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宗强,曹景伟,周耀芳,曹棉英
中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金宗强1,曹景伟2,周耀芳1,曹棉英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旨在探索赛艇项目年度训练周期模式,为该项目新奥运周期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小周期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的作用。结论表明:(1)奥运关键年训练计划可分成五个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板块,即有氧准备期、高原训练期、能力巩固期、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2)在训练负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运动量、高有氧训练比例的低强度训练模式,各板块训练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即有氧准备期大运动量、高原训练期减量、能力巩固期加量、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大运动量;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创新性引入了呼吸肌专门训练,提高了比赛时队员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匹配效果,有效增强赛艇队员的后程冲刺能力。(3)从训练的实施效果来看,女子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创新设计是合理和成功的,即血红蛋白和血尿素两项身体机能指标阶段性训练效果较好,测功仪最大功成绩呈曲折的上升趋势,世界杯、奥运会奖牌数目增多。
赛艇;女子双桨;板块化训练;设计
训练分期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目标的设定,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负荷,把训练划分成不同时期的一种训练形式[1]。实践表明,把握好训练分期利于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及取得好的训练效益。1964年马特维耶夫创立了传统训练周期理论,之后随着训练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代职业体育的快速发展,运动训练的外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中,德国学者施纳等[2]基于生物适应理论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被称为“Block”(即“单元”)训练模式,成为近来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雏形,它丰富和完善了传统训练周期理论,也更适应当代多赛制背景下运动员连续比赛的需要,因此这种以板块结构模式为特点的小周期训练理论成为未来时期指导高水平运动训练实践的主流理论。
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曾借鉴小周期训练理论实施训练并取得了非常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对女子赛艇提高过程中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梳理、归纳与总结,将有利于我国赛艇项目整体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旨在总结我国女子双桨队2007年9月—2008年8月的年度训练板块设计方案及其效果,以探索我国赛艇项目年度训练周期规律,为该项目新奥运周期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小周期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的应用。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2007年9月—2008年8月年度训练板块设计方案及其效果为研究对象,以9名重点赛艇运动员(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3人、女子四人双桨4人、女子双人双桨2人)的身体机能指标、阶段测功仪成绩、主要国际比赛成绩为反映方案实施效果的检测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及pubmed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周期训练理论的文献,以及关于赛艇运动训练的专业书籍,搜集整理了国家女子赛艇双桨队备战第29届奥运会训练计划、2008年奥运会总结等材料。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国家女子赛艇队教练组和有关专家,就年度训练周期安排、赛艇年度训练计划的训练目标、训练指导思想、各板块具体训练计划及实施情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生成所需的各种图表。
