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芳,夏承伯,王瑞军
(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
《扁鹊传》中为医者基本素质研究*
许瑞芳,夏承伯,王瑞军
(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
医乃仁术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和医家对医疗实践的总结,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扁鹊传》中的记载,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德深刻的文化根源,很好的诠释了仁术济世的医德精神、以人为本的医家风范、乐学践仁的医学理念、生命至重的医学思想,通过对古代医家人文精神的剖析,探索医学从业者应当具备的仁与术的职业基本素质。
医乃仁术;医德;基本素质
中国古代医德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核心道德理念是医学乃仁术。仁是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中最完美、最高尚的人格境界,也是古代知识阶层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西汉中期开始推崇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从此取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为儒家思想对医学和医德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刻影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汉代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连接儒学与医学的重要时期,扁鹊也是在这一时期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被载入《史记》,成为古代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典型代表,将儒家的仁爱思想自觉地融入到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中,最终使“医乃仁术”的观念得以确立并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传承医学精神的典范,也成为今天考量医者基本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
《扁鹊传》中记载扁鹊行医周游列国随俗为变,体现了古代医者生命至重、仁术济世、专博施救的医学思想,这也是对儒家“泛爱众”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完美诠释[1]。儒家思想认为任何人都应当有“为仁”的愿望,欲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即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需他人告知与催促。因此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是人性情感需求使然。孔子认为外在的礼乐、玉帛、钟鼓对于人性来说都是次要的,只有“仁”才是本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论语·八佾》中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孔子强调的“仁”是人性的心理需求,仁者爱人是人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动物的心理情感倾向,只要呵护它、实践它,人就可以自立于天地之间。孔子还认为“仁”是为了把人的外在情感行为变换为一种社会博爱秩序,影响和惠及更多的百姓,《论语·公冶长》中记载: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季路》中记载:近者悦,远着来[2]。这些观点都充溢着人文关怀,使孔子的“仁爱”学说成为由内而外、由个人到社会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形成了“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3]。这种精神在医学领域也得到很好的诠释。扁鹊在行医中就做到了每到一处便根据当地民俗,主动变换行医科别,尽心竭力地为普通百姓除病去灾,不仅展示了他精湛的医术,而且展现个高尚的医家风范。扁鹊将儒家文化精神很好的践行于行医实践中,形成了“仁术济世”的医德精神,这种献身事业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也成为医学发展史上古往今来医学从业者不断传承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
《扁鹊传》中记载扁鹊救治病人,无论对地位低下的平民大众还是地位至上的王公贵族都始终一视同仁。扁鹊为晋国赵简子诊病,不因赵简子“专国事”之权势而将病情小题大做;过邯郸、到洛阳、入咸阳等地,又十分注重当地人民的病情需要。扁鹊这种普同一等的诊治态度,正是对儒家仁学思想价值内涵的充分实践。
儒家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自身发展的学问。仁学思想究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提倡人在实际生活中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仁学的重要精神内涵即“爱人”,其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阐述他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提到有教无类,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家,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着这一理论。《史记》中记载孔子弟子中有名者77人,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多出身贫贱,孔子将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在教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推动了文化发展的潮流,消除了森严的贵贱等级制度。古代医家将孔子的文化教育理念融会贯通的践行于医学领域,《扁鹊传》中记载扁鹊普同一等的行医风格,正是儒家教育理念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辐射作用,体现了对全体社会民众的关注与重视,对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关切。同时也是古代医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科学的客观精神,成为后世医学从业者学习的重要方面和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风范。
古人认为医者关乎人的性命,学医者需专心致志,投身医学事业。《扁鹊传》中记载扁鹊广泛行医于民间,为虢国太子视病、与中庶子交谈、见齐桓侯而退走等医学案例,是古代医家精勤不倦治学方法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孔子思想不是西方式的思辨理性,而是东方式的典型事件理性,所以在他的诸多学习理念中,更多的是体现乐思好学、躬行实践的特征。《论语·子张》中记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近;《论语·里仁》中记载:古者言之不出,耻躬而不逮也;《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这些观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就是强调思以学为基础,思考与学习不可或缺、相互统一,思考与实践要同步。扁鹊在行医中善于学习、勇于思考、博采众方、广泛运用,把经络知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医“四诊法”,使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后学者研习脉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早已名闻天下的扁鹊,为满足各地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种类疾病的患者,根据百姓需要精勤不倦、深究医术,成为医术高超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学实践正是他乐思好学医学追求的体现,也是他开拓进取的治学精神的展示。这些医学理念成为古代医家一直恪守的治学态度,也是今天医学从业者必需具备的职业理想信念。
对待生命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医事活动即针对生命的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维护生命、延长生命是医学从业者需要秉承的宗旨,因此医家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情感、对生命抱有的态度无疑至关重要[4]。古代医家一直以生命至重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邀就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由此可知《备急千金要方》的名称由来和从医者对生命的珍视。
《扁鹊传》中记载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亦或是普通人,关注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一些隐微的征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给病证提供良好的治疗时机,生命就不至于那么脆弱。《论语·阳货》中讲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想要成为仁德之人需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其中的敏指的就是敏捷、敏锐,“敏”既表现在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又体现于对日常生活的防微杜渐,做到如此,才可敏则有功。以扁鹊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尊重生命,更多的是担心面对诸多的病症却只能束手无策,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提出了“六不治”的医学理论,提醒人们重视生命,切勿讳疾忌医、骄横跋扈、轻身重财、愚昧迷信,使得病情加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同时还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关注日常生活,时刻谨防病邪的侵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止病情由小变大,导致无法挽回的结局。古代医家所总结的“六不治”理论,在深刻概述行医之难的同时特别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既反映了儒家所强调的把握时机,防微杜渐的文化思想,也使医学发展由经验走向理论,医学思维由“已病图治”转为“未病先防”。这种注重预防、身心并治、关注生命的思想也为后世医学从业者奠定了良好的学术理论基础。
医乃仁术-这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和医家对医疗实践的总结,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扁鹊传》中的记载,寥寥数笔却揭示出了中国传统医德深刻的文化根源,和今天医学从业者值得传承的人文精神、职业素养,闪烁着时间流逝难以磨灭的光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深刻思考,并将这份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光大。
[1] 段逸山.“治未病”的本旨及其文化内涵[J].中医药文化,2010,(1):8-10.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57-144.
[3] 张艳萍.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交融-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3):164.
[4] 刘晓琴.论医古文中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J].医学与哲学,2014,35(1):85-87.
包头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bysz20150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JG201510127(Y05)]
2016-05-04)