覆盖面

(四)深度辅导工作需要融会贯通

研究发现,在深度辅导的各项指标中,辅导员参加班级活动的频率与一对一谈话的人均次数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意味着,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频率越高,与学生一对一谈话的次数就越多,反之也成立。这也恰好证明了辅导员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与积极深入的深度辅导是互相促进的,深度辅导工作的各个部分需要融会贯通地开展。如表5所示。

表5 辅导员参加班级活动频率与一对一谈话的相关性

三、大学生深度辅导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在基层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中,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第一,深度辅导工作力度不均衡,需要警惕由此带来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基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定型化的认知,它过于简化了人们对不同事物和人群的认知过程,从而形成不客观的、带有偏见的印象,而且不易改变。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力度的不均衡,容易使辅导员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对于那些经常交流面谈的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较为积极的评价,对于深度交流不多的同学,印象模糊,甚至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判断。这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也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可避免地会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如班委、党员骨干,有更多的关注,而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学生,也往往能够得到辅导员的关注。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平凡的大多数”,默默无闻,也不随便生事,这部分貌似“无问题”的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盲区,也容易成为刻板印象的目标对象。

在无法改变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的情况下,辅导员可以通过“轮换制”让更多的普通同学担任班干部,从而得到更多深度辅导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党员,但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担任班委,辅导员通过骨干培养带动全班的思路是正确的,通过“骨干轮换”可以更好地起到带动作用,适当地弥补深度辅导的不均衡性。

第二,合理调配工作内容,保证深度辅导的投入量。研究发现,辅导员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的投入量是巨大的。以样本中的兼职辅导员(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为例,平均每学期参加班级活动、党支部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总计达14次,几乎每周都要参加一次学生活动;而每学期平均要进行40人次的一对一谈话,平均每周要谈至少2人次。更多高校匹配了专职辅导员队伍,每位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人数几乎都要过百,同时还要承担学生事务管理,甚至教学管理的工作,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深度辅导工作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也是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教育手段,为了保证工作效果,首先要保证辅导员在深度辅导工作上的投入量。研究证明,辅导员所带学生的人数规模,显著地限制了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力度。然而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局限下,高校很难从师生比上释放出更多的减压空间,辅导员如何在巨大事务工作压力下,坚持深度辅导工作的投入,是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自身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需要尊重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合理考量辅导员的工作量,通过增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来减轻辅导员的事务工作压力,保证辅导员有较为充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深度辅导之中。同时,为了保证工作效果,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深度辅导工作的考核指标,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要分清工作内容的主次轻重,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保证每天或每周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投入到深度辅导工作中去,有计划地持续开展,而不能突击解决。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讲求工作技巧和方法,抓住各种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灵活地开展深度辅导,并做好工作记录,以保持工作的持续性。

第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重点地开展深度辅导。研究发现,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随年级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微笑曲线”,即大一和大四深度辅导较多,大二和大三相对较少。通过辅导员的自述和访谈,可以总结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深度辅导的重点。如表6所示。

表6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深度辅导的重点

针对大一新生,辅导员主要通过告知各种信息和提供直接帮助的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针对大二年级学生,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促进他们对理想、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思考;针对大三年级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提出建议、提供资源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针对大四年级学生,辅导员最好通过分享经验、给出忠告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求学、就业、推研、实习等重要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上述模式是根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中的核心诉求和主要问题而设计总结的:大一和大四阶段面临较多的现实问题,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往往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大二和大三阶段学生相对远离现实压力,更多的需要思想政治、人格道德方面的成长和成熟,不仅需要辅导员一对一的谈话辅导,还需要在群体讨论中的互相激发。

第四,深度辅导工作需要增强系统性。深度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间接观察和直接交流均不可少。从研究中可以发现,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的频率与人均谈话频率有积极的互动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参与学生活动的辅导员,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集体,被学生接纳认可的程度更高,威信也更强,融洽的关系能够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并抓住各种机会开展一对一谈话。这类似社会科学领域中“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者自身的直接观察和感受,获取一手的最真实的体验。有些辅导员希望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但需要把握分寸,不能刻意地排斥参与学生的活动。辅导员追求的不是超脱的“旁观者清”,而是需要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使深度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深度辅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诸多辅导员最想做却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工作。促进深度辅导工作,不仅需要辅导员和高校的更多投入,也需要更多相关研究成果,提升深度辅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王民忠.青春引航: 北京高校深度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寇红江,王洵.对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6):28-31.

[3]宋吉红,任强.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S1):58-62.

[4]姚念龙,王巍.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质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32-134.

[5]余磊.深度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82-83.

(责任编辑:神彦飞)

G641

A

1674-9618(2016)01-0068-05

凌 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工作组组长,讲师。

猜你喜欢
辅导工作谈话辅导
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分析
对文化馆做好群众声乐辅导工作的建议研究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新时期文化馆在群文辅导工作中的价值作用探讨
试析文化馆的培训与辅导工作的发展建议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