2.1 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
2.1.1 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与各板块主要训练任务 女子双桨队以“三个坚持”(坚持以提高运动员个体能力为主体,坚持以有氧训练为基础,坚持以多人艇每桨划船效果为核心)年度超常规思维为指导,依据运动训练小周期训练基本原理、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赛艇项目制胜规律(“技术加体能的完美结合”;技术要求快速、实效、高桨频与放松、连贯、大幅度的统一;体能要求耐力、速度、力量等运动素质硬件与柔韧、协调、水感等运动素质软件的专项整合)及其2008年度关键比赛任务(5月5日-10日的慕尼黑世界杯、5月26日-6月11日的卢塞恩世界杯和8月9日-17日的北京奥运会三大赛事),将2008奥运关键年训练计划创新性地分为5个8-10周的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板块(有氧准备期、高原训练期、能力巩固期、赛前准备期、赛前训练期),时间从2007年10月8日一直持续到2008年8月3日(详见表1)。
其中,板块二是核心,即冬训坚持能力主导型的高原训练,并围绕这一核心在高原训练前安排有氧准备期(板块一)训练,在高原训练后安排能力巩固训练(板块三);在赛前训练期(板块五)的夏训,积极实践“夏训北练”的思想,调整竞技状态,为奥运参赛做好准备;并在这两个重点阶段之间安排了两次世界杯参赛作为赛前准备期(板块四),一方面为检验成果,明确下一步改进方向;另一方面是“以赛代练”,锻炼队伍,培养和积累大赛经验。
表1 女子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2.1.2 年度训练周期的内容安排 训练内容主要以水上划船为主,陆上训练为辅。赛艇水上训练要注意有氧、无氧、混合供能的比例。陆上训练尤其是力量训练要体现专项化,使各种力量训练的动作结构尽量接近专项要求,测功仪训练要力争达到量化、精确化和向水上运动有效转化的效果。同时,水陆训练比例的科学搭配也是赛艇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同训练阶段是有差异的。本文依据每天训练的节数(以min为单位)计算出了5个板块水陆训练比例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在各板块训练中水上划船、跑步、力量、测功仪各训练内容的课时比例有较大差异,体现出各板块侧重点不同。比如,在高原训练期突出了测功仪训练、力量、跑步等陆上训练(比例增至52.3%),以提高运动员单位做功能力和拉桨效果及个体力量水平;而在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以强化技术为重点,增大了水上划船的比例(分别增至71.7%、69.1%)。
图1 年度训练周期各板块训练内容百分比
Figure 1 Percentage of each block training contents in annual cycle training
注:图中“一”表示“有氧准备期”、“二”表示高原训练期、“三”表示能力巩固期、“四”表示赛前准备期、“五”表示赛前训练期,以下各图表中“一”至“五”所示的含义与本图相同。
2.1.3 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应用 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是决定赛艇训练成败的重要原因,因为每一种训练方法既能使机体产生正效应,又可能产生负效应。目前,赛艇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长距离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变化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游戏与比赛训练法[3]。教练员对每种训练方法、手段的目的和作用都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好选用时机,以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有效提高训练质量。
在以往大赛中,我国赛艇运动员通常在1 500m后的决胜阶段表现出后程冲刺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通过高原训练期多种形式的有氧强度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效果仍不不太好。因此,在北京奥运会赛前训练中进行了“呼吸肌群专门训练(SRMT)”尝试[4-5]。国际上已有很多呼吸肌训练研究,像Johnson等研究表明在80%-95%最大摄氧量的运动中,6min-30min后膈肌发力能力明显减小(正常吸气时,膈肌所起的作用占全部吸气肌的60%-80%)[6]。呼吸肌疲劳极大程度上牵制了运动员最大有氧做功,影响以有氧供能为主的体能性项目的运动成绩。Stefanos(2000)研究显示[7]:呼吸肌专门训练对赛艇项目训练深化和参赛准备有特殊意义,是合法提高赛艇专项能力的新手段;赛前准备活动强化呼吸肌,使其获得有效刺激强度,尽快进入比赛状态。国内大量关于呼吸肌训练的研究都是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而对于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极少。
为此,在进入奥运会赛前60天倒计时的最后冲刺阶段,赛艇科研团队采用美国产Oxygen Gainer呼吸肌群训练器,进行了呼吸肌群训练的大胆尝试。具体训练方案为:一次性连续呼吸30次(第1次设置的呼吸阻力档位对应次数)为一组,每天三组,组间间隔2min,每天共用时10min,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呼吸阻力档位的重新测试。科研团队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5]:60天实验后队员的最大摄氧量指标无明显变化,但乳酸阈功率功率明显增强(P<0.01),且与呼吸阻力档位负荷值呈线性相关(R2Linear=0.914);队员的血清T(ng/dl)未见明显变化,但血清C(ug/dl)显著下降(P<0.05),且血清T/C值显著升高(P<0.05)。这些结果表明经过日常训练结合呼吸肌群专门训练,队员的机体合成代谢占主导,在训练中不易疲劳,有效增强了后程冲刺能力,为女子四人双桨组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2.1.4 年度训练周期的负荷安排
(1)年度训练周期训练量统计情况。本文从训练小时数和水上训练公里数两个方面进行了训练量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各板块每天训练小时数依次为4.4h、3.3h、3.7h、3.1h、3.4h;每周水上公里数依次为199km、112km、150km、154km、170km。各板块训练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即有氧准备期大运动量、高原训练期减量、能力巩固期加量、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大运动量。
表2 各板块训练量统计结果
(2)年度训练周期训练强度统计情况。根据德国赛艇协会在生理学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水上训练负荷强度6个等级[3](见表3),本文以6个训练强度等级所占的百分比,来反映各板块训练强度的变化。为方便计算,把运动等级新划分为三级:Ⅰ和Ⅱ级的训练为大强度训练;Ⅲ级为中强度训练;Ⅵ、Ⅴ、Ⅳ级的训练归为小强度训练。各板块训练强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表3 赛艇水上训练强度等级
引自: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图2 各板块水上划训练强度等级百分比变化图
Figure 2 Changes of water-rowing training intensity percentage in the blocks
由图2看出:第一板块训练强度很小,第48周的小强度训练比例高达99.3%,第45周最少也为95.1%,且没有Ⅱ、Ⅳ强度训练,平均每周小强度为97.7%,中强度为0.4%,大强度为1.9%。第二板块(高原训练期)Ⅲ级训练强度有所提高,仍然没有Ⅱ、Ⅳ强度训练,平均每周小强度为93.4%,中强度为4.8%,大强度为1.8%。第三板块(能力巩固期)各强度训练均有安排,着重提高了水上Ⅳ强度训练比例,每周小强度为95.8%,中强度为1.6%,大强度为2.6%。第四、五板块Ⅱ、Ⅲ级强度训练有了大幅提高,Ⅵ级低强度训练明显减少。第四板块每周小强度为89.6%,中强度为5.6%,大强度为4.8%;第五板块每周小强度为90.7%,中强度为4.2%,大强度为5.1%。
(3)年度训练周期的负荷安排特征分析。训练负荷由训练的负荷量(或称训练量)和负荷强度(或称训练强度)构成,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关系到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其大小和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间是“剂量-反应”关系[9]。当运动员达到某一水平时,由于其可训练性存在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两种结果:其一,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刺激太小,结果成绩不理想;其二,运动员长期训练负荷过量,就会导致过度训练[10-11]。因此,科学控制训练负荷对提高竞技能力和创造优异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赛艇项目的训练量和强度的关系,已有不少专家进行过研究。Hagerman[12]、塞鲁普[13]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训练公里数与比赛成绩相关性很高,高水平运动员平均每周划160km以上,且男女间差别不大。但也有研究认为随着负荷量增加,特别是在训练方法较为单调的情况下,过度训练风险也相应加大[14]。多数研究认为,由于赛艇是周期性力量耐力运动[15],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氧能力训练是主体[16],因此低强度训练受到了极大的推崇。Jurimae认为冬训期间有氧训练可以占到整个负荷量的86%-94%,夏训时占到70%-77%[17]。Lehmann等认为,3个星期高负荷的训练会引起过度训练风险,因此采取高负荷和低负荷交替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的概率[18]。
从本研究看,各板块负荷量和强度的分配呈现不同特点。有氧准备期为接下来的高原训练期构筑有力平台,加大了水上训练量,最大周训练量达243公里,大大超出了国内外相关报道值,但训练强度小,在第48周Ⅴ、Ⅵ级小强度训练比例高达99.3%。在高原训练期,教练员在提高队员出勤率确保训练系统性基础上,采取“男女合练”方式极大调动了训练积极性。同时训练强度也大幅度提高,尽管因水上训练比例减少而导致每周训练量有所下降,但力量训练和测功仪训练安排的增加使该板块负荷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有氧巩固期,因环境改变需要队员在生理及水上技术感觉上重新建立新的适应,因此在训练量上比高原训练期有所增加,并着重提高了水上Ⅳ级强度比例,建立起规范的技术,且将高原训练中强调的个体能力和拉桨效果融入其中,巩固了高原训练成果。第四、五板块的训练量和强度均有所增加。
不难看出,尽管这种“大运动量、高有氧训练比例、低强度”的训练模式还不多见,但从队员参加国际大赛和测功仪的成绩指标提高幅度来看,此模式却是相当成功的。分析原因,本文认为这种“低强度训练模式”是与注重技术并存的,其成功可能更多来自于技术的完善,而并非单单是体能的提高[19]。这也正与“三个坚持”的年度超常规思维指导思想和“技术加体能的完美结合”的项目制胜规律相一致。
2.2 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周期板块训练创新设计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2.2.1 女子双桨队员身体机能指标变化与分析
(1)血红蛋白指标。血红蛋白(Hb)俗称血色素,其功能是运输氧,直接影响着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20],该指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体对运动强度的承受能力,可作为检查和评定运动员训练计划和运动量的安排合理程度的指标[21]。有研究表明,当运动员对运动负荷适应时,血红蛋白值较高;相反,大多数运动员在训练状态下降(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时及女子经期,血红蛋白浓度偏低[22-23]。
图3 女轻运动员血色素的变化情况
Figure 3 Hb change of light women athletes
女轻、女子四双、女子双双运动员Hb统计结果(图3、图4和图5)显示出比较显著的特点,即在高原训练期(2007年12月23日-2008年1月20日)Hb均值达到最高,基本上在能力巩固期奠定Hb值的基准,各阶段训练效果较好。
女轻(见图3)队员Hb在高原训练期间达到最高,从下高原后的能力巩固期开始Hb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在赛前准备期,参加了两场世界杯比赛,可能由于饮食、比赛等因素影响Hb有下降趋势,但在回国后有一定程度回升。从图上看,在能力巩固期的2月17日后Hb值基本稳定,通过计算2月17日-7月6日期间均值后得出女轻的统计结果是:徐东香(119.8±3.6)g/l,余华(142±4.0)g/l,陈海霞(145±4.3)g/l。
图4 女子四双运动员血色素的变化情况
Figure 4 Hb change of women four Scull athletes
女子四双(见图4)队员Hb的走势,基本上也是在高原训练期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逐渐缓慢下降,且在整个能力巩固期的9周时间里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冯桂鑫在下高原后出现“大起伏”,但下降速度较其他人缓慢,这些可能和她本身Hb基值较高有关。同时,依据3月16日至7月6日的Hb均值,计算出女子四双的统计结果为:唐宾(147.3±4.4)g/l,冯桂鑫(148.6±3.4)g/l,奚爱华(142.7±3.9)g/l,金紫薇(144.1±4.4)g/l。
从女子双双(见图5)队员Hb整体走势来看,田靓在高原训练期间出现峰值,而李勤并未出现明显峰值,可能与李勤在高原期间出现伤病有一定关系。但从后3个板块的走势看,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依据3月23日至7月6日的Hb均值,女子双双的Hb统计结果为:李勤(144.6±4.6)g/l,田靓(137.3±3.7)g/l。
图5 女子双双运动员血色素的变化情况
Figure 5 Hb change of women double Scull athletes
(2)血尿素指标。血尿素(BUN)作为反映运动员负荷量和机体恢复状况的指标已在赛艇等耐力性运动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3-25]。该指标评定原则为:在完成运动负荷后,如果血尿素值增加的幅度下降且次日晨恢复较快,表明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提高,机能状况良好;如果清晨安静状态下,血尿素持续升高,提示运动量过大,机能有待调整,以防过度疲劳。
在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浓度范围为(1.7-8.3)mmol/L[24-25],但因个体间差异较大该指标监控方法也未有一个统一标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血尿素的评价大多采用临界值(阈值)的方法,通常将临界值定在(8.0-8.3)mmol/L。最近也有学者建议以血尿素的升降幅度、周量法或质量控制图来评价血尿素在运动中的变化[26]。
女轻、女子四双、女子双双各运动员血尿素的变化情况见图6、图7和图8。需要说明的是,赛前准备期在国外训练期间没有监测该指标,但总体看不影响对该指标变化的趋势判断。
图6 女轻运动员血清尿素的变化情况
Figure 6 BUN change of light women athletes
图7 女子四双运动员血尿素的变化情况
Figure 7 BUN change of women four Scull athletes
从女轻BUN整个走势来看(见图6),全年各板块该指标均值相对稳定,反映出各板块都十分注重训练量的积累,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有氧能力储备。女子四双(见图7)的BUN指标均值基本都维持在7mmol/l附近,且在各板块的中间均出现了BUN的训练峰值。女子双双(见图8)也是各板块均出现BUN峰值,且在能力巩固期较高,在赛前准备期有所下降,但在赛前训练期重新开始上升。
综上,从2008年度5个板块的两项身体机能监测指标来看,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在高原训练期Hb均达到最高,且在能力巩固期奠定Hb值的基准。而BUN值在各自板块中均出现峰值,说明阶段性训练效果较好,从5个板块来看,BUN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说明“量的积累”始终得到了坚持,这和赛艇“有氧为主”的项目特征是一致的。
图8 女子双双运动员血尿素的变化情况
Figure 8 BUN change of women double Scull athletes
2.2.2 测功仪成绩指标变化与分析 测功仪高度的可靠性使得其非常适合赛艇运动员机能的评定[27]。实践中多以测功仪2000m最大功成绩或相关指标来反映赛艇运动员专项能力。本研究采用ConceptⅡ测功仪,在各训练板块对女子双桨赛艇队员作了测2km、6km最大功测试,具体成绩见表4。
表4 双桨组重点队员各板块2km/6km测功仪平均成绩
从5次测试成绩来看,第二次成绩比第一次差。分析原因为:第一次测试是在有氧训练期末期,个人有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第二次测试是在高原训练期,由于高原环境的种种不利因素影响而导致测功仪成绩有所下降属于正常现象,且下降幅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第三次测试比第一、二次成绩好,原因可能是能力巩固期训练强度训练量逐渐增加,训练逐渐全面化和高原训练的训练成果得到巩固;第四次2km测试成绩稍逊于第三次可能因为是参加世界杯后速度力量水平还未完全恢复(但是6km成绩比第三次测试提高了10s,表明有氧基础耐力指标恢复良好);在赛前训练期的最后一次测试,运动员的测试成绩普遍提高,推测原因是随着训练的深入和完善,取得了训练效果的“有效积累”。总的不难看出,测功仪成绩变化并非线性提高的过程,而是先下降后升高,终末成绩比初始成绩好。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运动员的测功仪最大功成绩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些反复,先下降后上升,是一个曲折的上升过程”[12,14-15]。
2.2.3 重大赛事比赛成绩指标分析
(1)2008年世界杯比赛成绩。2008年世界杯比赛中,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徐东香/余华)以6:53.52的成绩夺得冠军。比赛开始阶段她们起航略微占优,但途中被加拿大组合梅拉妮·科克/特蕾西·卡梅伦追上且以微小优势领先至最后阶段,而徐东香/余华最终依靠强有力的冲刺夺冠。
女子双人双桨是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2007年世锦赛上田靓/李勤以巨大优势夺冠,在本次比赛中她们依然牢牢将领先优势控制在手中,前500m用了1:39.36之后就占据了领先的位置,之后在对手的紧追之下,她们依然将领先保持到了最后,以6:56.10夺得冠军。由冯桂鑫、金紫薇、奚爱华、唐宾组成的中国女子四人双桨队,也以领先3s多的优势夺冠。
女子双桨组获得三枚金牌的同时,重点获得了基础能力向专项能力初期过渡的竞技状态、国际排名和实际参赛效益,证明了高原训练期训练效果的实效性,达到了检验冬训效果的参赛目的,更增强了北京奥运会参赛的信心。
表5 重点艇在2008年国际赛事的成绩名次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成绩。2008年奥运会上,作为中国赛艇优势项目的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徐东香/余华)以7:01.90的成绩遗憾获得第4名,女子双人双桨也以7:15.85的成绩无缘奖牌。最终,由张杨杨、金紫薇、奚爱华、唐宾组成的女子四人双桨队不负众望,实现后程超越,以6:16.06的成绩一举夺得冠军。
当然奥运成绩以及冠军得失是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女子双人双桨与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等几条优势艇的失利可能缘于年轻队员奥运会参赛经验的欠缺、高强度下的对抗能力与应变不足、对比赛的残酷性缺少充足的心理准备及主场的心理压力过大等主客观因素。对于女子四人双桨队的成功夺冠,我们首先归功于“合理的年度训练计划”。
综上,通过对身体机能指标、测功仪成绩指标的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通过严格的实施年度训练计划,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同时,尽管在2008年世界杯上三个项目均获得金牌,而由于决定奥运会比赛成绩的因素更为复杂,致使女子双桨队仅收获1枚金牌,但是从我国女子赛艇的综合实力表现以及参赛艇的数量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成绩目标。基于此点,我们认为中国女子赛艇双桨队2008年奥运会备战年度训练安排是较为合理的,可以作为女子赛艇大赛备战年度训练成功模式加以推广应用,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完善和创新。
3.1 结论
(1)女子双桨队创新性地将奥运关键年训练计划分成了5个8-10周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板块,即有氧准备期、高原训练期、能力巩固期、赛前准备期、赛前训练期。
(2)在各板块训练内容安排上以水上划船训练为主,陆上训练为辅,且训练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即有氧准备期大运动量、高原训练期减量、能力巩固期加量、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大运动量;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创新性引入了呼吸肌专门训练,有效增强赛艇队员的后程冲刺能力。在训练负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运动量、高有氧训练比例、低强度”训练模式。
(3)从训练的实施效果来看,血红蛋白和血尿素两项身体机能指标阶段性训练效果较好,测功仪最大功成绩呈曲折的上升趋势,世界杯、奥运会奖牌数目增多,说明女子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创新设计是合理的、成功的。
3.2 建议
(1)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2008年奥运会备战年度训练安排较为合理,可以作为女子赛艇运动员大赛备战年度训练模式加以推广或提供借鉴。
(2)本研究表明呼吸肌群专门训练对女子赛艇队运动员机能状态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建议我国田径中长跑、长距离游泳、自行车等长距离项目也可根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呼吸肌群专门训练的尝试。
(3)国家赛艇队应在广泛学习中国其它传统优势项目奥运会参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归纳总结本项目已有的奥运会备战和参赛经验,尽快建立中国赛艇奥运会夺金的制胜理论和操作体系。
[1]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8.
[2] 孙 波,种静萍,蔡士凯.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5,26(4):65-67.
[3] 张清,叶国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39-251.
[4] 卢宁艳,王健.呼吸肌耐力训练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6):660-662.
[5] 吴昊,黄兴.呼吸肌群的训练[J].入编《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8.
[6] Johnson,B.D.,M.A.Babcock,O.E.Suman,and J.A.Dempsey.Exercise Induced Diaphragmatic Fatigue in Healthy Humans[J].J.Physiol,(Lond.)1993,460:385-405.
[7] Stefanos Vollanitis,et al.Specific Respiratory Warm-Up Improves Rowing Performance and Exertional Dyspnea[J].Int J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5:1190-1197.
[8] 王健.呼吸肌疲劳的研究现状[J].咸宁学院学报,2006,26(6):136-139.
[9] Smith HK.Ergometer Sprint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with Variations in Training Load in Elite Rowers[J].Int.J Sports Med, 2000 Nov,21(8):573-578.
[10] Bruin D. Adaptation and Overtraining in Horses Subjected to Increasing Training Loads[J].Appl.Physiol,1994,76:1908-1913.
[11] Kuipers H. and Keizer H.A. Overtraining in Elite Athletes[J]. Sports Med,1988,6:79-92.
[12] HagermanF.C.,M.C.Connors,J.A.Gault.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Rowing[J].Appl.Physiol:1978,45(1):87-93.
[13] 施泰纳克(德国).赛艇运动员世界锦标赛前的训练[J].奥运项目信息,赛艇·皮划艇,1999(3):1-7.
[14] Cyril Petibois, Georges Cazorla,Jacques Poortmans,et al.Biochemical Aspects of Overtraining In Endurance Sports. Sports Med,2002;32(13):867-878.
[15] Dressengorfer R.H.l.Effects of 7 Successive Days of Unaccustomed Prolonged Exercise on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Tissue Damage in Fitness Joggers[J].Int.J.Sports Med,1991,12:55-61.
[16] 周学军,赛艇运动的项目特性及训练指导思想[J].湖北体育科技,20(3)35-36.
[17] Niels H.Seche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Rowing[J].Sports Medicine, 1993,15(1):24-42.
[18] 杜忠林,王武韶,顾军.优秀赛艇运动员无氧阈增长幅度的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92-95.
[19] Jurimae J.,Jurimae T.,Purge P.Plasma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Responses to Prolonged Sculling in Male Competitive Rowers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1,19:893-898.
[20] 张缨,文茹.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与监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31-334.
[21] 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348-369.
[22] 赵晋.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血清睾酮、皮质醇以及T/C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2):137-142.
[23]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4] 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25-126.
[25]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1-307 .
[26] 范家成.血尿素指标用于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方法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1).
[27] E.J.Schabort,J.A.Hawley,W.G.Hopkins. High Reliability of Performance of Well-trained Rowers on A Rowing Ergometer[J]. Sports Science,1999,17:627-632.
(编辑 孙君志)
Research on Innov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Annual Cycle Training Blocks for Chinese Women’s Double Sculls Team
JIN Zongqiang1, CAO Jingwei2, ZHOU Yaofang1, CAO Mianying2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block training innovation design for Chinese Women’s Double Sculls Tea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 aiming to explore the annual rowing training cycle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hinese rowing team in the new Olympic preparation cycle. Besides, the paper tries to further develop and consolidate the role of micro cycle training theory in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1) the training plan for the Olympic year can be divided into 5 interconnected blocks, i.e. aerobic preparation period, altitude training period, consolidation period, pre-competition preparation period, and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eriod. (2) The training load arrangement adopts the low intensity training mode with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and high aerobic proportion. Training load in the blocks exhibits periodic variation, i.e.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in the aerobic preparation period, reduction of load in the altitude training period, addition of load in the consolidation period,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in pre-compitition preparation period and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eriod. The re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layers’ breathing rhythm and technique rhythm in competition, which in turn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team’s final sprint ability. (3)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training, annual cycle training blocks for Chinese women’s double sculls team is reasonable and successful. i.e. the training effect of hemoglobin and blood urea_the two body function indexes, was good, the maximum work performance of dynamometer increased in twists and turns, and medals won at the World Cup and the Olympic Games increased too.
Rowing;WomenDoubleSculls;BlockTraining;Design
G861.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56-08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专项资金计划; 其它——天津体育学院校级创新团队专项基金(2015-05)。
金宗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E-mail: zongqiangjin@126.com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2.中国赛艇国家队,北京 100763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2. Chinese Rowing Team, Beijing 100763
2015-11-18
2016-03-20
G861.4
A
1001-9154(2016)04-00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